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花样游泳队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的探讨

2008-09-05陈爱萍何碧妍陈莉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7期

陈爱萍 何碧妍 陈莉萍

摘要:对中国花泳队近四年世界大赛集体项目自由自选编排的各项数据进行了观察、统计,并与世界前三名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旨在总结中国队的优势以利继续发挥所长,找出与世界强队之差距以便及时补短,为中国队夺取奥运奖牌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我国花泳理论研究铺垫基础。结果表明,中国队在大部分花样技术方面已具备与世界前三名强队竞争的能力,尤其在花样动作组合串和冲起类动作方面具有更突出的技术优势。但中国队还需在下肢配合总体难度的编排上有所突破。加强推进移动技术和重视上肢配合技术是当前集体自选编排的发展趋势,中国队应注意与世界潮流接轨。中国队应加强配合类技术的运用。中国队需在保持每组动作强度优势的基础上增加花样动作组合次数, 提高全套难度动作的密度。闭气组合时间须适应编排新趋势。中国队在整体编排中必须重视技术难度动作安排的合理性并体现整套难度动作的流畅性。

关键词: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

中图分类号:G861.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97-04

经过24年磨练积蓄, 中国花样游泳(简称花泳)已逐渐进入成熟收获期,全队的技术水平、专项体能、大赛经验及人气印象等和世界强队已不相伯仲,近年来正一步一个台阶向世界顶峰迈进,成功地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强队挤到了身后。29届奥运会即将在家门内揭幕,天时、地利、人和为中国队再次腾飞提供了最佳时机。本文对中国花泳队近四年世界大赛集体项目自由自选编排的各项数据进行了观察、统计,并与世界前三名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旨在总结中国队的优势以利继续发挥所长,找出与世界强队之差距以便及时补短,为中国队夺取奥运奖牌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我国花泳理论研究铺垫基础。

1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28届奥运会、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第6届世界杯、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泳比赛录像资料均由国际游联花样游泳技术委员会摄制,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提供[1]。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移动距离的数据由现场测录。

1.2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对28届奥运会(简称04年)、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简称2005年)、第6届世界杯(简称2006年)、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简称2007年)花泳比赛集体自选前三名和中国队集体自选的编排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队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分析

2.1.1花样动作的技术编排分析表1的比较结果说明中国队2004-2007年最高次数的腿组合、2004-2006年跃起总次数和双手跃起次数均高于前三名的最高值和平均值,转体、下旋和冲起三个指标与强队相比表现相当;存在差距的指标有:加难度的腿组合、腿组合的总时间、单双手踩水次数及时间、踩水动作的总时间等,腿组合的总时间和单双手踩水各项数据,无论最高值或平均值均与三强队伍差距较大。从转体旋转类指标看,中国队在上旋、联合旋、转体加旋转等动作的编排还存在空白点,但近三年世界强队在这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2.1.2上、下肢配合技术和推进技术编排分析表2的比较结果显示:四年来中国队下肢配合各项指标[4,5]的最高值和平均值与世界强队存在一定差距,2006、2007年虽有所进步,但与最高值相比差距仍不小。上肢动作配合方面,2004、2005年中国队表现不错,配合总时间及比例虽未达到前三名的最高值,但已超越了平均值,最长时间的组合不但超越了平均值,而且达到了最高值水平;2006、2007年上肢动作配合次数虽与前三名最高值持平,而上肢动作总时间及比例、最长时间组合三项主要指标却大幅度下滑,与前三名拉大了距离,上肢配合次数增加而总时间减少说明上肢配合编排零散,难度表现不连贯、不突出。推进和移动技术指标[6,7]可看出2004、2005、2007年中国队的编排与前三名比较有明显差距,2006年中国队推进总时间及比例超越了前三名说明中国队游进和移动的能力并不弱。双手在上的推进是难度最高的推进技术,从出现次数及时间上看,中国队四年来这方面缺口较大;移动距离也未如理想。

把表2数据作纵向比较可见:2007年前三名编排推进动作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列第三;数据横向比较显示前三名4年推进动作比例逐年增大,由此可见,推进和移动技术是当前花泳自选技术编排的主要发展趋向;而中国队这方面的弱点比较明显。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相比,前三名队伍在编排时间及比例上均以前者为重,而且差值较大,可见上肢动作受重视的程度远高于下肢动作,这是集体自选编排发展的另一个明显趋势,中国队2006、2007年却在这方面有所退步,未能把握最新趋势。

2.1.3配合类技术分析表3比较可见,队形变换次数[2,6]中国队2004年与前三名的最高值和平均值相差较大,2005、2006、2007年逐年上升,2007年已接近平均值;托举与立体图形有突破性的进步,托举的各项数据表明中国队2006、2007年比2004、2005的进步非常明显,创新的托举给中国队的编排创造了亮点,令裁判对中国队刮目相看;不同步队形2004、2005、2007年中国队比平均值低是一种良性表现,不同步队形数量多将降低整套动作配合的难度要求;盲点队形、水面变队形数量2007年比2004、2005年进步,超越平均值或与之接近,这些情况说明中国队在集体项目配合技术方面与世界潮流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但密集队形次数与前三名差距较大,倒立移动队形方面发展偏慢。

总体情况比较说明:2007年中国队除水下变换队形及不同步队形以外,其余8项队形与前三名的平均值仍有差距。配合技术中最能体现难度和整体专项能力的密集队形、盲点队形、倒立移队形次数的差距较大。

2.2各类技术动作的时间比例分析

表4是集体自选前三名与中国队各类技术时间比例的平均值。从前三名整套动作各类技术动作的平均值分析,总闭气时间约占与整套动作时间的35%;各部分技术动作中踩水的比例23%,腿组合的比例29%,托举的比例9%,跃起和冲起的比例5%,其它如游进和衔接等比例35%,这是依四次世界大赛平均比例而得的理想编排结构,也是过去4年间世界强队的技术编排趋势。与之比较显示中国队大部分技术动作时间比例与前三名相差不明显,冲起和跃起以及2006、2007年的托举比例均超越前三名,但踩水的时间与比例[7]明显低于前三名的水平,前三名的平均值分别是22%和24% ,中国队的踩水比例只有6%~14%,在整套动作中高质量的踩水时间很少,可见踩水是中国队的薄弱技术环节。

2.3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密度和节奏的分析

表5是近4年世界大赛集体自选前三名和中国队难度动作出现次数的统计结果。据此可见前三名难度动作出现次数明显高于中国队。

难度动作在成套动作中的出现次数和每一难度动作的难度等级这两个数值形成整套自选动作不同的难度节奏。难度节奏可衡量整队技术水平与编排水平配合的程度,图1是2004年奥运会和2007年世锦赛前三名以及中国队集体自选整套难度动作节奏图,难度等级是根据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需付出的努力进行评价,10级设为最高难度等级,从各队难度动作节奏的曲线可见,整套动作的难度等级基本处于2~9级之间。表明目前整套动作的难度编排趋向于2~9等级。此外整套自选动作节奏的曲线峰值与谷值起伏也不大,整套动作的技术编排比较紧凑,尽量减少大起大落的状况,注重动作的流畅性。

把07年世锦赛集体自选前三名与3年前的奥运会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难度动作出现的次数增多了,难度动作的起伏趋向平缓,整套动作更显流畅。与前三名队相比,中国队难度节奏的曲线变化显得不够紧凑和圆滑,整套动作技术编排的流畅性不如前三名,尤其2007年的编排,难度曲线显现起落太大,从9级一直下跌至1级的波幅很不合理,而且全套曲线涣散,难度安排不集中,应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

3结论与建议

1) 中国队在大部分花样技术方面已具备与世界前三名强队竞争的能力,尤其在花样动作组合串和冲起类动作方面具有更突出的技术优势。但中国队还需在下肢配合总体难度的编排上有所突破,即增加腿组合的难度种类和次数,腿组合的总时间和比例应与强队拉近距离;旋转类技术要体现编排的多样性;踩水技术及能力的表现是中国队的薄弱环节, 各项技术比例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踩水比例差距最大,这是特别需要正视的问题,在编排和训练中如何填平补齐这个缺口是当务之急。

2) 加强推进移动技术和重视上肢配合技术是当前集体自选编排的发展趋势,中国队2007年这两方面与前三名存在较大差距,但数据显示2004、2005、2006三年中曾有过很好的表现,说明中国队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关键在把握新趋势和新动向,及时更新编排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发挥自身优势特点的同时不可忽视与世界潮流接轨。3) 配合类技术的运用近年在集体自由自选编排中发展迅速,配合的形式、数量、变化速度均呈快速更新的动向。中国队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与世界潮流发展相一致,但力度和速度还要加大加快,特别需要在密集队形、盲点队形、倒立移队形等难度偏高的配合技术上下功夫,争取有突破性的提高,令全套动作充分展现专项能力与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与艺术高度交融的水平。

4)在难度动作出现次数和密度方面,中国队需在保持每组动作强度优势的基础上增加花样动作组合次数, 提高全套难度动作的密度并争取超越前三名的水平;闭气组合时间须适应编排新趋势。

5) 中国队在技术难度等级的编排方面与前三名差距不大,但难度编排次数还有距离;难度节奏曲线的变化不如前三名紧凑和合理。因此,在整体编排中必须重视技术难度动作安排的合理性并体现整套难度动作的流畅性。

参考文献:

[1] 28届奥运会、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第6届世界杯、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比赛录像,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

[2] 陈爱萍,李仲明,陈莉萍,等.国内外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自由自选技术难度的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71-74.

[3] 陈爱萍,何碧妍,陈莉萍,等.第九届全运会花样游泳比赛调研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调研报告,国家体育总局,2002:270-278.

[4] 张凡.拓展训练对提高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440.

[5] 张颖.现代花样游泳自选动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1993(6,7):187-189.

[6] 易韵仪.中国花样游泳队赴悉尼参加奥运会资格赛调研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花样游泳专刊,2000,15(8):8-13.

[7] 邓运龙.训练观念——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409-1412.

[8] 陈爱萍.第15届亚运会花样游泳比赛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3):125-130.

[9] 李嘉.浅谈花样游泳自选动作中踩水的技术与训练[J].体育科研,2000,21(3):22-23.

[10] 刘钦龙.运动训练创新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414-416.

[11] 郑嘉,王沛,易韵仪.中国花样游泳队参加第9届花样游泳世界杯赛调研报告[C].中国体育科技,花样游泳专刊,2000,15(8):35-37.

[12] 刘大庆.运动训练活动中心整体与细节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149-151.

[13] 温一静,等.花样游泳项目供能特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3,29(6,7):190-193.

[14] 付磊,马宪英,毕务平.浅析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队形编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