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发展

2008-10-09刘秋霞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

刘秋霞

摘 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党的队伍的壮大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抗战时期提出了扩大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全党的抗战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又提出了集中统一全党意志和行动,健全党委制。

关键词: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210—03

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三次重要发展,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今天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克服农村游击环境下党和红军的极端民主化思想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的基本力量由工人、知识分子转变为农民,形势的变化,要求党必须调整策略与之相适应,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新的环境里建设党的队伍。在农村搞革命,党的队伍发展主要依靠农民,他们参加到共产党队伍里来,不可避免地要把各种小农意识思想和情绪带到党内,其主要表现就是“极端民主化”、“个人意气之争”、“小组织倾向”。毛泽东在1928年曾就此向党中央反映:“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塞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的很。”①因此,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成为农村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在这种背景下,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深刻论述了党内集中统一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批判了极端民主化,提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和措施,规定了严格的党的纪律。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党内极端民主化的来源和危害性,认为:“极端民主化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这种自由散漫性带到党内,就成了政治上的和组织上的极端民主化的思想。”“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负担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②据此号召红四军全党彻底铲除党内的极端民主化。至于如何杜绝党内的极端民主化思想,毛泽东指出:“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③这就是说党内允许有民主,但这种民主不是自由散漫的,而是有组织有指导的。其具体要求就是:从集中指导方面来讲,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路线,解决问题不能太随便,一成决议,就要坚决执行;从民主方面来讲,党的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上级机关的指示,要经过详尽的讨论,以求彻底了解指示的意义并决定对它的执行方法。亦即是说,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既有助于克制党内自由散漫主义、加强党的统一,又照顾了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开展。显然,这是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中非常适宜的建党原则。

为了保证“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原则能够在党内正确实行,毛泽东又为全党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他指出:“党的纪律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必须拥护多数人所通过的决议。”④当然,毛泽东强调党内纪律,并没有冲淡党内民主,因为毛泽东所说的多数是在充分民主基础上产生的。他强调党内各级组织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要使“到会的人尽量发表意见。有争论的问题,要把是非弄明白,不要调和敷衍。一次不能解决的,二次再议(以不妨碍工作为条件)。以期得到明晰的结论”⑤。这种把民主讨论和坚决执行纪律结合起来的方式,是正确实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注重强调集中统一,强调党内民主生活必须有领导地进行,这是克服党内自由主义、加强党和红军建设的有力武器。土地革命时期最初几年里,我们党的队伍得到迅速发展,不能不说与毛泽东这一时期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这一建党原则密切相关。

扩大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全党的抗战积极性

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中国革命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民族救亡已成为中国革命压倒一切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策略均围绕抗战这一民族大局,团结全国各阶层、各军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为了使全党能跟上这种形势的变化,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加强全党教育,解放思想,改善党内组织生活。这一时期,毛泽东有大量的著述与报告,系统地阐述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党内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首先强调的是要扩大党内民主。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中央会议上指出:“在反动和内战时期,集中制表现得多一些,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⑥至于要把扩大党内民主置于首位的原因,毛泽东明确指出:扩大党内民主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⑦。“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⑧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强调党内民主,也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存在于党内的“左”倾宗派主义。遵义会议后,“左”倾宗派主义的余毒在党内尚未彻底肃清,对党的发展和抗战事业极为不利。为此,毛泽东在1937年5月中央会议上指出:“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用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⑨

那么如何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呢?毛泽东认为,首先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开展。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这种规章制度“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⑩。其次,毛泽东认为,鉴于党内缺乏正常民主生活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必须在全党范围内实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他说:应该“使党员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并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11)。

当然,毛泽东在强调扩大党内民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党的集中与统一。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无论在军队或在地方,党内民主都应是为着巩固纪律和增强战斗力,而不是削弱这种纪律和战斗力。”(12)为此,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党的集中统一和民主的辩证关系。他说:“一方面,确实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另一方面,不至于走到极端民主化,走到破坏纪律的自由放任主义。”(13)

强调党内民主,同时又重视党的集中统一与组织纪律,是这一时期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肃清党内“左”倾宗派主义的影响、解放全党思想、充分调动全党积极性;同时又保证了分散在各根据地的党的队伍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这就为党的力量发展壮大,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牢固的组织基础。

集中统一全党意志和行动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实现全国抗战以后,由于党的路线正确,党的队伍得到了迅猛发展,到抗战胜利前夕,党员已发展到120万,到1947年底,我党已成为一支拥有270万成员的庞大队伍。这时,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及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变得尤其重要。首先从党员素质来讲,这时党的成员绝大部分是新参加进来的农民,这部分人虽然革命激情高,但缺乏无产阶级观念,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同时,还有“许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乘机混进了我们的党”(14)。其次,从整个党的组织来讲,在抗战时期,由于我党我军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中,中央与各根据地党组织,特别是各根据地党组织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行动,逐渐在党内“产生了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损害了革命的事业”(15)。显然,在抗战已经胜利,解放区已逐渐连成一片,解放战争即将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局面下,这种状况对党的事业极为不利。以上情况表明,集中统一全党意志和行动已成为党的迫切任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再次阐述了新形势下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的辩证关系,对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党内成分不纯和思想作风混乱给党的建设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指出了克服的措施。1947年12月,毛泽东在党中央会议上讲到:党内不纯分子和一些不健康思想已经把持了党在农村中的许多组织和团体,他们“歪曲党的政策,使这些组织脱离群众,使土地改革不能彻底”(16)。他指出,为了保证党的政策路线在各解放区得到正确实行,巩固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必须整编党的队伍”。而整编党的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地揭发各地组织内的离开党的路线的错误思想和严重现象”(17),清除党内所有违背党的原则的各种思想意识和分子,整理阶级队伍。

对于加强中央对各地党的领导这一问题,毛泽东在1948年5月党内指示中和9月中央会议上先后作过深刻论述。他认为,在抗战时期,党内允许各地领导机关享有很大的自治权,这是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发展革命力量、建设革命根据地。这一政策一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因此产生了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其主要表现就是:“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执行他们自以为是的违背统一意志和统一纪律的极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在工作繁忙的借口之下,采取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错误态度,将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好像一个独立国。”(18)毛泽东指出:“目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党用最大的努力克服这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机关代表手里。”(19)

毛泽东一贯注重辨证地看待民主与集中问题,他在强调党内集中统一的同时,必然要注意到党内民主。抗战胜利后及解放战争初期,党内不仅存在着上述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和地方主义色彩,而且“由于战争环境,或处在地下状况,党内正常民主生活是没有获得很好地发展的”。而“由于党内缺乏正常的民主生活和在政府工作中的民主生活的不足,已使我们党的组织及政府机关产生了某些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这种情况已“给予党和人民的事业以许多的损失”。(20)这说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克服官僚主义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一样,都是这一时期建设党的队伍的中心问题。有鉴于此,毛泽东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及时向全党提出了健全党委制的建议,要求全党加强集体领导、健全民主生活、克服个人包办现象、杜绝官僚主义。

毛泽东关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委制等主张,既保证了我们党这支拥有几百万成员的庞大队伍在意志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又克服了党内的官僚主义、活跃了党内的民主生活,这是毛泽东在新的革命形势下,结合具体实际对马列主义建党原则的又一重大发展,它把我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73、86、87、87、87、256、256页。

⑦⑧⑩(11)(12)(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495、494、494、495、495、495页。

(14)(15)(16)(17)(18)(1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196、1288、1196、1197、1275、1288页。

(20)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1册,内部发行,1985年,第203页。

责任编辑:何 参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不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