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方程在几何计算中的应用
2008-09-08赵振昆
赵振昆
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一般以求角度和线段长度最为常见,方法也很多,如用方程、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线段,结合几何中的重要定理,其中用方程求解是常用的数学方法.其灵活地设未知量求值是同学们应掌握的基本方法,同时应用也较广泛,它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笔者就方程在几何计算中的应用,列举几例加以说明,仅供参考.
例1如图1,若2∠3=3∠1,求∠2、∠3、∠4的度数.
解:由题意可知: 2∠3=3∠1, ①∠1+∠3=180°.②
说明:这里将∠1和∠3看做两个未知量,列出方程组,从而得解.同学们要抓住图形的特点,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树立一种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
例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6 cm,若它的长减少1 cm,宽增加2 cm,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求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求出它的面积S是多少.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宽为y cm,则可得方程组2(x+y)=26,x-1=y+2.
整理得x+y=13,x-y=3.解得x=8,y=5.
∴长方形的长为8 cm,宽为5 cm,面积S=40 cm2.
例3如图2,在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6 cm和15 cm两部分,求此三角形的底边长是多少.
点拨:本题关键是对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的理解,应仔细审题.题目中两部分是指(AB+AD)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指(DC+BC),因为AD=DC,可将AB与AD当做两个未知量列方程组,更重要的是本题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解:(1)AB+AD=6,DC+BC=15.解得AB=AC=4,BC=11.
因为AB+AC=8<11,所以此种情况不成立.
(2) AB+AD=15,DC+BC=6. 解得AB=AC=10,BC=4.
因为AB+AC>4,所以底边长为4 cm.
说明:分类讨论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对所得结果进行辨析,筛选出科学的结论,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在做此类型习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考虑.
例4如图3,长方形的长10 cm,宽6 cm,将长方形折叠,使C与A重合,求折痕EF的长.(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由折图易证:AF=FC=AE,DE=D′E=BF=NC.EF的长可通过Rt△EFN求出,但关键是求FN的长,可先利用Rt△ABF并由勾股定理AB2+BF2=AF2,求出BF的长,从而求出EF的长.
解:设BF=x cm,则AF=(10-x)cm.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62+x=(10-x2),解得x=3.2(cm),即BF=3.2 cm.
∴FC=6.8 cm.
∴DE=NC=3.2 cm.
∴FN=FC-NC=3.6 cm.
在Rt△EFN中,由勾股定理得
说明:例4是折纸问题的计算问题,目前在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的教材中是比较流行的题目,解题时要善于捕捉问题中的等量关系,通过方程解决未知的量.当然本题还可有其他解法,不同的思路,请读者继续探究.
综上所述,几何图形的计算,未知量有的是角度,有的是线段的长度,用方程帮助求解是一种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要根据图形的特点,所给条件,因题而异.请读者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