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课程资源 深化课改发展

2008-09-20李小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图书馆培训

李小燕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问题是搞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课程资源问题,课程与课程资源与课程改革紧密相关。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充分的课程资源做准备,其中教师是动手收集、整理有关资源的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之一。

但对于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而言,其本身对新课程就有一个从陌生到有所了解、从简单接受到创造性实施的适应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课程素材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丰富的素材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新课程。因此,学校能否帮助教师获得丰富的课程素材资源,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活”起来,将成为学校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尺,也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所面临的挑战。

一、分析利弊,制定策略

为了解决课程资源的紧缺问题,学校应认真分析自己在课程资源方面的利弊,积极地面对现实。

1.有利条件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于2002年开始调整图书馆馆藏结构,加大了工具书及音像资料的入藏力度,尤其是引进了CNKI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这个数字图书馆里有适合高中教学需要的各种音频、视频、动画、文本资料23万余件,可以查看2000余种杂志的全文,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我们在图书馆的功能挖掘与利用方面下工夫,使图书馆馆藏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2.不足之处

一些教师或由于精力有限,或由于获取、开发、整合有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较差,常常从网络上下载课件、教案等,但是,网上信息庞杂,难以检索,且鱼龙混杂,并不一定科学或适用;另外,还有很多教师备课时只习惯于使用与教材同步的教参、教辅等,这些都给学校的资源建设带来很大影响。

新课程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完全照搬或套用教参或教辅的现成内容就难以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这种难以适应迫使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大量最新、鲜活的信息,进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融会贯通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转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过去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状况,而实现这些转变离不开对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一是为教师教学提供直接的资源服务;二是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为教师教学提供直接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专业特长与积极性,为教师教学提供直接服务,解决教师备课资源匮乏的难题。

北京市朝阳区新高一年级使用的是北京出版社的语文课本,高一语文(上)就有15篇课文在以前的语文课本中从未出现过,这15篇课文没有现成的相关教学资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为解决语文教学中资源匮乏的难题,我们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

例如,教学《杨门女将》这篇课文,对年轻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我们整合相关内容的资料,选编了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精彩唱段选编等),利用“中国基础教育全文数据库”的数字资源,汇集了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此剧的18篇文章,做成课件提供给教师参考。

再如,《动物的疼痛》这篇文章是论理学家彼得·辛格的作品,不管是彼得·辛格其人还是其作品,教师都很少接触过,难度就更大了。鉴于此,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检索便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下载方便的优点,查找这篇课文的相关资料(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成电子图书提供给教师使用。

目前,我们已整合了这15篇课文的各种相关资料,初步解决了备课资源匮乏的难题。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变革,要求课程教学要更好地反映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在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注意“树立科学意识,关注科学新进展”。

例如,历史、地理课涉及到张衡地动仪的介绍。历来,在这部分教学中,课本、教学辅导资料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都只是静止的图片,鉴于此,我们把《对张衡地动仪的再认识——张衡地动仪的教学需要更新》一文推荐给教师。该文强调应及时更新教学知识,把更为严谨和科学的内容、观点引入课堂,正确地宣传地震常识……而2005年4月,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并在河南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这也为教学方式的更新提供了可能。

再如,这次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有“城乡规划”的内容,我们在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时,把“集雨”这个内容的资料整合进课程资源,“集雨”与地理学科、生物学科的“湿地”概念有关。北京与北方其他地方一样,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2。我们整合的内容有“北京‘集雨工程创出五大模式”、 “数字勾勒我国资源形势”、 “北京‘湿地研究中心成立”等消息资料。

三、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的选择者与利用者,而且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学会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能力、信心和专业发展。我校通过以下作法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组织

我校成立了 “新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中心”,由校长领导,教导处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图书馆馆长负责。

2.制定规章

教导处在制定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培训计划时,为了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先后做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调查对象是本学期的高一、高二年级教师,第二次调查对象是新高一教师。通过调查,教导处把参加“新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纳入校本培训计划中,对应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考勤、考核等方法加强管理,并把培训结果作为校本培训学分记录在案。

3.开展培训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的业务培训由图书馆馆长负责。

第一,编制培训教程、讲义。讲义的具体内容有信息资源在课改中的作用;信息资源的种类、特点;信息检索工具的种类(工具书、计算机检索工具)、特点;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指南、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等。

第二,明确培训方法。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本学期的高一、高二年级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新高一的教师高考结束后进行三天集中培训。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教师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

第三,总结培训效果。新高一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解决备课参考资源匮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按照教学需求及资源类型对相关的音频、视频、动画、文本资料按照最小的知识单元进行整合,建立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库,以方便备课、教学。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占有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驾御教材,完成教学任务。这一过程,学校要求全体新高一教师参加。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另外,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专业能力得到发展,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专业化意识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日坛中学)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新课程图书馆培训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图书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去图书馆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