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莲曲

2008-09-11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16期
关键词:采莲杨万里小池

山 岚

[专题解读]

在这个酷热的时节,多亏造物主赐予我们莲花,让如此清雅脱俗的佳品为炎炎夏日送来清凉的风。莲,可采,亦可远观;可喻人,也可拟事。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缺少的意象,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眼前一块荷塘,脑中万千丘壑,笔下无数风景,心中一脉乾坤。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赏析]

中国美学史崇尚含蓄,绘画讲究写意,书法讲究疏淡。文学上,对景物的描写如此,对人的描写也是如此,上面两首采莲的唐诗,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写采莲女子的美丽多情,作者不直接切入描写,而是用景物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看似没有写人,实际上人物无处不在。花木本无心,有心人付之以情,“境由心造”,进入诗人心中的景和人是一体的。低手用景,景是景,情是情,景是情的奴仆,是为了衬托人物才出现的,比如白居易的诗;而高手用景,则情景交融,不分彼此,或者情景合一,或者只有景物,人物只在背后,比如王昌龄的诗。当一种景物和人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也就是人的审美情感和对象化的外物不分彼此了,这样带来的艺术效果应该是最佳的。

[练习]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两位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塑造采莲少女形象的?

[参考答案]

1.共同点:青春、健康、美丽、纯真;不同点:王诗的少女天真、活泼、顽皮、充满生活情趣的形象既可观可感,有声有色,又若隐若现,飘忽绰约,耐人寻味;而白诗的少女则是处于恋爱期,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展现出少女害羞、娇美的形象。

2.王昌龄的《采莲曲》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运用比喻的手法,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运用侧面描写,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只闻歌声来侧面烘托采莲少女的美丽。

白居易的《采莲曲》则专在借景抒情上下了功夫,前两句写“菱叶萦波荷飐风”,几种景物蕴含感情;后两句运用细节描写,诗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采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因物赋形”指的是写作中根据材料量体裁衣,表达不同的中心。杨万里面对荷花,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给其嫁接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甲诗中,小池中的荷花,生长环境局促,正好写新生事物。一般来说,新生事物开始生长的时候都是弱小的,而其发展却不可限量。作者又将蜻蜓引进来,形成了一幅活泼的小荷蜻蜓图。本诗形象圆融、情趣盎然,只是“惜”、“爱”、“露”、“立”这四个动词构成的拟人情态,就够我们咂摸一番!乙诗中,西湖中的荷花当然是另外一种光景,无边无际,红碧喜人,这不同的风光正好是诗人和朋友友谊的象征。我们可以设想诗人和朋友兴冲冲地从寺庙里出来,面对一湖红艳艳的荷花,这不正是二人心情的写照吗?诗人顺手拈来,因物赋形,可谓神来之笔。这大有李白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但李白诗中有怅惘,而杨万里诗中满纸喜气和洒脱。

[练习]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3.宋诗崇尚理趣,请分别说说上面两首诗的后两句的哲理。

[参考答案]

1.找出关键词语,其实就是对全诗的整体理解,解答时要善于抓住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词语,如“惜”、“爱”、“立”。

2.比较甲、乙两诗不同的写法,甲诗写的是小池中的荷花,乙诗写的是西湖中的荷花,这样比较就抓住了解题的要领。甲诗是从小处入手,细致入微;乙诗是从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3.甲诗中的后两句,多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现,就为目光敏锐者所发现;乙诗中的后两句,多用来比喻有特色的、成绩突出的人和事。(扣住“别样红”)

猜你喜欢

采莲杨万里小池
初夏《小池》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夏天的小池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