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舍,不是爱

2008-09-26李震海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施舍弱者义工

李震海

面对弱小者,人们会不自觉地在心底产生一种同情,进而会捐助或者施舍一些钱或物以表达自己的爱心。可是捐助者在这时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相对于被救助者的优越性。捐助者往往考虑到的只是自己的爱心,而没有考虑到被捐助者接受这份爱心时的感受。

古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个故事是说人都是有尊严的,得到食物就能生存,可是面对那种炫耀爱心、居高临下似的救济,饥饿贫穷的人是宁肯饿死也不愿意接受的。对于一个略有自尊的穷人来说,有的时候,他们宁愿是借而不是拿,他们宁愿立下一个回报的承诺而不是白白接受,这样他们才会在接受救助时不带有羞耻之心。

小说讲的是“我”,一个作为联合国义工的中国人,在南非第一次执行任务时遇到的一件震撼心灵的事情。“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领队的是一个资格最老的英国人马丁。“我”来到贫民窟后看到眼前脏乱的景象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同情心不禁涌了上来,拿出救助的衣服想要立刻给他们。这时,马丁出人意料地喝止了“我”,并且近乎粗鲁地夺下“我”手中的衣服,接着“我”看着马丁一件件地给孩子们分配任务,然后才把救助衣服和食品作为“酬劳”给他们。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我”和马丁的矛盾——不同的救助心理。“我”把那些贫民看作乞丐,想把救助物质毫无代价地施舍给他们。而马丁却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即让这些孩子们用双手劳动来换取物品。施舍,是许多人容易做到的,但平等地给予却并非人人能为。同样是救助,马丁却给了这些孩子平等的尊重,没有让这些孩子吃“嗟来之食”,不让这些孩子因为贫穷接受救助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因为,可怜和施舍对孩子是有害而无利的,会导致孩子自信丧失、自尊消亡、希望破灭。任何形式的施舍都是一种伤害,施舍会使保护自尊的良好愿望和善良行为变成宰割自尊的钝刀。

施舍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使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惰性,整天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食物,这样的思想是可怕的,一旦养成这样的惰性,这些孩子的一生就将毁于一旦,就将如哈巴狗一样乞怜在别人脚下。

如果所有人都献出爱心无条件地施舍,那么被救助者就会逐渐丧失劳动的意识和劳动能力,结果付出的爱心反而害了他们。作为救助,不仅要无条件地付出爱心,还要懂得爱的节制。不要让被救助者轻易奢望别人的给予,对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而言,劳动是生存的第一理由。对于这些小孩,“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从小就培养他们树立起改变生活状况的信心”。

小说中法国人雷诺也说,救助“不是这样的,你不能这样送出去”。那么,应该如何送出自己的爱心?相信大家看完这篇小说都已经有了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救助的同时应当教会别人如何去生存: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生存,而不是在他人的施舍下毫无尊严地度日。真正的爱心应当在帮助弱者时“割断弱者旁逸斜出的自卑情绪,并培养他们做人的高贵情操”。马丁不仅给“我”上了一课,也给所有想帮助他人的有爱心的人上了一课。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使当地变成了一片废墟,无数失去家园的百姓在等待救助。此时,各地的救援物资和志愿者都涌向灾区。可是在捐款中,出现了有些人或者公司互相攀比捐款额多少的现象,似乎捐款越多就越有爱心,这样炫耀的爱心是要不得的。同样,在前线救助灾区同胞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的是他们的尊严,尤其是那里的小孩子们。很多明星信誓旦旦地说要救助灾区人民,很多志愿者奔赴前线无偿奉献,很多普通人在背后默默祈福,在这些美好的背后,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施舍爱心。

灾难发生之后,有许多中小学校接纳了从灾区过来的孩子,这种方式是很好的,但如何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看着一个个孩子围着他们递来吃的喝的,看着老师们同情、可怜的眼光,看着社会给他们的小手里塞满的救灾物资,我不禁担忧,我们不应该过度“炫耀”我们的爱心,不应该让他们赤裸裸地在别人面前展示他们的“伤口”。他们现在的确是弱者,但我们不要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强者的姿态,而应当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受伤的心灵。在新闻报道中,我发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东西:有安排一些灾区学生到技校学技术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还有帮助灾区群众们生产自救,自己修缮损毁的房屋等等。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真正的爱心!

炫耀的爱心是一把利斧,时刻警醒着“施予者”。因为,“它不仅会砍掉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附】

炫耀的爱心是一把利斧

刘军

2006年7月,我作为联合国义工服务组织(UNV)的一员,去南非做了半年的义工。

7月的中国,正值盛夏,但远在南半球的南非却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帮助那些滞留在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来自姆普马兰加省的贫民(尤其是小孩),给这些居无定所,在瑟瑟寒风中艰难求生的穷人捐衣捐物,帮助他们度过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

我们这一组一共6个人,分别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和新西兰。其中留着一脸蓬乱的红胡子的英国人马丁已经在这里做了3年义工,是我们这群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第一次执行任务是马丁带我们去的。那一天,我们到批发市场去买衣服、被子、玉米粉和饼干,细细地挑好货物以后,我们开着日本人捐助的3辆丰田工具车,直奔郊外一个叫利比利亚的废旧市场。

说实话,尽管到之前我有相当的心理准备,但目睹眼前的一切,还是吃惊不小。在这个废弃的市场上,到处是贫民用铁皮和木板搭建的简易住房,四壁透风,杂乱无章。更糟糕的是这么大一片贫民窟,我竟然没有看到一根电线和自来水管,半封冻状态的污水肆意横流,让人无处下脚。

可能听到外边有动静,最先冲出来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衣衫褴褛的他们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瞪着单纯的大眼睛,揣测着我们的来意。望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迫不及待地从车上拿出衣服就朝他们走去。

“刘,你在做什么?”马丁突然大声问我。我扭头看到他正瞪着我,眼睛里是一股掩藏不住的火气。

“快点把东西送给他们啊,这些孩子急需。”我解释说。

“把东西放下!”马丁冲到我眼前,涨红着脸,近乎粗鲁地夺下我手里的衣服。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一时不明白他哪来的脾气。旁边的法国人雷诺上前拉开我说:“刘,不是这样的,你不能就这样送出去……”

余怒未消的马丁面对围上来的孩子们,立刻变成一副温和的笑脸。柔声问道:“孩子们,愿意帮我们做点事情吗?”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怯生生地咧着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其中一个被他的同伴恶作剧似地推了出来。

“非常好。”马丁鼓励说,“如果你能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的话,我想,你会得到酬劳的。”

在同伴的怂恿下,那个小家伙真的走过去,接住了新西兰人菲思从车上递下的一小袋玉米粉。

“好极了,”马丁夸张而富有感染力地叫着,“小家伙,谢谢你的帮助,这是你应得的劳动报酬。”他把一身棉衣和一小桶饼干递给了那个孩子。孩子愉快地接过这些劳动所得,兴奋得两眼放光。

“小家伙们,你们看到了,车上东西很多,有谁愿意继续帮助我们呢?”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

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嬉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套棉衣和一份玉米粉或饼干。

这时,闻讯赶来的其他孩子看到已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的时候,眼里不由得流露出失望和对得到“酬劳”的同伴的妒忌。马丁挥着手,很兴奋的样子,大声叫着:“孩子们排好队,我知道你们的歌声很甜美,为什么不给我们唱首歌呢?当然,你们也会得到理所应当的酬谢。”

那些孩子受到了鼓舞,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跳舞,唱完之后每人都得到了一份礼品。

在回去的车上,马丁主动跟我道歉说:“刘,我下午的态度不好,请你原谅。但你知道吗?我们不能让孩子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这样会养成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中,我们就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树立起改变生活状况的信心。而且,人生来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居高临下地进行施舍、捐赠,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受挫,长大后会留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刘,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

那一天,马丁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让我懂得,炫耀的爱心是一柄砍平人理想的利斧,它不但会砍掉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而如何割断弱者旁逸斜出的自卑情绪,并帮助他们坚持做人的高贵情操,则是施予者必须学会的高妙技巧。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施舍弱者义工
强者和弱者
嗟来之食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弱者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弱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