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教书”生活的内在真义

2008-09-20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周勇教书民国

艾 言

周勇的《大师的教书生活》出版于2008年4月,能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多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金洪芹编辑的推荐,这里深表谢意。

其实,对周勇民国教师的研究,曾在其主持的“民国教师”栏目中已有一定的了解,当时曾深被其平实、蕴藉、直透心灵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同时也因为有了“民国教师”的了解,之后,就常常到周勇的“菁菁斋”中一坐,成为其看客之一,由此也益发艳羡其刨“故纸堆”的勤奋、真诚与自得其乐。因此,当知道此书出版时,心里颇为喜悦,不禁佩服图书出版人的眼光与效率。

一般来说,书有很多种,有些书教给人技术,有些书教给人知识,有些书却于技术与知识之外,致力于带给人精神与灵魂的洗礼。这种书往往以作者的大责任感,带给读者一种大感动。《大师的教书生活》就属于这一种书。

下面是导言“大师与教书的滋味”中的一段话,为显示作者的良苦用心,特不吝空间,赘述于下。

“有一个问题,很沉重,又很亲切,这个问题便是:教师有什么当头。或者说,‘教书的日子有何意义可言。

……

如伟大的孔子所言,他的教书生活首先来自自己心里的信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确实伟大!我们在仰望至高无上的苍天时,从未能像孔子那样,勇敢地说一句:我之所以教书,首先因为,我是为求知而生。

但我们这些一般的教书人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在自己的教书生活中,也有某些善良的心灵力量在推动着,比如,以辛勤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正是从这一点‘论据中,可以推出,思考教书生活,最好也是以得到心灵的美妙体验为宗旨。若是为了计算一下会得到多少‘名利与‘地位,恐怕就会让自己陷入失望与虚无了。

如果能体验到‘虚怀若谷和‘百感交集,当然会非常美妙。但即使没这么幸运,仅仅是多了一点教书的体会,那也足够了。

其实,无论研究教书生活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收获,都符合孔子制定的求知原则:‘学者为己,为自己心灵的充实健康。”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大师的教书生活》其形式虽然是传记式的叙事,但叙事背后却是无数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内心叩问:教书生活的意义何在?

由此可见,周勇的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浸透着人文关怀与人生思考的叙事。他从“教书意义”的心灵叩问出发,上下求索,从孔子到民国大师,寻找问题的答案,力图为完满的教师人生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与答案,这可以说是此书的第一个动人之处。

另外,与大师为友是件幸事。此书的第二个动人之处就在于,我们能借此书,跨越百年时空,与历位大师作心灵交会。

书中共写了六位大师。

钱穆,18年中小学教学生涯,从不忘读书治学,终成一代国学大师;朱自清,5年中学教师经历,积累了影响终身的美好人情与专业成就;鲁迅,18年教育生活之后,毅然决绝离开,只为做一个真正自由的“战士”;顾颉刚,经历重重困难,却始终用自己的行动乃至整个人生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教授”;陈寅恪,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人生境界做了最经典的阐释,除了追求学问之外,别无他求;沈从文,始终坚守自己对生命、情感的执著,从根本不会教书,终于闯出了一条成功的教学之路。

透过文字,我们与大师结友,听大师教诲,仰大师举止,慕大师情怀,实在是一幸事。况且,除了对他者的倾慕之外,更重要的,正如周勇所说:走近大师,乃一门“为己之学”,也就是说,走近大师,更多地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皈依。

大师的教育生活如是,我们的呢?由他人做己观,我们或许可以在茫然中获得一点儿鼓励自己前行的灵光与启示吧!□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周勇教书民国
矿石中检测出黑洞能量
我的教书生涯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Magnetoresistance hysteresis in topological Kondo insulator SmB6 nanowire∗
在山里教书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不戴绿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