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本教研效益的实践阐析
2008-09-20陈世滨
陈世滨
当前的校本教研在速度与效益上存在很大偏差。
第一,片面追求高速度,如教学名师快造就、校本课程快开设、课题研究快结题等,这本质上是一种校本研究的“泡沫工程”。
第二,片面苛求高效益,将校本教研的效益狭隘地锁定为有形效益,陷入“三化”的误区:一是追求效益的可量化,功利色彩浓厚;二是追求效益的局部化,苛求每一阶段、每一实践环节乃至每走一步都要有“效益”,缺乏对校本教研“整体效益”的战略把握;三是追求效益的短期化,忽视校本教研“本体效益”和“特色效益”的打造,只重外来,不重本土,只顾眼前,不虑长远,一味追求效益短期化的轰动效应。这些都极大影响了校本教研内在质量的提升。
针对上面问题,如何实现校本教研的真正高效益发展呢?这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向规模要效益
向规模要效益的实质是发挥规模效益对校本教研实践的推动功能。
1.发挥量的规模效益
一要放大规模的总量。放大规模的总量本质上是对现有实践条件、资源、人员的潜力进行充分深挖和有效利用的过程,通过调整结构,高效利用,增大规模总量。
具体来讲,首先,在人员参与范围上,要做到教师全员参与,使其有“心动,马上行动”的教研激情。此外,要有后勤人员的合理搭配,通力合作,以充分发挥其对教研活动的辅助作用。其次,在部门参与方式上,要采取以教研室为运作基点,以教务处为服务热线,以校长室为推进层面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教研机构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各部门的教学研究职能,避免一些部门外在于校本教研。再次,在研究涉及面上,要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聚力向纵深推进的实践模式,克服“小打小闹”、偏安一隅的实践取向。
校本教研不应仅闭锁于个别学科教学的研讨,停留于一种教学技巧的掌握,执迷于一种教学方法的搬用,局限于公开课的点评,偏重于教学常规的执行,而要深刻地触及教师的日常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研机制,进行纵深研究。
二要扩充规模的总量。扩充规模总量的有效实践方式是建立区域性校本教研的实践网络,包括省、市、县、区、校际网络,以实现校本教研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校本教研的实践规模做大、做强、做精,使之上档次,成气候,实现校本教研的规模化经营。
2.提升质的规模效益
要提升质的规模效益,就要立足于规模与效益的最佳“黄金分割点”。
一要造就骨干教师。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全员参与固然重要,但大批骨干教师的造就和本土专家的出现,无疑将成为促进校本教研效益提升的战略砝码,因此,要立足于培养“骨干力量”。
二要精简组织机构。校本教研的运作机构贵精不贵多,宜简不宜繁,必须加大组织机构运作效率,尽可能减少管理环节,聚合组织效能。
在实践中,要注意防止机构精简的“反弹”,避免陷入“反复简,简反复”的怪圈。克服此点,关键在于“赋权”,即把越权的职能减下来,以凸现教师研究主体的权利与地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字型机构设置能够达到教研机构优化、精简的目的。“由”字的三横分别代表教研室、年级段和教师,三竖分别代表教务处、校长室、总务处。由此,在横向上,机构扁平化,各司其职,凸现教师研究主体的地位;在纵向上,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得到彰显,又能直接服务教师,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机构的效能。
二、向资源要效益
获取资源和优化资源是校本教研实现高效益的关键。当前,教学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容乐观,这表现在两点。
一是研究资源规划散乱。学校自身有哪些软硬性资源?需要何种软硬性资源?其中哪些是急需与必备的?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开发有效的研究资源?在什么时段与条件下开发合适?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部门协助?对于这些问题,学校缺乏整体规划。
二是研究资源开发停留在浅层。在硬件资源上,或只许诺,不投入;或只投入,不利用;或只利用,不维护;或只维护,不优化,以至于大量研究资源闲置,成为摆设,无法发挥应有之效。
以多媒体为例,有的摆“空城计”;有的损坏严重,大半瘫痪;有的低水平重复,呈现“萝卜炒萝卜”的特征。在软件资源上,学校文化经营乏力,社区资源利用无序,办学思想制定草率,教师研究氛围淡薄。鉴于此,加大资源的投入,强化资源的管理,应成为校本教研向资源要效益的着力点。做到此,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树立资源的投入观
树立资源的投入观,其核心是向研究资源的投入要效益。第一,投入要舍得。因为不投入,肯定没有回报。第二,投入要恰当。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而不要用在刀背上,分清研究资源的“迟用与早用,多用与少用,先用与后用,缓用与急用”,以有限的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校本教研的实践需求。
2.要强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研究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要摒弃“只播种,不耕作”的资源管理误区。对研究资源既要“管”,又要“理”,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与技术对校内外资源进行勘查、规划、利用、管理与评估,谋求研究资源最直接、最快捷、最便利的开发和管理,以实现校本教研的高效益。
在此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持续开发原则。在时间上,研究资源的开发要持续不断,力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空间上,要立足于校本资源,不断开发和整合校外资源、网络资源。
二是优化配置原则。一方面,要致力于“物化资源”的优化、调配,始终以综合利用和统合关联的视角来提高物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可以将图书、期刊、校园网三者连为一体,建立动态的、不断更新的校本教研资源检索库。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物化资源”和“人化资源”最佳结合的开发与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材”,达成资源与校本研究的良性循环和相互催生。
三、向速度要效益
向速度要效益的本质是发挥速度对校本教研的“推进器”作用。为此,我们要把握住两点。
1.把准速度的性质类型
速度从性质上可分为外延性速度和内涵性速度。
外延性速度是指以追求校本教研数量增长为主,通过铺新摊子、多投入、上项目等方式,加快校本教研实践进程的校本教研速度模式。其实践特征是:人耗、物耗、能耗上升。
内涵性速度是指以追求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为旨归,通过教研方式的革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教研机制的打造、教师专业能力的促进等方式,实现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速度模式。其实践特征是:有序、持续、长效。
在校本研究中,我们应走内涵性速度的发展道路,立足于速度与效益的相互结合,实现校本研究的高效益。
2.用对速度的实践策略
速度的实践策略有两种。
一是“赶超式”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别人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机械模仿和盲目追赶,无视学校的发展实际,忽视实践条件的制约,片面追求高目标、高地点、高速度,人为划定几个没有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的研究项目,匆忙上阵,结果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陷入越赶越被动、越赶越缓慢,疲于奔命的实践困境。
二是“跨越式”策略。这种策略立足于校情,立足于教师,立足于发展阶段,立足于实践条件,通过比较、借鉴、分析,整合不同地区、学校校本教研实践经验与教训,寻得自身校本教研的比较优势,小切口,深挖掘,低重心,高质量,以实现教学研究的跨越式、突破性发展。
校本教研要向速度要效益,就必须走以“跨越式”为推进策略的内涵发展之路。
四、向人员要效益
人是校本教研中最核心、最活跃、最能动的实践要素,因此,也是实现校本教研高效益的根本。为此,要做好校本教研,就要做好人员管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要带好头
“搞好搞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的职责有两方面。
一是引领。领导不仅要导方向,导舆论,导人心,更要领责任,领辛劳,领使命,身先士卒,引领教师不断往前走。
二是服务。领导要为校本教研的方方面面服好务,简单地说,校长要永怀对教学研究的赤诚之心。这是校本教研服务的精神本义。
“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越权”,是校长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所在。
2.“班子”要搭好
“班子”搭不好,校本教研的效益就“好”不起来。
一要强化思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班子成员要统一思想,对校本教研的实践要“一条心”。
二要知人善任。秉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原则,不搞论资排辈,坚持从青年教师中挑选“开路先锋”,向人才要效益。
三要明确权责。人员分工要合理,要合心,要合力;权利下放要到位,避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责任落实要到人,避免“责任分散,人浮于事”。
五、向制度要效益
学校教研制度建设是校本教研实践的根本。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发展,并达到完善的程度。哪里制度稳定,哪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哪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哪里便一切松垮和陷入混乱;而制度恢复之时,一切也就恢复。”因此,一定要搞好制度建设。
一要明晰制度建设的取向,树立“制度是为人而设,而非人为制度而设”的价值取向,凸现制度育科研、制度育名师、制度育名校的服务本位。
二要握紧制度建设的要点。当前,教研制度建设存在着“一成不变”的制度老化和“干抹桌子不上菜”的制度滞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就要力行“三能”原则。
一能:制度能设能撤。教研制度的建设要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根本出发点,以有效解决教研面临的新问题为立足点,以催生教研机制的自我生成为重点,旨在建立吐故纳新的民主化、扁平化的教研制度。
二能:干部能上能下。所建教研制度要具有甄别、选拔功能,不搞“只上不下,一任到底”的按资排辈,而应坚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任用模式。
三能:教师能进能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要淡化制度的权威性和行政味儿,不搞“强制教研”、“行政教研”,将教研制度的工作重心聚焦到服务教师教与研的议事日程上来。“能进”意指教师能出声,即教师可以直抒教学心声,表达自我研究观点,享有教研的合法权益,做教与研平等中的首席;“能出”意指教师能出实效,即校本教研要实实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鹏峰中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