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
2008-09-05宋桦高立
宋 桦 高 立
摘要:将68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人)和太极拳组(37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太极拳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并对两组对象实验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利腰部肌肉放松,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肉力量,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改善。
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腰椎间盘突出症;锻炼;康复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27-03
本研究在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基础上,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将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积极的康复治疗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响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扩大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范围,丰富和完善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健身的现代科学理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经医院进行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同时必须满足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
1)年龄18~60岁;
2)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适应症;
3)无下肢、脊柱手术史;
4)无脊柱的骨折或明显畸形;
5)无运动疗法的禁忌(如严重高血压、心梗病史,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呼吸功能紊乱等)。
以徐州市中医院2004年10月接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运动疗法太极拳组的37名患者在采用一般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练习时间每周周一至周六早晨,每次时间为60 min左右。训练周期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5月,总体时间为6个月。
对照组在此期间主要采用以物理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
1.2.2测试指标
1.2.2.1临床体征指标主要包括:直腿高抬试验和疼痛程度评分。
1) 直腿高抬试验的角度测量:采用通用量角器检查法;直腿抬高试验的评定,采用直腿抬高1°,得分增加1分的方法,患者总的抬高角度则为得分总值。每项检查三次,取其平均值为本次实验的分数。
2)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e Scale,VAS)进行评定,分值范围0~10分。
具体方法为采用一条长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上数字0和10,0表示无痛,10表示想象中的最剧烈疼痛。在测量前向实验对象介绍VAS含义及与疼痛的关系,让实验对象在VAS表上移动游动标尺,标尺所处的位置代表实验对象疼痛程度。
供实验对象参考的具体分值数字范围为:
0分: 无疼痛
1~3分:有轻微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
4~6分:疼痛影响休息,需要给与一定的止痛处理;
7~10:疼痛难以忍受,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1.2.2.2临床神经电生理指标采用丹麦丹迪公司DISA-200C型神经肌电图仪,检查室内保持约25℃的室温,将下肢腓神经作为被检测神经。
运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检测时,刺激电极分别放于膝关节外腓骨小头下方和踝关节外侧与外踝平行位置,记录电极放置脚掌侧拇趾端;根据两个刺激电极位置和两次刺激时产生M波的潜伏期,来确定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检测时,环状刺激电极缠绕于小趾端,记录电极位于踝关节外侧与外踝平行位置。刺激频率为2 Hz,叠加次数为100次,根据叠加后波形的潜伏期来确定腓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为了较好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选取了20名20~55岁的成年人,作为正常组与其进行对比分析。
1.2.2.3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法跟踪随访太极拳组和对照组,了解他们的身体改善状况,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订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疗效,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60%为显效,25%~60%为有效,<25%为无效。改善指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1.2.3数据处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与组内变量采用玹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
2结果
2.1两组对象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的变化┯杀2可以看出:经过六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增加(玴<0.01 ),对照组直腿抬高角度虽然也有所增加(p<0.05 ),但二者之间比较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2两组对象疼痛程度评分值的变化┯杀3可以看出:经过六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玴<0.01),对照组疼痛程度虽然也有所减轻(p<0.05),但两组间比较仍呈显著性差异(p<0.05)。
2.3两组对象腰椎功能改善指数的变化腰椎改善指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表4为实验前后太极拳组与对照组腰椎改善指数评分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对象之间比较,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玃<0.01);两组对象组内比较,实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对象之间改善指数、改善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对象腰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太极拳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2.4两组对象临床康复效果的比较┯杀5可以看出,经过六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的康复效果显优于对照组。
2.5两组对象下肢神经传导机能的比较┍6为三组对象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实验前的太极拳组(40.87±5.71)m/s和对照组(40.41±4.86)m/s,明显慢于正常人组(44.61±2.64)m/s,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实验后太极拳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42.89±5.47)m/s,与实验前和对照组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却有增加的趋势。对照组40.17±5.88,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
表7为三组对象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实验前的太极拳组(35.74±6.47)m/s和对照组(35.55±6.37)m/s,明显慢于正常人组(39.78±2.32)m/s,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实验后太极拳组腓浅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37.92±5.50)m/s,明显快于对照组(35.69±6.85)m/s,统计学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玴<0.05);太极拳组实验前后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与分析
3.1二十四式太极拳对腰椎系统的稳定作用肌力的大小取决于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肌肉中纤维的数量、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等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组的腰椎功能评分由7.82±2.13增加到25.34±6.89,实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玃<0.01)。对照组的腰椎功能评分由8.09±1.98增加到18.38±5.48,实验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玃<0.01);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P<0.01)。两组对象之间改善指数、改善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对象腰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太极拳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运动明显该善了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稳定性。
3.2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牵引治疗作用腰椎牵引是治疗LDH的主要环节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学者认为牵引治疗LDH的机理在于:1) 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2) 促进局部炎症消退;3) 解除腰背部肌肉痉挛;4) 解除腰椎后关节负载,纠正脊柱关节紊乱,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近而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6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增加(玴<0.01),由35.02±6.18增加到68.12±7.65。对照组直腿抬高角度虽然也有所增加(p<0.05),但二者之间比较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说明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
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骶,包括骶椎和尾椎),尾闾保持中正,身型不偏不倚可使身体中正安舒。通过身法锻炼,使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对拉拔长,调整成为一根正直而富有弹性的躯体支撑中轴。同时使整根脊椎对拉拔长、节节松开增强弹性,平稳安舒地坐落于骨盆之中,这就是“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放松过程是人脑首先有一个入静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一念代万念的意识活动意念诱导身体各部位逐渐松开,如“节节松开”,即有意识地将全身骨骼、关节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逐次松开,同时不断改变关节的相对位置,形成“一身背五弓”的结构。
这样通过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一方面可减轻椎间盘压力,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椎间小关节的张力,稳定脊柱节段。
3.3太极拳对外周神经传导机能的影响┍狙芯糠⑾郑6个月太极拳运动后腓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太极拳组经太极拳运动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实验前和对照组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却有增加的趋势。本研究还发现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人比较明显减慢,其原因可能与腰骶神经根受压有关。但6个月太极拳运动后,太极拳组腓浅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呈差异(玴<0.05),这说明太极拳运动改善了腰骶椎的稳定性,使受压的腰骶部受压的神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除,进而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了改善。
3.4二十四式太极拳对缓解疼痛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经过6个月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太极拳组疼痛程度评分由4.85±1.27减少到3.04±1.19,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玴<0.01),对照组疼痛程度虽然也有所减轻(p<0.05),但两组间比较仍呈显著性差异(p<0.05 )。
中医理论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或圆形,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使肌肉运动更富有节奏,从而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使能量物质顺畅地运送到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缺氧,及时清除代谢产物,保证机体活力。
二十四式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骶,包括骶椎和尾椎),还要求“虚胸实腹”,“虚胸”, “实腹”配合丹田鼓荡,可使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加快,减少淤积,有利于通畅血液循环。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时可使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发生明显的重新分布。
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可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或刺激,椎管内外平衡失调得以纠正,促进了神经、体液调节、微循环障碍得到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使全身肌肉均匀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动力性运动,其动作和顺自然、松柔缓慢。这种松与紧的动作,会对所在肌肉产生一种自然“按摩”作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发生明显的重新分布。这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促使局部肿胀吸收及神经肌肉活动功能恢复。
4结论
1)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椎的稳定性,使腰椎活动范围趋于正常。
2)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有利于腰部肌肉放松,缓解肌张力,增加肌肉力量,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 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可以减轻或消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鲁玉来,蔡钦林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00.
[2] Kankaanpaa-M,Taimela-S, Airaksinen-O, et al. The efficacy of active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Effect on pain intensity, self-experienced disability,and lumbar fatigability[J].Spine,1999,24(10):1034-42.
[3] Nachem A. Lumbar spine instability: A critical update and summary [J].Spine,1985,10(3):290-291.
[4] Kankaanpaa-M,Taimela-S, Airaksinen-O, et al. The efficacy of active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Effect on pain intensity, self-experienced disability,and lumbar fatigability[J].Spine. 1999,24(10):1034-42.
[5] 何成寺,熊恩富,熊素芳,等.骨质疏松的运动防治[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1):7-9.
[6] 刘峰,潘晓红.不同角度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4例[J].中医正骨,1998,1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