APP下载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2008-10-09李红心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实境情景交融古典

李红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

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还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和小说研究领域。至此,意境成为独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美学范畴。

二、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

(一)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中的“景”和“情”应这样理解:“景”即作品中的“象”,包括作品中所描绘、塑造的景、物、人、事;“情”即和“象”相对的“意”,它不仅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应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情和景,意和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两对基本内容。任何一首诗词,从内容上说,都是由作者抒发的情感、理念与描绘、塑造的景物相契合。情景交融的作品,其景已非平常之景,而是表情之景。中国古典诗词很重视情和景的融合,孤立的景和孤立的情都很难形成意境,情与景的有机融和才能产生意境。

从结合的形式说,情景交融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情随境生。作者事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当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情与境的交融。情随境生的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的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情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2.移情入境。诗词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也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3.情中见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诗词作者为读者开创了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4.情境并茂。这是以上三种情景交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二)境生象外、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所谓“境生象外”,就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诗词的意境自然离不开对具体物象的生动描写,这种可置于眼前的景是实境、实象;但是这种描写又必须超越具体形象自身,有启发想象和联想的效能,暗示出更深广的艺术空间,这就是“虚实相生”。

诗词的意境就是这种实境与虚境、实象与虚象相生相成的产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作者依次给我们描绘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个静态意象,我们在阅读时,就会感受到充溢在这些意象中的肃杀、悲凉的意味。我们似乎听到“藤”、“树”、“鸦”对生命的不可挽回的衰败的哀叹。这和后面的“通往理想彼岸的桥”、“生生不息的流水”、“温馨的家”、“古道西风瘦马”一起,使我们由对诗中的九个意象的“有形”感悟,进入到对生命的衰败、人生的失落感的“未形”的把握。这就充分体现出了意境创造的最高旨归——境生象外、虚实相生。

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既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又做到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显然是一首警世之作,诗人发思古之幽情全是为了现在。这首诗的意境结构十分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荒凉旧址的画面是实境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迁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对大唐社稷的担忧以及诗人忠贞正直的形象和无边的思绪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意境便是这种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产物。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特征。

(三)韵外之致、余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这也是意境最本质的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历代文艺理论家都非常重视“韵味”的审美效果,明代陆时雍更是重视它对诗词意境的决定性作用。韵味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本质特征。且看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单寂寞、怀乡思念的愁绪。几乎所有的感情都是通过富有特色的景物描摹显现出来,作者在写景之中,运用一系列拙重的字眼,更加深切地表达出词人难以抑止的愁怨,令人咀嚼不尽。开头三句中的“失”字、“迷”字表面写景,实则蕴含着作者人生前途的迷茫和怅惘;“望断”二字更显示出急切盼望而终至失落的处境。秦观尤其善于因情而设景,借景而抒情。他将“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些具有浓郁凄清情味的典型意象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并且用“可堪”、“闭”这类滞塞、拙重的词汇,进一步强化了愁绪的抒发。下片开头的“砌”字下得极其悲楚,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仿佛成了一块块饱含离别之恨的岩石,层层垒起,压抑在词人心头。最后两句,因景设问,“幸自”、“为谁”虚词连接,倾诉出历经政治打击、饱受人世沧桑后的无限悲凉和绝望。正是由于词人的内心积郁着浓烈的悲情别绪,他的词中时常写出“无理而妙”的痴语,更加真切地传达出难以排遣的苦闷。

由此看来,所谓“韵味”,就是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必然是富于韵味的,余韵无穷的。这几乎成了古典诗词刻意的美学追求。

(四)真切自然——意境的根本美学特征

诗词的意境构成不外情、景,而情、景的艺术呈现必须真切自然。这里的“真”,包括表现对象的真和对象表现的真。既要对所写景物及感情有真切自然的感受,又须对此种感受作真切自然的表现,方能使读者也获得同样的感受。如杜甫《登高》一诗,作者创作时老病孤愁,作者集中描绘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中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那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将无边秋色、不尽长江、作者的孤苦形象以及万里悲秋的复杂感情和对国家、身世的酸辛与愤悱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外之致、余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和真切自然的根本美学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雒海宁.意境及其艺术构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绿 叶

猜你喜欢

实境情景交融古典
情景交融更有效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临床实境考核在眼科住院医师实践技能结业考核中的应用
“实境课堂”为青少年点亮前行之光——泰兴市少先队实施红色基因工程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实境学习:让学习在学习者的手中和脑中同时发生——访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扬·哈灵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