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训练(三)

2008-09-02刘胤龙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8期
关键词:曹禺散文生命

刘胤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恪守

——纪念秦牧

纪念的文章难写,纪念秦牧的文章更是难以下笔。

我认识秦牧二十多年,常常到他家里求教探访,每次都看见他不是在伏案写作,就是同客人娓娓而谈,或者从外面开会办事匆匆而归。在我的印象中,他没有一刻清闲过。他出身一个破落的华侨家庭,抗日初期从新加坡回国,就一直为抗日奔走呼号。建国后,他一直担任繁重的行政和编辑工作,只当过三年“专业”作家。即使在这三年,还有数不清的创作会议、审稿、评奖、辅导青年和各种应酬。“文革”中被迫搁笔十年。他生前出版了六十一种文学作品,约五百万字,他的大量作品,都是在节假日放弃休息和娱乐,如鲁迅先生所说“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成的。

不管做什么工作,秦牧都恪守一个原则,这就是严于对人民负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担任《作品》杂志主编,每月从编辑、发稿到清样,要看八十多万的东西。那时他的住房很窄很暗,常把稿子带到附近的公园里看。有一次,傍晚响起关门的号铃了,他没有听见,直到夜色灰暗,才发现园中无人,大门已关,最后只得爬墙而走。他总是亲自校对稿件,每次把大样拿回编辑部对编辑人员说:“你们看看还有没有错别字。”

我自然不能忘记他那个醒目的“恪”字。一九九一年,我应百花文艺出版社之邀,为“当代散文丛书”编一本《秦牧散文选集》。我把选好的散文,拿去征求秦牧的意见。秦牧再三表示谢意之后说:“挑选哪些作品,完全由你定夺为好。”但那篇序言,我生怕说得不妥,请他审读一次。第二天他就把稿看完。我发现他并非“翻阅”而是细读的。因为我把“恪守独创一格”的“恪守”误写成“格守”,他在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了一个“恪”字。我不能不为之感动和愧疚。

秦牧为人谦和真诚却又异常坚强耿直。记得“文革”一开始,他就遭到“炮轰”,受过无数次的批斗。不管受到怎样的迫害和毒打,他也不讲半句自己“有罪”,更没有揭发别人半条“罪行”。有一次,一位监管“牛棚”的女学生责令秦牧伏地让她作马骑一骑,秦牧对这种侮辱人格的事,断然拒绝了。他因此被逼得几乎走上了绝路。后来,秦牧满怀爱心写了一篇散文《给一位喜欢骑马的女孩》,真诚希望那位女孩排除瘴风毒气,健康成长。

我发现秦牧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带着探索者的眼光”,随时随地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养成了一种勤于学习和思索的习惯。平日在家里或外出开会,他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娓娓而谈,他说这是体验生活、积累知识的一种方式。

人们都尊崇秦牧思想敏锐,才华横溢,知识渊博,性格幽默。他在平时也善于用流畅活泼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你明白一个新鲜的道理。一九九零年广东省作协等单位准备举行“庆祝秦牧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暨秦牧作品研讨会”。会前,我到秦牧家里,把这个意图告诉他。但他觉得有点心虚,甚至有点害怕,愧问自己是否名实不符。他对我说:“我们这个世界,多的是‘四舍五入的事情,‘四和‘五相差很小,但是五进而为十,四舍而为零,这样就相差很大了。其实,这并不是很公平科学的。处于‘五入状态的人,赢得的常常有相当部分是虚名。我会不会属于这样一种人呢?”我立刻被秦牧这种谦虚真诚又至情至理的肺腑之言折服了!

我深深感到,秦牧是一位对国家和人民最具爱心和责任感的作家。他着力为人类呼唤正义、自由、和平、真理,倡导人们树立高尚的操守、信念、道德、理想。这是散文创作的大气象,也是秦牧终生恪守的。

秦牧的最后一篇作品只有一行标题“敢想敢干的神话”,这是他在生前的最后一晚写的。第二天清晨,秦牧起床继续写这篇文章,因为疲劳过度,造成“心脏骤停”,訇然倒地。可以说“他最后的作品不是以笔墨写成,而是用生命去完成的”。

(选自《散文》2007年第11期,作者张振金,有删节)

1.本文为什么以“恪守”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用秦牧对“四舍五入”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秦牧“最后的作品不是以笔墨写成,而是用生命去完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文章《恪守》后,请概括秦牧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透明的生命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陪爸爸去了一趟天津。那一次的旅行使我很贴近地感受到他的童年,了解到他这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他所以是他。

我们来到意租界,他认出了旧时的街道,兴奋极了,连连说:“不错,绝对不会错,这一家姓萧,那一家姓陈,我真是像在做梦啊!”

他回忆起许多往事,教他书的大方先生,也教过袁世凯的儿子,好玩古钱。他还记得胡同口逃难的农民,一头挑着锅,一头挑着孩子,晚上叫得很惨。听他的话使我感悟到,出生在旧中国的文人,他们大多从小就感到压抑,继而觉悟到有一股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势力的存在,从此他们的生存就处于个人与一种势力对峙的状态。这成为他们无法逃脱的命运,他们也不想逃脱,他们从来无缘体味“为艺术而艺术”的闲情逸致。我无法说出这种势力的名称。在我之前,在不同的时代,它以不同的面目存在了上千年,使个体的生命消失,变成一种适合于它的形式。无数中国人的生活被改变,而那些不甘于被改变、有独立意识的人,就要有所作为。我爸爸写剧本就是他的作为。我体会他真正的才华,在于他全身心地活在自己独特的感觉之中。他迎接命运,他愤愤不平,他痛苦,他要反抗,一股股激流从他身边汹涌而过,他的心被激荡,在激荡中他写出《雷雨》。

有一次,我听到他和来采访的人说:“《雷雨》这个名字,如果硬要我讲,雷,是轰轰隆隆的巨大声音,惊醒他们;雨,是天上而来的洪水,把大地洗刷干净。”

我和爸爸一起去过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在图书馆,他指给我看当年写《雷雨》时常坐的位子,说:“当年图书馆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待我太好了,提供我许多书籍,他还允许我闭馆之后还待在这里写作。那些日子真叫人难忘啊!不知废了多少稿子,都塞在床铺下边,写累了,就跑到外面,躺在草地上看悠悠白云,湛蓝的天。”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爸爸被打倒、揪斗。我家住的中央戏剧学院宿舍的大门上写着“打倒反动权威、反革命文人曹禺”的大标语。有一段时间,爸爸被关在剧院里不能回家,他们这些黑帮分子到马路上扫大街,小孩子用石头砸他们。爸爸回忆说:“那时候我羡慕街道上随意路过的人,他们真幸福,他们仍能过着人的生活,没有被辱骂,被抄家,被夺去一切做人应有的自由和权利。”

后来我记得放他回家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我了解爸爸,他不是一个斗士,也不是思想家,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生命是一种半感官半理智的形态。他始终被美好和自由的情感所吸引鼓动,但他的情感和思想又都是充满矛盾的,而且都加倍地放大了。“文化大革命”,美好的东西被彻底打碎,所有的路被堵死,绝望和恐惧把他压垮。而这种可怕的影响再也没有离开他的生活。

在我爸爸去世之后的这些年,我的脑子里不时会浮现出过去的一些美好时光。那时我家住在铁狮子胡同三号,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春天花影满地。夏天,书房的窗子大敞四开,书桌上放着一大盆冰块,爸爸光着膀子俯身在桌前写作,大汗淋漓,但毫不觉察。有时候我看到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脸色阴沉沉的,我还记得他有剧烈挠头的动作,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只有拼命地痛快地挠头才能把它们梳理清楚。我爸爸写作不是那类“快手”,他要翻来覆去地琢磨,常常把写出的句子读出声来,直到自己十分欣赏为止。他的朗读与众不同,打动我,使我不忘,因为他根本不知觉声音的存在,他读得有味,完全是情感的韵律。

在他的一个本子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灵魂的石头就是为人摸,为时间磨而埋下去的。我爸爸,他是一个极丰富极复杂的人,他一生不追求享乐,他很真诚。他有很多的缺陷和弱点,但是他没有罪孽。如今,他透明的生命在一个无比自由的地方翱翔。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作者万方,有删节)

5.文中说:“他的生命是一种半感官半理智的形态。”这种“半感官半理智的形态”是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文看,曹禺之所以成为曹禺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倒数第二段是作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最后一段“灵魂的石头就是为人摸,为时间磨而埋下去的”蕴涵着曹禺先生对生命、对灵魂怎样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①因为秦牧终生恪守为人类呼唤正义、自由、和平、真理,倡导人们树立高尚的操守、信念、道德、理想,所以用“恪守”为题更能突出秦牧的这种高尚品格。②与秦牧为作者修改错别字“格守”联系紧密。

2.①说明秦牧见解的独特,语言的风趣。②表现秦牧的谦虚真诚、至情至理。

3.因为秦牧终生勤劳,笔耕不辍,那天清晨为了写文章而早起,可因为疲劳过度而去世。最后的笔墨没有完成,但他却用生命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壮丽的诗篇。

4.①为人谦和真诚却又异常坚强耿直。②勤于学习和思索。③思想敏锐,才华横溢,知识渊博,性格幽默。④对国家和人民最具爱心和责任感。

5.指曹禺先生始终被美好和自由的情感所吸引鼓动,但他的情感和思想又都是充满矛盾的,而且都加倍地放大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绝望和恐惧把他压垮,而且这种可怕的影响再也没有离开他的生活。

6.出生在旧中国的文人,他们的生存处于个人与一种势力对峙的状态。他们无法逃脱,也不想逃脱。而那些不甘于被改变、有独立意识的人,为了不使个体的生命消失,就要有所作为。曹禺写剧本就是他的作为。他迎接命运,痛苦,反抗,在革命的激流中成长,在激荡中他写出了不朽名著《雷雨》。

7.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如光着膀子写作,剧烈挠头,朗读剧本等。这些细节描写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可亲可敬的曹禺,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视写作如生命的曹禺,完全忘我、沉醉在梳理千头万绪与情感韵律中的曹禺。

8.生命与灵魂必须不断接受社会和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我们必须勇敢地迎接这种挫折和磨难,并不断地超越它们,成就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唐江中学)

猜你喜欢

曹禺散文生命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