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庭故城与唐代轮台

2008-08-29邵如林邸明明

丝绸之路 2008年8期
关键词:北庭轮台巴里坤

邵如林 邸明明

在唐代,旅人若沿着丝绸之路北新道西行,须由今哈密向北,横越天山,进入巴里坤盆地。

山清水秀、牧草如茵的巴里坤草原,是天山山脉拱卫中的山间盆地,气候虽寒但水量充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王朝统一西域后,为巩固对西域地区的治理,在今吉木萨尔设置了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地区,同时在巴里坤置蒲类县,并在天山北麓的甘露川驻扎了一支重兵。这支军队因驻扎在伊吾(今哈密)地区,故称伊吾军,编制3000人。甘露川即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一带,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美,不仅有饲养良马的好草场,而且由于冬季气温较高,是极好的冬小麦种植地。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整个哈密地区最好的牧场和最理想的小麦产地。著名的唐代伊吾军镇城就坐落在大河乡干渠村的东南侧,人称“大河古城”。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00米,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屯兵,外城养马,其间有门道相通。内城近方形,长、宽200余米,今存夯筑土墙仍高达10米左右,基宽12米。四角有高大角墩,墙外有马面。城内多出土唐代陶器、铜器及生活用具和建筑瓦当等。城内东南角还有一座宽约70米、墙垣相隔的官署遗址。外城紧傍内城的东垣,大小与内城相仿,但墙垣则明显小于内城。城内多见兽骨,显系屯养羊、马之所。大河古城周围有宽约20米的护城壕环绕,至今仍有浅浅流水,丛丛芦苇。

巴里坤盆地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属地。历史上著名的蒲类泽、蒲类海,位于今巴里坤县城西北18公里处,称巴里坤湖。湖面海拔1585米,是巴里坤盆地最低处。现湖面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5米,最深处可达8米。巴里坤湖为咸水湖,湖中产芒硝、食盐,还有硼、锂、钾、溴、镁及卤虫等。每当盛夏,水波荡漾,岚影沉浮,宛若镶嵌在巴里坤大草原上的一颗明珠。

北庭故城,位于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的北庭乡境内,历来为丝绸之路北新道的首府。

北庭故城建置较早。西汉初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称为后庭。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设西城都护府后,于此置金满城。公元73年,东汉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击车师,前、后二王俱降,校尉耿恭屯兵金满。75年春,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2万骑进攻耿恭守卫的金蒲城。耿恭临危不惧,让士兵在箭头上涂上一种药物,然后向匈奴人喊话:“汉军的箭是神箭,中箭者是治不好的!”匈奴中箭者的伤口果然很快溃烂,无法医治,极为恐慌。恰逢一场狂风暴雨横扫大地,耿恭趁机率众出击,杀死大量敌军,余皆惊恐而退。为了迎击匈奴人的再次进攻,耿恭一边召募壮士,扩充军队,一边将防御据点转移到了条件较好的疏勒城。这里依山面坡,水源充足,城墙厚实,地扼丝绸之路北道。当年6月,匈奴人再次前来攻打耿恭,耿恭以所募千人直冲敌阵,匈奴人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无力攻城,只好断绝城中水源,堵塞了流经城外的河道。城中掘井10多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耿恭身先士卒,挤榨马粪汁来饮用。后来终于打出了水,耿恭让士兵在修整城墙时,有意将水浇到城头上,匈奴人感到十分意外,以为有神相助汉军,无奈撤退而去。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先后沿袭建制并领授各代中央政权印信管理西域。638年,西突厥分裂为两个汗国,号称“北庭”、“南庭”,北庭乙毗咄陆可汗的牙帐设在金满,北庭之名由此而始。唐贞观十四年(640)置庭州,辖金满、蒲类(巴里坤)、轮台(乌拉泊)三县,金满县后改称后庭县。702年,唐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加北庭节度使或伊西节度使衔,主管天山北麓,辖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及伊、西、庭三州军政事务,治庭州。与天山以南的安西都护府(治龟兹)分疆治西域,安西主南,北庭主北。自此北庭城垣修葺扩建规模日益宏大,城内多楼台花木、庙宇殿阁,历代享有盛名。唐代诗人岑参曾多次在此停留并写下了许多描写庭州的诗篇。9世纪中叶,高昌回鹘政权建立后,改称北庭为别失八里,是高昌回鹘的政治中心之一和避暑夏宫。每当夏季来临,高昌(今吐鲁番)的回鹘王族成员就骑马乘车翻越吐鲁番以北的天山隘口,至北庭度夏。回鹘贵族还在北庭城西700米处修建了一座大型寺院,俗称“西大寺”,为王室寺院,主要供奉摩尼教和佛教。元时,在北庭城设都护府、宣慰司、元帅府等重要机构,掌管西域军政事务。明初,北庭一度成为蒙古察合台汗国的活动中心,后察合台西迁,北庭遂废。

北庭故城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周长4500余米,墙垣基厚7~10米,残高7米左右,分内、外两重。外城为唐时所建,内城为高昌回鹘时期所建。内外城分设南、北、西三门,相互贯通。城内有都护府衙署及市街和居民区等,街衢纵横,规模宏大。城外护城河中的流水,自古流淌到今天,仍有潺潺细流。站在北门旁高大的墩台上,眼望残壁断垣的北庭故城,不由得想起唐代岑参《登北庭北楼》中的诗句:“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

西距北庭故城700余米处,就是有名的西大寺,又称北庭西寺,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佛寺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4米,坐北朝南,由山门、庭院、殿堂、僧房等建筑组成。正殿主体建筑呈方塔形,上部已损毁,外侧东、西、北三面各残存两层45个窟龛,窟龛内残留有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画。东、西配殿中也残存有塑像数十尊,而留存下来的《八王分舍利图》和留有回鹘文题记的《王者出巡图》等壁画,画工精细,形象逼真,为研究古代回鹘史和高昌回鹘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公元8世纪中叶的一个秋夜,唐代庭州的重要军镇轮台沉静在一片安谧之中。忽然,城外戈壁滩上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随即军士在城头吹响的报警号角声划破了夜空。刹那间,轮台城内人喊马嘶,火把通明,刀剑铿锵。天明时分,唐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亲率大军出了轮台东门,前去迎击来犯的突厥人。时在军中任节度使判官的诗人岑参目睹了这一切,并写进了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使1200多年前发生在古城轮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跃然纸上:“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上将拥旄西北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在古代西域,有两个称作“轮台”的地方,一个在汉朝,一个在唐朝。汉朝的轮台,位于今天天山南麓的轮台县境内,是汉代最早在西域屯田的地方。唐朝的轮台,具体位置虽还不能最后确定,但多数学者均认为应为今天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主要依据即来自诗人岑参在北庭都护府任职时所著有关轮台的多首诗歌。如“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等。尤其是后两句,说明唐代轮台距离交河(今吐鲁番)仅有一天的路程,与乌拉泊古城至吐鲁番的实际距离相等。而由乌拉泊至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吉木萨尔,其路程也在一天之内。

乌拉泊古城地处乌鲁木齐市南郊10公里处,背依天山,东扼通往吐鲁番和南疆的必经之路白杨沟口,位居要冲,是乌鲁木齐地区发现的一座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古城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垣基本完整,高约5米,基厚6米左右。角墩高大,墙垣分布有密集的马面。东垣和北垣正中开门,有瓮城。城内又以数道墙垣,分隔为东北城、西北城和南城三个小城,其中东北城还开有瓮城、筑有角楼,似为当年的官署驻地。城内散布有大量的马、羊枯骨和陶片,城门旁遗留有大量的擂石。

漫步轮台古城中,深秋的朔风吹乱了满地的白草。遥想当年诗人岑参满怀报国豪情来西域军中效力的情景,不禁生出许多感慨。当年岑参到任之后,军中置酒为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当时虽是阴历八月,但漫天的飞雪已使“瀚海阑干百丈冰”、“风掣红旗冻不翻”。军士已冻得拿不住兵器,将军冷得脱下了铁衣。但军帐中却炭火熊熊,热气腾腾,充满了融融的离别之情。众人你来我往,互相敬酒,诗词唱和,祝愿大家早日返回故乡。出得官署小城,一条依稀的古道,隐现在蔓草之中,沿着它不觉来到轮台东门,不知岑参当年是否也由此道送友人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呀,送客送到东门口,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峰回路转,东行的友人渐渐消失在茫茫雪野中,而留在东门口雪地上清晰的马蹄印,却更使得诗人思绪万端,惆怅无限……

猜你喜欢

北庭轮台巴里坤
理论阐释与文献考证的结合
——薛天纬先生的盛唐边塞诗研究
巴里坤马遗传资源保护及对策
从异乡人眼里认识我们的家乡
5-8世纪的北庭佛教*
汉武帝写《轮台诏》
西江月·乡愁
中国新疆巴里坤草原美如画
边塞诗歌与北庭历史文化
巴里坤县草原鼠害防治现状与对策
巴里坤草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