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声绘色巧描写

2008-08-27吴长青

关键词:猪草乡野黄梅戏

吴长青

【写作导语】

怎样写好“看戏、听戏、学戏的感想或经历”的文章呢?应该在叙述“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结合描写,把其中的“有意思的”或“有趣的”的地方充分展示出来。

【原文展示】

看 黄 梅 戏

吴 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听到这熟悉的黄梅调,我就沉浸在这乡野的风情里。

我喜欢黄梅戏。她是田间地头走来的纯情少女,是江南水乡的少女,是带着晶莹露珠的少女。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黄梅戏的戏迷,一有时间他们就要表演一段,比如《打猪草》,唱得有滋有味。他们唱的时候,我和妹妹就跟着唱,像模像样地学。现在想想,我才感到爷爷奶奶的良苦用心。那时侯的自己,对黄梅戏充耳不闻,日日沉醉在流行歌曲中。爷爷奶奶是真喜欢黄梅戏,同时,也从我身上看到了我们这代人渐渐地疏远了黄梅戏。这是他们这辈人最不愿见到的。于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此段写自己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写了他们的表演,写了他们培养我们喜欢黄梅戏的用意,但只是叙述和议论,给读者的还只是空洞粗疏之感,没能用具体的形象展示黄梅戏的魅力。)

家乡的人都说不会唱黄梅戏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收音机里播放的是黄梅戏,电视里受欢迎的是黄梅戏。虽然能在电视上经常看黄梅戏,但爷爷奶奶摇头说用普通话演唱的黄梅戏是在糟蹋戏,京戏要京腔京韵,黄梅戏就要安庆话才行。

是的,黄梅戏不能离开乡野,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演出的戏。当你通过电子、数码技术欣赏黄梅戏时,你也许想不到,稻场上可以唱、草堆旁可以唱、农家院可以唱、拼几张大桌当舞台可以唱,拉开床单作幕布可以唱,纳凉树下可以唱……而且,用不着什么角儿,村姑就可以唱。

村子里遇上什么节日总会请戏班来演出。每到村中有戏演出,爷爷奶奶总会带着我去看戏。我看过的黄梅戏有《天仙配》、《七仙女与董永》、《郑小姣》、《女驸马》、《西厢记》、《桃花扇》、《朱熹与丽娘》、《龙女》、《劈棺惊梦》……还有一些现代黄梅戏。我觉得都很好听。不知什么原因,你也许觉得很奇怪,我怎么会听这么老土的戏呢?可是我不觉得老土。我喜欢我就听。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思议的,自己喜欢的东西总不能轻易放开,能得到的和不能得到的。黄梅戏的节奏没有流行音乐那样动感,黄梅戏的情节也没有武打小说那样曲折,黄梅戏的画面没有动漫电影那样丰富,但戏曲的风格、戏曲的精华、戏曲的魅力是别具一格的,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

(此段写村里的演出,列举了看过的戏曲的名称,写出了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把黄梅戏跟流行音乐和武打小说等作了比较。其毛病还是缺少描写,没有描绘看戏的场面,没有描写戏剧的引人之处,光靠叙述和议论是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的。)

听黄梅戏的感觉真好!

【升级思路】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一、开放五官生动地写

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看戏是要综合运用感官,可听,可看,可想,所以,描写的时候,要充分调动你的感觉器官写听戏时的感受。比如黄梅戏的服装、演员的扮相、黄梅戏的腔调等等,都是我们描写的好角度。

二、抓住特征准确地写

描写只有抓住了特征,才能达到突出描写对象、进而突出文章主题的效果。黄梅戏的特征是什么?是它表现出来的地域风情,是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结合具体的黄梅戏的歌词和剧情来描写。

三、巧用手法形象地写

要使描写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除了要用优美的文笔外,还要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比如黄梅戏的音乐,你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去形容。还要注意到细节描写,还可以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等等。

【改后文】

看 黄 梅 戏

吴 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听到这熟悉的黄梅调,我就沉浸在这乡野的风情里。

我喜欢黄梅戏,她是田间地头走来的少女,是江南水乡的少女,是带着晶莹露珠的少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这是我的奶奶经常唱的《打猪草》,也是黄梅戏里流传很广的一出,像民谣,唱起来朗朗上口。

爷爷如果这时候没有出去干农活儿,他就会迈着戏步对上一段:“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荞麦花。”

他们唱的时候,我和妹妹就跟着唱,像模像样地学。

家乡的人都说不会唱黄梅戏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收音机里播放的是黄梅戏,电视里受欢迎的是黄梅戏。虽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黄梅戏,但爷爷奶奶却摇头,说用普通话演唱的黄梅戏是在糟蹋戏,京戏要京腔京韵,黄梅戏就要用安庆话来演唱。

是的,黄梅戏不能离开乡野,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演出的戏。

村子里遇上什么节日总会请戏班来演出。每到村中有戏演出,爷爷奶奶总会带着我去看戏。开始我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二胡声伴黄梅飘过来,悠悠的,幽幽的,忧忧的,把我的心早给勾走了。《桃花扇》中当女演员从楼上下来时,扮相那个美呀,令我惊呆了。《西厢》中,女演员穿一身孝衣也美得不得了……最佩服的是一个女演员,她坐在凳子上唱的时候也做很多手势,眼珠像会说话似的转来转去,眼睛却一眨不眨,那么传神。

我用耳朵去聆听演员那悦耳动听的声音,用心去感受戏中主人公的心情,体会着《天仙配》中的柔情,领略到《女驸马》的大义气……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和乡亲们脸上总是舒展着开朗的笑容,他们都被深深地陶醉了。

黄梅戏的风格和魅力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听黄梅戏的感觉真好!

【升格启示】

修改后的文章对爷爷奶奶唱《打猪草》的场景作了精心的描绘,既有歌词的大段呈现,又有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精彩描写,读来如闻其声。文章还对演出时候的音乐、演员的扮相和手势等都作了具体的描绘,让读者对黄梅戏有了直接鲜明的印象,文章也因此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描写是对人、事、物及环境所做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绘,使描写对象更加逼真、更加形象,更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导语】

怎样写好“看戏、听戏、学戏的感想或经历”的文章呢?应该在叙述“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结合描写,把其中的“有意思的”或“有趣的”的地方充分展示出来。

【原文展示】

看 黄 梅 戏

吴 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听到这熟悉的黄梅调,我就沉浸在这乡野的风情里。

我喜欢黄梅戏。她是田间地头走来的纯情少女,是江南水乡的少女,是带着晶莹露珠的少女。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黄梅戏的戏迷,一有时间他们就要表演一段,比如《打猪草》,唱得有滋有味。他们唱的时候,我和妹妹就跟着唱,像模像样地学。现在想想,我才感到爷爷奶奶的良苦用心。那时侯的自己,对黄梅戏充耳不闻,日日沉醉在流行歌曲中。爷爷奶奶是真喜欢黄梅戏,同时,也从我身上看到了我们这代人渐渐地疏远了黄梅戏。这是他们这辈人最不愿见到的。于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此段写自己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写了他们的表演,写了他们培养我们喜欢黄梅戏的用意,但只是叙述和议论,给读者的还只是空洞粗疏之感,没能用具体的形象展示黄梅戏的魅力。)

家乡的人都说不会唱黄梅戏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收音机里播放的是黄梅戏,电视里受欢迎的是黄梅戏。虽然能在电视上经常看黄梅戏,但爷爷奶奶摇头说用普通话演唱的黄梅戏是在糟蹋戏,京戏要京腔京韵,黄梅戏就要安庆话才行。

是的,黄梅戏不能离开乡野,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演出的戏。当你通过电子、数码技术欣赏黄梅戏时,你也许想不到,稻场上可以唱、草堆旁可以唱、农家院可以唱、拼几张大桌当舞台可以唱,拉开床单作幕布可以唱,纳凉树下可以唱……而且,用不着什么角儿,村姑就可以唱。

村子里遇上什么节日总会请戏班来演出。每到村中有戏演出,爷爷奶奶总会带着我去看戏。我看过的黄梅戏有《天仙配》、《七仙女与董永》、《郑小姣》、《女驸马》、《西厢记》、《桃花扇》、《朱熹与丽娘》、《龙女》、《劈棺惊梦》……还有一些现代黄梅戏。我觉得都很好听。不知什么原因,你也许觉得很奇怪,我怎么会听这么老土的戏呢?可是我不觉得老土。我喜欢我就听。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思议的,自己喜欢的东西总不能轻易放开,能得到的和不能得到的。黄梅戏的节奏没有流行音乐那样动感,黄梅戏的情节也没有武打小说那样曲折,黄梅戏的画面没有动漫电影那样丰富,但戏曲的风格、戏曲的精华、戏曲的魅力是别具一格的,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

(此段写村里的演出,列举了看过的戏曲的名称,写出了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把黄梅戏跟流行音乐和武打小说等作了比较。其毛病还是缺少描写,没有描绘看戏的场面,没有描写戏剧的引人之处,光靠叙述和议论是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的。)

听黄梅戏的感觉真好!

【升级思路】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一、开放五官生动地写

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看戏是要综合运用感官,可听,可看,可想,所以,描写的时候,要充分调动你的感觉器官写听戏时的感受。比如黄梅戏的服装、演员的扮相、黄梅戏的腔调等等,都是我们描写的好角度。

二、抓住特征准确地写

描写只有抓住了特征,才能达到突出描写对象、进而突出文章主题的效果。黄梅戏的特征是什么?是它表现出来的地域风情,是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结合具体的黄梅戏的歌词和剧情来描写。

三、巧用手法形象地写

要使描写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除了要用优美的文笔外,还要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比如黄梅戏的音乐,你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去形容。还要注意到细节描写,还可以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等等。

【改后文】

看 黄 梅 戏

吴 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听到这熟悉的黄梅调,我就沉浸在这乡野的风情里。

我喜欢黄梅戏,她是田间地头走来的少女,是江南水乡的少女,是带着晶莹露珠的少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这是我的奶奶经常唱的《打猪草》,也是黄梅戏里流传很广的一出,像民谣,唱起来朗朗上口。

爷爷如果这时候没有出去干农活儿,他就会迈着戏步对上一段:“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荞麦花。”

他们唱的时候,我和妹妹就跟着唱,像模像样地学。

家乡的人都说不会唱黄梅戏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收音机里播放的是黄梅戏,电视里受欢迎的是黄梅戏。虽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黄梅戏,但爷爷奶奶却摇头,说用普通话演唱的黄梅戏是在糟蹋戏,京戏要京腔京韵,黄梅戏就要用安庆话来演唱。

是的,黄梅戏不能离开乡野,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演出的戏。

村子里遇上什么节日总会请戏班来演出。每到村中有戏演出,爷爷奶奶总会带着我去看戏。开始我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二胡声伴黄梅飘过来,悠悠的,幽幽的,忧忧的,把我的心早给勾走了。《桃花扇》中当女演员从楼上下来时,扮相那个美呀,令我惊呆了。《西厢》中,女演员穿一身孝衣也美得不得了……最佩服的是一个女演员,她坐在凳子上唱的时候也做很多手势,眼珠像会说话似的转来转去,眼睛却一眨不眨,那么传神。

我用耳朵去聆听演员那悦耳动听的声音,用心去感受戏中主人公的心情,体会着《天仙配》中的柔情,领略到《女驸马》的大义气……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和乡亲们脸上总是舒展着开朗的笑容,他们都被深深地陶醉了。

黄梅戏的风格和魅力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听黄梅戏的感觉真好!

【升格启示】

修改后的文章对爷爷奶奶唱《打猪草》的场景作了精心的描绘,既有歌词的大段呈现,又有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精彩描写,读来如闻其声。文章还对演出时候的音乐、演员的扮相和手势等都作了具体的描绘,让读者对黄梅戏有了直接鲜明的印象,文章也因此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描写是对人、事、物及环境所做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绘,使描写对象更加逼真、更加形象,更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猜你喜欢

猪草乡野黄梅戏
了不起的黄梅戏
春天的乡野
油菜花开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打猪草
黄梅戏曲课
回到乡野的路上
扯猪草
打猪草
山高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