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中国
2008-08-29
中国股市在低迷中孕育着转变
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刊文指出,中国股市正在低迷中孕育着转变。近来,同纽约、伦敦和世界其他市场一样,中国的股市也在大幅下跌。然而,就规模和范围来说,中国股市的低迷是独一无二的。
购买股票的大多数人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但随着许多家庭的资产在股市中缩水,以及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他们在开销方面更加谨慎。
尽管中国的产权投资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为改革国企募集资金而建立的,存在着一些缺陷,但由于利率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低位,金融产品受到限制,民众的投资渠道狭窄,房地产和股市是投资性储蓄的主要宣泄口。
如今,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良性运行的股票市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已变得日益重要。中国的股票交易账户数从2007年4月底的6000万户上升到6月底的1亿户。中国政府担心持续增大的股市泡沫,向投资者提示股市的风险。然而,中国散户巨大的投资热情和近乎赌博的心态,使股市热度如火上浇油。
所幸的是,中国的银行不允许支持保证金交易(也就是借钱给人投资股票),这限制了人们损失的绝对数量。为了应对股市的低迷,中国政府降低了印花税,并承诺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以减少政策的旧有色彩。如果此举成为现实,那么对于中国市场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长期以来在国家控制乃家常便饭的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投资者,尚需花些时间去适应。
中国物流业最大问题是运营低效
毕马威近日发表《中国的物流业》报告,报告显示较低的经营效率是中国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毕马威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物流业庞大的成本数字,显露出这个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主要问题。物流业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以上,且自2001年起,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就其他发达国家一般低于10%的比重来说,中国的这个比例相对较高。庞大的支出数字意味着中国物流业的营运普遍缺乏效率。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大部分发达国家更依赖于制造业,但运输瓶颈、监管限制及营运问题等障碍,给物流经营商造成了较高的成本。
毕马威表示,由于国内各个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且它们的经营活动受限于所在区域,因此,中国的运输和物流业务非常分散。2006年,中国前20大运输物流公司的总收入约为人民币2600亿元,不足同年物流总成本的7%。国内三家主要运输物流公司——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及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已逐渐崛起。但与国内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这些国内大企业的崛起,并不妨碍外资进入中国并取得成功。外资企业及外商投资公司将业务主要集中于速递、海上货运代理及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并已在中国多个城市站稳脚步。许多外资企业的销售在过去数年已取得每年高达30%的增幅。
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消费市场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近日刊文指出,中国正在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出口成品的“世界工厂”向购买力日益提高的“世界消费市场”转变。曾把中国作为生产据点而涌入中国的日本企业,如今正在急于开拓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变化太快了,网上的信息已经过时,必须进行现场调查。”松下电器设在上海的中国生活研究中心的三善所长这样形容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该中心的任务是开发符合当地需求的白色家电,为此他们每年至少要进行400多户的家庭访问和多项街头调查。
夏普公司设在南京的研发中心,也开始根据最新的当地需求来制定研发战略。他们把超薄电视改为从日本进口,依靠“日本制造”的人气来提高销售量,从而实现了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各汽车生产商均把中国作为提高销售量的“核心市场”。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已达1.3万亿日元。以往日本化妆品厂家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中国的富裕阶层,但如今已开始把目标对准了中国的中间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