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8-09-05乔凤丽
乔凤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推拿治疗骨盆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和脊柱后关节是脊柱运动的基础和枢纽,椎间盘位于椎体与椎体之间,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三个部分组成,是一个弹性软垫,不仅具有负重功能,还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平衡躯体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一种多发的常见病,20~45岁青壮年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和体力劳动者较多见。
1发病原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间盘可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改变期间,髓核的纤维网和粘液样基质,逐渐被纤维组织软骨细胞所代替。液体含量逐渐减少,膨胀力减退,在脊柱负重最大的部分改变最明显,由于外来暴力的冲击或用力搬运重物,举重以及挑担时挤压,从而导致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突出和椎关节突关节错缝,椎间韧带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都是在前屈位时发生的,有相当多的病例并无外伤史。而是在一些极其平常的活动时发生,其原因有二:①由于椎间盘生理发育缺陷和椎间盘的负重活动,容易造成椎间盘劳损,因脊柱腰生理前凸,髓核处于中央偏后位,而脊柱后纵韧带上宽下窄,在下腰部后外侧纵韧带又很薄弱,纤维环在后方位较薄弱,前缘厚实。下腰部承受体重量最大,腰间盘所承受压力负荷又最小,人类弯腰劳动机会较多,故下腰部容易形成积累性损伤。这是腰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腰4~5和腰5骶1部并多向外方突出的原因所在。②腰间盘的抗旋转力弱于抗直拉力;实验研究证明:旋转力在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前俯、后仰和转身活动中;不断地、反复地、多次地施加旋转的作用,导致慢性积累性损伤,少数患者腰部着凉后,引起肌张力增高,导致椎间盘内压增高,而促使已退变的椎间盘突出。
总之,椎间盘髓核一旦突出,使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由于髓核突出,推挤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使局部腰骶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压迫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和挛缩变性,从而出现腰腿窜痛,腰部功能活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和体征。
2临床表现
腰部呈撕裂样剧烈疼痛,并沿坐骨神经行经向腿部窜痛、放射,多自一侧腰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屈髋、屈膝、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活动或咳嗽、大便时(腹压增加)均可使疼痛加剧,抬腿和腰部活动,特别是弯腰活动明显受限,甚至跛行。病人有一种“想站站不稳,想坐坐不久,想走走不动”的感觉。
腰疼和坐骨神经窜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两大临床主症,二者可同时出现或单独发生。据国内资料分析:就诊时,先腰痛后腿痛最多,占53.3%;仅有腰痛占20.8%;仅有腿痛占15%。突向椎管内的髓核纤维裂片,只刺激后纵韧带时,以腰痛为主;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则以腿痛为主。
3治疗方法
3.1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手法或机械对患者进行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增宽,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接着医者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部,使腰部震动,以增加纵韧带的张力,使突出物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关系,解除突出对椎间韧带,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恢复椎间力的平衡。
3.2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推、拿、小鱼肌或掌指关节部轻揉、滚、按患者腰臀部及下肢部,解除患者臀部肌肉痉挛,然后揉、按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等穴位。
3.3双髋后伸压腰法医者一手掌根按压于患者椎棘突上,另一前臂抬起患者双大腿,两手相对用力一抬一压反复操作,并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骨盆各5次,幅度由小到大,主要用于松解中央后突型突出物前方的粘连嵌顿。
3.4侧扳复位法患者侧卧位,医者立于后方,用两手或两肘分别固定于臀部,肩前或固定于髂前,肩后,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扭扳脊柱,此时常可听到“咯嗒”的响声,从而纠正脊柱关节的错缝或椎体不正常的旋偏,使相邻的椎体恢复正常解剖部位置和力的平衡。
3.5仰卧位用手掌推揉患者胆胃经路线,由上而下推至踝关节部反复3~5次,用拇指揉、拨胆经中线或小腿外侧3~5遍,揉压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穴,用手掌揉小腿内侧脾经路线,揉点三阴交穴。若有风湿加太冲穴、风市穴,脚麻木用拇指弹拨太溪、阳陵泉穴。
3.6伸腿蹬空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患侧下肢在术者的辅助下做屈伸动作,然后医者双方协调同用力向前上方做猛力的蹬腿动作,反复数次(使用于直腿抬高困难患者),最后压放气冲穴。
4典型病例
赵某,男,42岁,于2006年7月5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已1个月,伴左下肢放射痛2周。1年前曾有腰部扭伤史,1个月前因搬东西不慎再次扭伤腰部,而出现先腰痛后发生下肢疼痛的症状。查腰椎4、5椎旁有明显压痛伴有左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左30°(+1,右侧(一),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向左)。经用推拿手法治疗1个星期,症状明显减轻,后经双髋后伸压腰法、侧扳复位法、伸腿蹬空法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活动正常,直腿抬高实验(一),并瞩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