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由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与出路

2008-09-01郑承庆罗萍萍吴声怡

关键词:乡村文化开发保护

郑承庆 罗萍萍 吴声怡

摘要:乡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城镇化进程中,有的地方割裂当地文化甚至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为代价来力图实现所谓的乡村现代化,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错误做法,必须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文化;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27—03

城镇化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区只注重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对忽视了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乡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它既包括无形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书籍、雕塑、建筑、文物古址、衣着服饰等。可以说,乡村文化是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是,现在有的地方甚至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为代价,力图实现所谓的乡村现代化,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错误做法,必须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城镇化进程中惨遭厄运的乡村文化

1被人为隔离的乡村文化。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但城乡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乡村一直是城市文化的盲目追随者和模仿者,农民盼望着享有与城市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和比较完善的生活保障,可是在追随和模仿的过程中却产生了迷茫。当乡村迫切需要城市友好地拉扶一把的时候,一些城里人以及从乡村走出来的新城市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戏谑、嘲讽的方式显示城市生活的优越感。如现在许多农村女孩面对镜头时,多少会因为不自觉中所产生的仪式感而摆出夸张的姿势来,这种姿势正是早期城市文化的遗留现象。当今的城市人群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跨越了对抛头露面和个人展示的顶礼膜拜,却不愿意给刚刚有机会介入全面娱乐浪潮的乡村农民提供适应的时间,一味的嘲笑和漠视,显然只会让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重蹈邯郸学步的覆辙,而永远无法真正实现农村文化的现代化。

2被断然撕裂的乡村文化。农村同城市一起共同分享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成果和便利,但二者在文化上的鸿沟却日渐扩大。在强势的城市文化面前,乡村文化则以撕裂的形式呈现。所谓回归乡村,不过是“精英”群体的精神意淫;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在格调与品味至上的一些城里人那里,反倒成了落后、低级、庸俗的象征。事实上,很多城里人去乡村观光旅游并不是真的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家园,而往往是为了显耀游玩者的生活优裕、品味高端,这样一来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意味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肯定、尊重和被接受。

3被无端异化的乡村文化。相对于农民阶层物质生活质量的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的匮乏更加使人感到心痛。城市社会里与商品、货币同在的流行文化,还有那些不太切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开始渗透到了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这不仅体现在乡村教育的某些现实追求中,而且也反映在农村青年人的主要生活细节上。商品经济意识中唯利是图思想对乡村纯朴而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因子的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传统宗教文化中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些内容却大行其道……所有这一切远没有及时唤醒农民的警觉。

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文化层次低下导致乡村文化面临二元相悖的窘况。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一种文化的建立往往需要借助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者,在综合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对一系列有关现象进行提炼和推广。城市文化之所以能成型并得到广泛流传,既得益于一大批有见地的专家学者运用丰富的知识赋予所在城市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又要靠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广大市民在充分理解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给城市文化的传播以有力的推动。反观乡村,情况则截然不同:一方面,村民们可以感受到外部世界的飞快发展,并对城市生活心驰神往;另一方面却有囿于自身素质未能完全理解城市文化的真正涵义,只做简单的、粗鲁的仿效,甚至还不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搬硬套,未免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窘迫境况。

2急功近利思想造成乡村文化开发过滥并危及生态。人们印象中的乡村一直是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的代名词,然而这样的记忆和描述可能只会出现在以后的文字中。或许是感染了城市浮躁人群的心理状态,如今很多乡村都在引进城市发展规划大兴土木,改造道路,修建房屋,开发各种各样娱乐设施,其结果是“新城”建设风生水起,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青山不再,绿水不见。特别令人痛惜的是连历史上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一些古民居和其他人文景观,都采取直接毁坏或随意改建的方式,完全破坏了文化遗产或历史文物不可再生的原有文化价值。有的村民在对若干流行文化津津乐道的同时,却对本地区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和竞技艺术视而不见乃至完全遗弃。

3城乡长期二元分立催化乡村文化趋向畸形发展。城乡的二元结构和以往某些制度的实施难免使广大农民深感低人一等、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提并论,经济上的贫苦落后面貌更是加剧了这一认知。于是乎,他们拼命地从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向城市人群靠近、看齐,那种跃跃欲试的躁动集中表现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普遍偏低,可是农民们却义无反顾地仿效城市的区域建设规划和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而对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恣意放弃;再加上大量城市白领阶层由于生态意识的觉醒而重返乡村一游的行为,又使得一些农民落入改建后农村几乎与城市无多大差异的自我陶醉中,殊不知那些重返乡村进行休闲娱乐的人,真正看中的恰恰就是乡村的原有美景和传统习俗。由此失去精神特质而显得不伦不类的乡村,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分量将日益减小,难怪著名作家王安忆会用残山剩水概括眼下的乡村文化。

三、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路径选择

其实,乡村文化主要是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而存在,尽管它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但在城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无论是面对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的侵蚀,都显得十分脆弱,非常需要中华儿女对它加以精心保护,以保持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乡村文化必须从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其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策略是:用遗貌取神的方式加以保护,以和谐创新的形式进行开发,将创新精神全程介入,使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其保护与开发的总体目标在于发展低成本、广收效、可持续的乡村文化。具体措施为:

1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对恣意破坏乡村文化的行为进行惩罚。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为国家大法规定未免过于笼统,具体

到乡村文化确实没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刑法》中虽有专章规定破坏文物后应该遭受的处罚,但范围依然太宽泛,未必能够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笔者以为,有些乡村文化如同许多不可再生资源一样,一旦被毁掉便会永远地消失,这无论对当地还是对国家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在目前乡村的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仍然无法与城市持平的情况下,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条例,用以规范乡村文化的申报程序,统一乡村文化开发手续,界定乡村文化责任主体,明确恶意破坏分子的法律责任,将会是一种执政成本低而执政效率高的一项立法工作。

2加强文化教育,将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发掘本乡本土的建设资源、让本地人才成为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力量,无疑是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农民的成长,与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文化建设相伴而行。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人才支撑,而乡村文化建设的和谐、有序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有力推动。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促使二者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其一是利用政府及各种民间资源(包括传统资源、乡土资源和外部资源),寻找乡村文艺能人并通过有组织的方式,向其提供基本设施的支持帮助和交流与培训等,实现其正常自我运作;其二是与村办小学等农村教育单位合作,走协作发展道路,开办乡村社区成人学校,既让农民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又使得此类学校同时成为乡村社区文化生活的传习场所。负责讲授、辅导的人既可以是所在地区的大学生或外来志愿者,也可以是本地长者、教师和能人等;其三是发挥当地优势,生动活泼地开展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各项教学和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包括如何鉴别乡村文化特别是社区范围内文化古迹的价值大小,科学修缮遭受破坏的历史文物,准确定位当地文化等在内的职业技能;其四是为进一步做好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人才的交流和培训工作,可针对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结合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想方设法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去。

3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途径,实现乡村文化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双丰收。产业化是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单纯的抢救、修缮和保护,如果不辅以合理适度的商业化运作,乡村文化终将难以持续发展。就文化古迹而言,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是,在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古迹密集、政策环境宽松、村民思想开放的地区,率先引进国内外旅游开发公司,由它们出资修复破损的历史古迹,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务必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而且得让外来公司拥有一定年限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适宜采用建立戏剧团、艺术团、培训班的形式,通过现代光影技术的包装,广泛参与社会演出,积极扩大演出影响,努力做到坚持不懈、长盛不衰。

4在交融中创新,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对乡村文化开发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今的乡村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中,经历了不同文化问的碰撞与融合等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要是每个乡村都能立足开放的视野,通过交流和学习,用不断汇入的各种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一定能使本乡村的区域性文化成为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并与时代潮流同步演进的文化群落,从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借助乡村旅游热的东风,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文化积淀,赋予乡村农家游崭新的文化韵味,提升旅游品质。至于针对那些无法复原或修缮代价太高的历史古迹,宜考虑采用遗貌取神的方式重新建造仿古建筑,开辟仿古商业圈。

5扬弃城市中心论,变更主流人群对乡村文化的评价体系,重新思考和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城市曾经垄断过广大乡村的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各种传媒铺天盖地的广告,向广大乡村输送城里人的大量消费信息、传授乡下人一瞬间还“够不着”的生活方式,进而轻率地得出了乡村文化劣于城市文化、需要用城市文化来改进乡村文化的片面结论。为此,一要重新建立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机制,改变以产值和招商引资论“英雄”的乡村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在乡村发展和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将乡村文化项目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以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二是知识界和社会舆论需转变思想认识,鼓励市民通过多种渠道下乡调查,体验农家生活,了解农民和乡村文化,增进市民与村民间的沟通及城乡间互动,使村民们真正意识到照搬照抄城市文化和工业思维模式,对改善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无益的。

6引导和发展民间力量与政府共同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借助乡村本土组织和城市志愿者组织等民间团体的力量合力发展各种文化产业,在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在我国同样也是可行的。因为民间组织身份特殊、手段灵活,既可以给予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一定的资金扶持,又能够提供技术保障、政策咨询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帮助,从而成为政府或国家力量的重要补充。

(编辑:弘流;校对:段文娟)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开发保护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