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研究
2008-09-05黄莉孙义良陈立基张锐铧
黄 莉 孙义良 陈立基 张锐铧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中国玉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7-04
奥运奖牌是奥运会形象景观和竞赛组织中的重要环节,一块奥运会奖牌凝聚着运动员毕生的梦想。北京奥运会设计的玉环奖牌,在对奖牌材质进行大胆创新的同时,闪亮推出了中国传统的玉文化,这让国际奥委会官员和中国民众耳目一新、赞不绝口。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赏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我们对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表示祝贺!”[1]可见,玉环奖牌绝不仅是纯粹的精美艺术品,可供人欣赏把玩,更重要的在于,它传递的是中国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与多方渗透,折射的是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沟通与积极融合。
1文化融合
1.1文化融合的概念融合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彼此接纳与调和,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2]它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不断丰富和更新本民族已有文化的过程。纵观历史,文化融合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诸如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是环地中海欧亚非各地区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化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后,创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日本文化则被称为顺利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杂交文化”,并由此成功实现了其现代化。
文化不仅在时空纵向上存在历时关系的文化融合,比如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在时空横向上存在共时关系的文化融合,比如北京奥运会中,中华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融合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这种融合是深度融合,它不仅是物质文化上的表层融合,而且在精神文化的内核上也有水乳交融的深层融合。而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是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而巧妙的表层融合,在精神内核上的深层交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步调整与整合。
1.2中国玉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生相融中国玉文化是国人在磨制、佩带、祭祀和传承玉器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具有中国特色,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审了玉。玉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经历了六千余年的发展,被制为祭器以祀神灵、琢以瑞信象征统治权力。这些玉器在主人死后还要被殉葬入墓[3]。玉器的出现和使用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也使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变迁发展相生相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水乳交融关系。随着时代变迁,玉器不仅成为广大民众聘礼、装饰、鉴赏、收藏的重要对象,而且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1.3中国玉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融合一般而言,文化融合在形式上具有“由高向低”的流动特点,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强势文化总是对弱势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所以迄今为止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向非西方文化的“单向融合”[2]。相对于我国民族文化而言,奥林匹克文化是外来的强势文化。近代中国把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当作“强兵”与“强国”的有效手段加以接受和模仿[4],这是在中国比较被动的状态下迫不得已进行的一种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主要是单向度的、被动的文化融合。
当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后,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逐渐上升的强劲势头主动向周边邻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主要由过去的单向度地被动融合,变成双向度的主动融合。一方面,我们逐渐接受奥林匹克文化,积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有意的主动的文化渗透。从整体看,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和谐”主题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旋律面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从局部看,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金玉结合”的奥运奖牌设计分明传达出中国玉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融合。
2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多方融合
2.1注重温润高洁的内在美德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互有交叉、彼此渗透,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文化融合。
玉器与美德本来没有关系,但中国人赋予玉器以美德,将主观情感投射到玉器的客观属性上。把天然具有温润、质朴、无瑕的玉器比作君子高贵、坚毅、高洁等等美好品德,将玉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充分的融合。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行为方式、道德品性是密切相联的,彼此之间能相互说明、互相映衬。
2.2倡导刚毅坚贞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气节和节操,把维护民族尊严和荣誉,看作是民族的骄傲。
玉是美石,质地比较坚硬,不会弯曲以委曲求全。这种坚硬不弯的自然品性被中国文化合理借用过来,与抽象的气节、操守贯通融合,用以象征刚毅、坚贞、勇敢不屈的民族气节。
2.3追求清水芙蓉的质朴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崇尚清水芙蓉的质朴美。庄子在《天道》篇里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5]这种质朴美,追求自然、真实、朴素、实在、单纯,反对浓艳、华丽、浮夸、虚空、造作,崇尚雕而无痕、浑然逼真的艺术境界。这种质朴美在玉文化中得到了长期印证。
2.4喜爱声韵协调的音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很早就开始了对音律美的追求。中国最早的《诗经》三百篇都是可以和着音乐节拍唱的诗歌。在当时的风俗中,情人之间以玉作为相互赠送的信物以示永远相爱。《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古人喜爱佩戴叮叮当当的玉器过程中,《诗经》体现出了齐整、有韵味的节奏感、音乐感。
2.5在意区分身份等级玉是美石,虽有优劣之别,但无身份之分。作为自然属性的玉,只有质地的瑕瑜之辨,没有等级之差。玉器一旦具有社会属性,加入主观因素,就有了等级、名位之别。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中小型墓葬的陪葬物,一般只有陶石器没有玉器,而大型贵族墓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陪葬[6]。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7]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从手上所执的不同玉礼器上就可分明看出。而“六器”的主要功用是礼神。六器的所用玉料、形状及色彩都不同于六瑞[8]。
3中国玉文化经过融合能凸显中国文化特色
3.1崇拜祖先和尊祖敬宗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的玉器反映了人类历史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文化的生成、确立、发展和延续。”[8]中国传统文化对祖宗、祖先充满敬重和敬仰,十分强调尊祖敬宗。中国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有近万年的用玉史,史前玉器曾长期被作为祭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认为“惟玉通神”。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许倬云先生写过《神祗与祖灵》的文章,提出信仰神灵上天和祖先崇拜,都与中国的玉文化有关[9]。考古发现,查海文化中,玉与龙是分开的,而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和龙开始合为一体,将玉的质地与龙的形体结合在一起,赋予玉以龙的神圣造型,赋予龙以玉的高贵质地,使玉龙成为神圣与高贵的统一体[10]。中国玉文化中玉龙的合二为一,玉龙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图腾,充分象征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3.2大量选用“玉”造字组词中华民族对玉器怀有深厚的情感,将玉器广泛用于装饰、祭祀、丧葬、观赏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充分代表民族文化的中国文字上,造出从玉的汉字三百多个,比如,“珍”、“莹”、“琼”、“瑛”、“琳”、“琛”等等,给孩子起名时,都喜欢把这些寓意美好的含玉的字放进去,祈盼孩子能像美玉一样,性情温润、美丽有价值、广泛受人欢迎。
除了用玉做偏旁构造汉字之外,人们还喜爱用玉组成大量词语。人们总喜欢给美好的事物添加玉字。换言之,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习惯的做法是,与玉有关的字总是褒义词。这种造字的情感规律,表现出中华民族对玉的深爱。中国玉文化与汉字文化的相互搭配和大量渗透融合,意味着中国玉文化能很好象征并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色。
3.3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从理论上对“玉德”加以系统阐述的,最早应推孔子。《礼记·聘礼》中,学生子贡请教孔子的一段话,记述了孔子全面论述玉的理论主张,即“以玉比德”。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君子贵玉”的风尚,这与考古出土的文物相一致。从近年殷商、西周墓中出土成套的大型玉组佩,可以认定,君子以玉象征自己道德品行的风尚,在商代、西周时期逐渐形成,至东周时期达到高潮。不仅有大量的玉器实物使用,并将这种用玉风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从道德感方面加以进一步提倡,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日后中国玉器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6]。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审时度势,对当时用玉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把玉的特性,上升为士大夫的道德规范,玉器不仅与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而且玉器成为了儒家抽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载体。
3.4展现无间断的悠久历史文化
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7 000多年,唯独玉文化与中华文化始终相伴随,未曾断绝、贯穿始终。在玉器的打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玉器特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这使得玉文化成为很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在士大夫们的大力推荐和佩戴、在社会上层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下,玉文化深受中国人喜爱,流传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人对玉的尊贵和敬仰超过其它精神文化的载体,形成有悠久历史的、推崇玉的观念。玉器是中国文明的特有要素,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玉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中国文化融合后出现的特殊精神产品,是表现中国文化最富特色的艺术形态。
3.5对和谐的多方面追求中国玉文化追求“和谐”,这种和谐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人与天的天人和谐,也有人与人的人际和谐,还有人与玉的搭配和谐。
玉文化的天人和谐,这个“天”通常指代天上的“神”,表现为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让世间的人与天上的“神”相处和谐。中国玉文化中,有考古专家郭大顺先生提出“惟玉通神”的说法。在用玉器的初期阶段,玉器是作为巫师与天沟通的法器而存在的[9]。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来祭祀各方之神,以不同玉色配合天地四方,正如有学者所云,这和古代中国的宗教礼俗有关[11]。
玉文化的人际和谐,就是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爱、和美。如果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有矛盾、冲突都要尽量“化干戈为玉帛”,用玉器和丝织品取代干戈,将战争变为和平。君子佩玉,言行举止就要像玉一样柔和温润,还要服饰搭配和谐,注意姿势仪态。只要人的走路姿态正确,玉佩就会对人发出悦耳之声。
4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方式
4.1奖牌材质的融合北京奥组委为了突出东方的中国风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奖牌设计上,对奖牌材质进行了大胆创新,选择了“金玉结合”的玉佩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别具匠心地以中国传统玉璧造型为基础设计,创造性地将玉镶嵌在奖牌中。这种“金玉结合”的新颖设计在奥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风格。奖牌的主创设计人杭海说:“我们的创作理念源自中国玉文化,别国也采玉,但中国人眼中玉是集天地之灵气的东西。”
从象征意义看,“金玉结合”中,“金”象征着财宝、尊贵、荣耀。“玉”象征着高贵、典雅、美德。“金玉结合”的奖牌恰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认为“金玉结合"相得益彰。从特点上看,西方的“金"张扬,东方的“玉"含蓄,配在一起十分协调。从颜色上看,金属和玉环的搭配也很合适,金属的颜色偏亮,玉环的颜色相对偏暗,双方配合十分和谐,就像一个相互接纳、相互补充、相互添彩的“金玉良缘”。
4.2文字图案的融合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奖牌吊带则运用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体现了天地祥和之意。这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各占奥运奖牌“半壁江山”的文化融合,是融洽和谐的“中西合璧"。
奖牌的正面,主要传递的是西方文化符号。希腊女神象征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古代发源地,同时也借助插上翅膀的女神象征着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在某个项目上具有超人的体育天赋和卓越的运动才能。胜利女神的“胜利”表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和成功,也传达了体育竞赛的观赏者对获胜运动员的认可和恭贺。
奖牌的背面,主要传递了东方的中国文化气息。中国文化元素主要通过中国文字、中国玉璧、中国印章、中国书法、中国色彩表现出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与书法的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运动人形的造型形似现代汉字“京",形象友善、刚柔并济,在蕴含浓重中国韵味的同时,充满了动感。此外,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毛笔字汉简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风格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融为一体。从整体看,中国文化是贯穿奖牌设计的主题。奖牌的玉、挂钩、奖牌盒、证书、挂带形成了一个整体,玉、漆盒、丝织、宣纸、翎子,这些都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4.3文学寓意的融合中国文化中,玉是宝玉,是稀世之宝。在国内两百个左右的采玉点中,与中国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著名的产玉点,也只有新疆的于阗(和田)、陕西的蓝田、湖北的荆山三处[6]。自古以来,玉料的不易得到,玉料的稀缺决定了玉的珍贵和价值。这使玉很早就被列入“宝”的范畴,像《事类赋注》、《艺文类聚》、《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名著,很早都将玉列入“珠玉”、“宝货”、“珍宝”的类别。中国文字中,“珍”字与“宝”字都是将“玉”作为字的组成部分。玉是珍宝的观念是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玉的价值,主要是由玉的稀少、玉的雕琢美并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所决定的。玉的价值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甚至超越了珍贵的黄金,即所谓的“金银有价玉无价”。
奥运会中,运动项目的获胜者能分别赢得金、银、铜牌。奥运会上的金、银、铜牌,是每一个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追求的最高荣誉,也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出色表现的标志。物以稀为贵。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的稀罕与高品质玉器的稀少正好互相映衬,相互应和。运动优胜者与玉器不仅都具有高档次、高规格、高水平、高等级、高价值、稀缺资源等特点,而且中国文化中,还有“君子佩玉”的观念和行为,这使得稀世珍宝的玉器与奥运优胜者之间产生了巧妙的暗喻和沟通,从而赋予镶有玉环的奥运奖牌在原有奖励优胜者的奥林匹克文化中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
4.4色彩名次的融合中国玉文化是在意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文化。在北京奥运会中,团队设计者将不同的玉色与运动项目名次进行合理搭配,通过漂亮的不同颜色的嵌玉奖牌来鲜明区分奥运冠军、亚军和季军。它具体表现为:金牌镶嵌白玉,银牌镶嵌青白玉,铜牌镶嵌青玉。虽说奥运奖牌中玉的品质是一样的,但玉的颜色和纹理是天然的,每块奖牌之间会有细微的不同,这种大同小异、独一无二的奖牌也会给每个运动员带来不一样的特别感受。
4.5打造过程的融合玉除了象征中国文化的高贵、圆满、美德等品质之外,同时玉也是很坚硬的石头,需要细心打磨、雕琢之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即所谓的“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器”就是可使用的器皿,意味着可用、有用之才。打磨玉材、雕琢玉器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奥林匹克运动中,对优秀运动员的打造过程也是如此。一个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从小需要优秀教练员的慧眼识材,在众多少年儿童中发现和识别有潜质的天才人物,然后就是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要进行艰苦的打造和精心雕琢,最后的结果就是让运动员卓越的才能和潜在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在运动场上有令人惊叹的超人的出色表现。
打磨玉器的过程象征着对有潜质运动员进行精雕细琢、潜心打造精品的过程,同时,也象征着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最后打磨出来的玉器价值连城,远远“超越”了玉石原本平庸的“自我”。打造玉器的过程也就是打造优秀运动员的过程,它恰好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克服困难、不断进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
4.6精神内涵的融合玉之美出于自然,是由内而外的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玉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与人中君子追求高尚纯洁的道德境界正相吻合。由于玉的温润、光滑、细腻,所以中国玉文化中,偏爱中国人的性情也要与玉相似,温婉不火、细腻平和。中国玉文化中,讲究“以德比玉”,重视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有“君子佩玉”的习俗。中国的君子长期以来主张“和而不同”的观念,承认不同群体的文化趣味、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重视寻找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只要彼此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就可以接受对方,哪怕双方之间差异很大。因此,从中国玉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看,它是主张温和、团结、宽容、相互理解的。
中国玉文化也显现出进步、进取、追求超越自我的特点。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以玉比德”的理念充分表达出中国人对成绩优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礼赞。
奥林匹克运动会传播和弘扬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纷争、歧视和各种冲突。这样,对友谊、团结、进步的追求,对差异的宽容和理解是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交流、充分融合的共同基础。
当然,在观察到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走向融合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两种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而巧妙的表层融合,而在制度文化上,尤其是在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核上,两种文化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会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与适应,也会有更大范围的接纳、容忍与相互融合。
5结束语
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伴随并相生相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透过玉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探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君子佩玉”,重视“以玉比德”,“这种将玉器作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9]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因碰撞而生发的文化冲突也会加剧。面对这种文化冲突,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必去争论是西方文化优越,还是东方文化优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兼容、取长补短,以达到在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多元一体。要达到这个目的,东西方各民族都应该进行‘文化自觉,检验一下各自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并且将各自文化中优秀的那部分发扬光大,使之互相交流、融合发展,共同创造新的、更加光辉灿烂的世界文明。”[9]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不能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把自己当成世界各国学习的楷模和标准,要求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贬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反思当前的世界文化交流,可以看到国际社会的文化融合正处于活跃期,无论是内容与形式,还是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发展。针对中国文化而言,文化融合已由近代的被动融合逐渐转变为当代的主动融合,已主要由过去的单向融合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双向融合。中国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文化融合正在扩大互动范围,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彼此接纳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静.借奥运之东风 弘扬中华玉文化[J].艺术市场,2007(6):103.
[2] 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52-54.
[3] 杨伯达.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J].中原文物,2001(4):61.
[4] 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18-23.
[5] 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1.
[6] 殷志强.玉器蕴含的传统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2):84.
[7] 林日波.浅析中国古代玉文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13.
[8] 青林.浅述六器与中国玉礼文化[J].东南文化,2002(10):26.
[9] 费孝通.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A].费孝通九十新语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54-155.
[10] 于志耿,殷德明. 玉·龙文化研讨会举要[J]. 北方文物,2001(2):26.
[11] 何奎联.中国礼俗研究[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