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阅读

2008-08-27周远喜黄昌菊

21世纪中学生作文·中考适用 2008年3期
关键词:黄明花儿文章

周远喜 黄昌菊

考点揭秘

[课标领航]

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力度,而且题型稳中有变,更注重能力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的要求是:“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从近两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来看,文学作品的考查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2008年中考中可能会有扩大阵地的趋势,务必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热点题型]

从2007年各省市中考文学作品考查的情况看,大都取材课外,文质兼美。取材原则:关注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和人文内涵,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而不怪”的命题方针。下面几种题型在2008年中考文学作品考查中可能会加大出现的频率,希望能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主旨或理清文章情节

3.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或分析人物形象

4.识别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把握其作用

5.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6.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

7.根据特定语境进行补写或续写

[中考例题]

例1 2007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浇花

张丽钧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儿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得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茁壮的杂草。她笑了,在心里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差了点儿!”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地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待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于是妈妈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您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地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是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它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浇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草从垃圾桶里翻拣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名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儿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地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11}“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它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妈的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妈的花儿也沾了光!”

{12}后来,妈妈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儿的一株植物的浅笑……

(选文有改动)

1.从文中找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看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

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的句子中括号词语的含义。

(1)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2)待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地动了一下”的理解。

4.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例2 2007年浙江嘉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三 轮 车 夫

陈大俭

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⑤“是啊是啊,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⑥“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脚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⑦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块,心也太黑了!”

⑧“别啰唆,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儿?”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⑨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儿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⑩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11}“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12}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蹬,转眼间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 有改动)

1.第①段中画线句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2)她把心一横:“20就20。”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

4.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请用文字表达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

[解题要诀]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文学类作品考查中最常见的题型。如陕西卷的第2题、嘉兴卷的第1题就属于这类考题。陕西卷的第2题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漾着笑”通过神情刻画描写人物心理;“举着笑脸”寓情于物,折射的是人物愉快的心情。其答案为:(1)妈妈相信花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并茁壮成长。(2)杜鹃“举着笑脸”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嘉兴卷的第1题,考的是一个景物描写的句子的深层意。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之首,下文具体写车夫半夜给予抱着女儿看病的妇女的无私帮助,就像“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的街灯一样。此题答案为: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对文学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找出与该词语相关的信息,分析概括。对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一是要分清句子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直言不讳,是主旨句还是哲理句等;二是要分析构成深刻含义的句子的原因,是语言凝练还是采用了对比、比喻、双关等手法,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去理解;三是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是要结合写作背景或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理解句意;五是从句子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方面去理解句子。

2.概括文章主旨或理清文章情节

这类题也是最常见的题型,如陕西卷第5题。回答这道题,一要把握全文记叙的主要事件,二要抓住末段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进行整合概括。答案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心(微笑)和赞美(歌声)特别是平等尊重的意识去对待(看待)一切生命(一切事物或自己的花儿)。

概括文章主旨,可结合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结合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中间)用简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揭示文章中心。而理清情节的发展脉络(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则要抓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性格的转变等标志。

3.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或分析人物形象

这种题几乎是小说或叙事散文的必考题,如嘉兴卷第4题。从晚上还在拉车,可看出他的“勤劳”;从“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看出他的“机智”;深夜无偿地拉带小孩儿的妇女到医院,可看出他的“善良”、“助人为乐”。其答案为:勤劳、机智、善良、助人为乐等。

分析人物形象,一是要结合对人物具体刻画的句子,如对正面(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因为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逐步清晰的,切忌架空分析。二是要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来分析人物性格。

4.识别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把握其作用

这种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如陕西卷第3题、嘉兴卷第2题就属于这种题型。陕西卷第3题原文画线的句子前有多句刻画妈妈心理活动的句子。如从“原来这样不起眼儿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可以看出是对漠视生命的自责;再结合横线后的句子“俯下身子抱起孩子”来分析,就可以发现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儿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儿。嘉兴卷的第2题,也一定要结合心理描写前后的句子来分析。其答案为:(1)“斩钉截铁”表现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2)“把心一横”表现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对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看前后文。人物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描写最能折射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描写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总之,分析人物描写一类的题,都要瞻前顾后,而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

5.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这种题也是常考的题型,如陕西卷第4题、嘉兴卷第3题。陕西卷第4题考查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文首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是制造悬念,巧作伏笔,为下文作铺垫等。回答此题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就可找到答案:渲染杜鹃花开得妖娆,为妈妈专心浇杜鹃花,拔掉儿子的“花儿”作铺垫。嘉兴卷第3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伏笔照应。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一般来说,根据后面的结果来找前面的“隐藏”信息。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解答此题时,可由果索因,紧紧围绕“车夫不要车费”寻找原因,就不难作答。答案为“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等。

做这类题,首先要分清表现手法的种类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是伏笔还是照应,是衬托还是对比,是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是设置悬念还是欲扬先抑等。其次,看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的内容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思考,和大脑中储存的某种表现手法挂钩,对号入座,并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6.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种题属于开放题型,如陕西卷第1题。此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也间接考查了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回答时只要在文中找出母亲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后面就能轻松地找出母亲对儿子的“花儿”的态度。其答案为:称谓:杂草→植物→花儿。态度:否定(忽视)→认可(接受)→肯定(尊重)。

做这类题,要善于抓住语言标志,如表时间先后、地点转换、感情变化、事物变迁等词语,再考虑人物感情的变化等因素,最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作答。

7.根据特定语境进行补写或续写

嘉兴卷第5题是续写。此时,深夜抱小孩儿去医院的妇女也完全明白了车夫的良苦用心。她心里一定是感动、感激等。答案示例:(1)表示想法的:①“真是个好人哪!” ②“他是在帮我呀!”③“世上还是好人多呀!”(2)表示做法的:①“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②“望着远去的背影,她的眼睛湿润了,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③“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车钱,迟疑地放回口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不管是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外貌的补写,还是对作品故事情节的续写,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仔细阅读前面对人物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内容,注意前面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补写或续写。要做到补写或续写的内容既要符合人物身份,也要符合文章的情节发展阶段,当然,还要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能力。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父亲

张枫霞

①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但是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地喜欢我。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哪能!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咱们不能太偏心。”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我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等翻过两座山,骄阳更加炽烈,我找到一片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A 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来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不一样吃吗?”停了一会儿又说:“可不比在家里,一动就得花钱,可以吃差点儿,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 接着他自个儿笑了:“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兴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是父亲对我说话最多的一次,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我便去城里找他,可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地呀!

⑥三年高中,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凌碴儿。中午,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不要紧,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我用六年时间,六年不行十年,在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我无言,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霏霏。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他过于奢侈。C “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父亲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哪!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往下,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儿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突然,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急忙跑过去,抱住父亲,哭着求他:“为了我,爸爸,请您爱惜自己。”宿舍的七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

⑩“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______________”。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11}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1.文章第①段作者写父亲“没有显出特别地喜欢我”、“不懂得什么叫‘爱”,这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我”的两次感动。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我”感动的具体内容。

第一次感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感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画线的 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同寝室的姐妹。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充分表现姐妹们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阳光下的含笑花

包利民

①那一年流浪在外,历尽了挫折失意,最后终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回家。然而所剩的钱只能买半程的车票,我只好走到哪里算哪里了。坐在火车上我已身无分文,夜色沉沉,疲惫使我困倦,饥饿却让我清醒。那份折磨难以描述,我坐在那里木然地看一本很久以前买的杂志。车厢里的人大多沉睡着,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没有睡,也拿着一本书在看,书名叫《爱的教育》。

②时间慢慢地流逝着,手中的杂志已不知翻了多少遍,车窗外天已蒙蒙放亮。过道上已有服务员推着小车叫卖各种早点。身旁的中年妇女买了一瓶矿泉水,我看着杂志,努力地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美味的食品。低头一瞥间,我发现那中年妇女把找回的一把钱随意地塞在口袋里,外面还露出一半来。我的心忽然狂跳起来,随之而生的诱惑迅速占领了我的意识。我相信自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钱拿过来,可又不愿因此而让生命受到丑恶的玷污。然而饥饿像一个恶魔占据着我的身心,此时此刻金钱的诱惑力实在太大,那念头压也压不住。天已大亮,有阳光照射进来,人们都打着呵欠醒来,我想再不动手就晚了,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

③我把手伸过去,由于紧张竟碰到了中年妇女的胳膊,她转过身来,微笑着问:“有什么事吗?”

④我一时惊呆了,好久才怯怯地说:“阿姨,您口袋里的钱快要掉出来了。”

⑤她笑了笑,把钱装好后连声向我道谢,然后便和我闲聊起来。看见我手拿杂志,她便问我是不是喜欢读书,我点了点头,她把自己手中的书递过来,问我是否读过,我惭愧地摇头,她宽容地笑笑。我忽然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六月的阳光照在脸上,让我欣喜自己没有在洁白的青春岁月中留下污点。

⑥快到中午的时候,火车停靠在一个美丽的小站上。这是一个小镇,每家的门前都开满了一种细密的小花。身旁的阿姨在这里下车,她走了几步又折回来,把那本《爱的教育》放在我手上,说:“送给你,没事的时候读一读!”说完便含笑而去。

⑦我翻开书,里面夹着两张50元的钞票,我的眼泪涌了上来。忽然,车窗外递进来一大把花,递花人正是那阿姨,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她略胖的身影已消失在出站口的人群中。我低头看那花,正是外面四处开遍的那种花,金黄色,灿烂而芬芳,淡淡的香气弥漫了整个车厢。

⑧乘务员走过来,告诉我这叫含笑花,是这个镇上开得最多最美的花。手捧这些含笑的花朵,忽然觉得人间的爱并不遥远,就像这些阳光下的小花,平凡地开遍每一个角落。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①段中画线句“坐在火车上我已身无分文”,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刻画出“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她走了几步又折回来,把那本《爱的教育》放在我手上”,阿姨回来仅仅是因为我喜爱看书而以书相赠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阿姨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标题“阳光下的含笑花”的理解以及这样拟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仔细阅读全文,然后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文章的结尾。(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倔强的仙人掌

白小云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下的筐里满满一筐仙人掌,嫁接出各种形状,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不同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

②女人拿起仙人掌左右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个,准备一起买。

③老头儿满脸胡茬儿,一个劲说这植物的种种优点,如何好看、好养还净化空气,末了搓着厚皮疙瘩的手说,两个就算你批发价。又便宜了一块钱。

④“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谁知老头儿却生气了,脸腾地红上来,结结巴巴地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都是我一棵一棵栽起来的。”

⑥“是吗?”她冷眼旁观,反问道。这样的表白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又想。

⑦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她着急得差点儿手舞足蹈,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急着解释,她越觉得他不诚实。

⑧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个举到女人眼前,“有牙签吗?”他大声地问她。

⑨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掉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一道绿色肉质沟壑,那首尾两截早已浑然一体地生长。

⑩证明了真假,女人付钱,老头儿一脸自豪,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老头儿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

{11}老头儿站起来把东西包好,送进女人的车筐里,生意小,服务周到。老头儿站起身时,顺手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东西,一起送进了女人的车筐里。

{12}“不要扔了,两截一起种在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儿说。

{13}女人还在心疼,他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用并不规范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植物最耐折腾,刚才那点儿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儿泥,就能长出根的。”

{14}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还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地揪她的心。

{15}那疼隐隐地从他脚下的那堆根须里传过来,从他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从路上来往不息的车流人群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摘自《青年文摘》 2006年12月)

1.标题“倔强的仙人掌”值得玩味,请你说说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④段画线处省略了女人的心理活动,请你结合前后文段的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进行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14}段这样写道:“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地揪她的心。”这句中的“别的”是指什么?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两段细腻地刻画了女人怎样的心理?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被深深地震撼了:为老人,为女人。请你紧扣感触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母亲的来信

[前苏联] 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儿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你母亲寄点儿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上方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支出时,引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1)文卡把看过的信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出信封,开,出信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请结合全文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标题是“母亲的来信”,能不能将标题换成“家书”?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那些绚烂的花儿

周海亮

①女孩儿受了伤,住进医院。她的眼睛上缠着厚厚的纱布,世界突然变得一片黑暗。医生告诉她,一个月后纱布才能拆掉。她问:“我的眼睛能好起来吗?”医生说:“当然能。不过你必须忍受一个月的黑暗。”女孩儿有些害怕,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发疯。

②女孩儿只有12岁。她父母长年在国外漂泊。父亲打电话安排妥当她的一切,可他们不能来陪她。他们很忙。父亲说等拆纱布那天一定来。

③女孩儿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听收音机。她所能做的好像只有这些。那是两个人的病房。每天会有人把饭菜送到她床前,然后离开。那是父亲为她雇的钟点工。她不必担心生活问题,可无边无际的黑暗还是让她心烦意乱。她知道自己对面的床上有一位阿姨。阿姨常轻哼着歌,她的声音很好听。女孩儿想自己是那位阿姨多好。

④一天,阿姨突然问她,天天这么躺着闷不闷?女孩儿说快闷死了。阿姨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女孩儿问去哪里?阿姨说就去后院。那里有一座花园,现在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

⑤女孩儿和阿姨走出病房。这是女孩儿住院后第一次走出病房。她紧握着阿姨的手,生怕自己走丢。阿姨好像知道她的心理,在前面走得很慢。她们来到后院,女孩儿感觉到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香甜的鲜花气息,还有花间舞蹈的蜜蜂。阿姨牵着她的手说,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等到半个多月后,花园里花苞全都开了,那时你正好可以看见它们。女孩儿笑了,那天她很开心。她突然发现,期盼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⑥每天阿姨都要带女孩儿去医院的后院看花,给女孩儿描述每一朵花苞、每一棵树、每一只蝴蝶和蜜蜂。有了阿姨的描述,女孩儿记住了每一朵花、每一棵树的样子,甚至每一只蝴蝶和蜜蜂的样子。女孩儿没有时间烦恼了,她的心里有一座芳香的花园,有一片绚烂的花儿。她想,等拆纱布那天,一定要那位阿姨为她多拍几张照片。她会站在花丛中,眯着眼,享受着阳光,笑着。那会是多美好多幸福哇!

⑦拆纱布那天,父亲从国外赶来,一直陪着她,她重新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女孩儿咯咯地笑着,拉着父亲跑向医院的后院——清晨,阿姨离开了病房。阿姨说会在花园等她。阿姨没有骗她。那儿果真有一座花园,有绿树红花,有成群的彩蝶和蜜蜂。阿姨正站在那里,对着她笑。可是那一刻,她却愣住了。她发现了阿姨无神的眼睛!她竟然是一位盲人!

⑧那天她们坐在长凳上,聊了很多。女孩儿问阿姨的眼睛会不会好起来。阿姨说,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不过,只要心是明亮的,就能拥有世界上最绚烂的花儿

(摘自《特区文字·新新阅读》)

1.阅读全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情节。

女孩儿眼睛受伤住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孩儿发现阿姨原来是位盲人

2.阅读第⑥段,无论怎样说,小女孩儿生病住进医院都不是好事,对“女孩儿没有时间烦恼了”,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有些句子值得玩味,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1)期盼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心是明亮的,就能拥有世界上最绚烂的花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阿姨”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误会法”,请你说说文中“误会曲解”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叶 莲 卡

[前苏联] 叶·明

这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离莫斯科很远。傍晚,我回营房去。我疲倦极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压抑在我心头。“让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我思忖着。

在庭院里,一位小女孩儿迎面向我走来,她身材纤细,梳着两条淡褐色的发辫。“您好,叔叔。”“你好,小妹妹。”我回答说。

我们走到操场边,坐在一条板凳上。操场上铺着光滑平整的白色石块。黄昏时分,又凉爽又寂静。山脚下,湖水好像蜷缩成一团,静静地睡着了。

“你叫什么名字啊?”我问道,热情地和这位新交攀谈起来。“叫叶莲卡。”她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你几岁啦?”“六岁半了。您几岁呀?”“我呀,你看有几岁?”

叶莲卡犹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说:“大概,有十六岁吧。”“你说对了。”

然后我们坐在那儿,默不作声。叶莲卡仔细地打量着扣在我制服上的奖章,并忧伤地轻声说道:“都发黑了。你不常擦它吗?”“不擦。”“可以用牙膏擦,也可以用砖灰擦。”“是的,可以。”我同意她说的话。

我们又默不作声了。

“叔叔,您讲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她央求我。

“从前,有个国王,”我开始讲了,“他很老了,同时,又很凶残。”“像希特勒一样吗?”“比希特勒还要凶残。”我一边讲,一边做出凶狠的表情。“没有比他更凶残的了。”叶莲卡提出抗议,“他是最凶恶的人。就是这个希特勒,他把我们都赶出家门,还把我们的爸爸给偷走了。”

叶莲卡不说话了。后来,又悄悄地对我耳语,好像是有什么秘密要跟我讲。

“以前,爸爸还常给我们写信,可现在不写了。是不是他忘了我们的地址?”

“大概是忘了。”我随声附和她。

我们重又沉默起来。我在痛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排解叶莲卡这些悲伤的思念,但始终找不到话题。我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说话了。最后,我问她:“告诉我,叶莲卡,你长大以后想做个什么样的人?”

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

她说出这个奇怪的字眼儿之后,自己也笑了。也许,在她看来,寡妇——这是个职业,就像司机或者看院子的人一样。

我望着叶莲卡,望着她瘦削的双肩,望着她那像溪水一样在背上流淌的明亮的发辫,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疲乏,感到无地自容了。

(选自《读者》2006年第7期)

1.文章中景物描写不多,请你找出一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对“我”的心理描写贯穿全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压抑在我心头”,“我”希望“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对“我”的这种心理,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叶莲卡”的神情描写值得玩味,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两句神情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她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叶莲卡”的回答,“我”为什么有“无地自容了”的感觉?对此,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搜狐”网上出现了下面的一条新闻。阅读后,请你也发表一个帖子,表达你的感受或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要有标题。)

中新网1月15日电 中东媒体称,有消息透露,美国有可能会在2007年4月之前进攻伊朗,美军将在海上发动攻袭,并在波斯湾所有阿拉伯国家布防爱国者导弹。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歌声

①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行进在艰难的道路上。

②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在那迷蒙的烟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③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已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的树木残根……还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往。

④仰望山头,路是多么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险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信念,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⑤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⑥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季节,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哪!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⑦微风轻拂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呀!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呀!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硝烟和阴雾混合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了!

⑧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旅行的疲劳似乎被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⑨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快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⑩“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叫人感动啊!

{11}三十多年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首歌?侵略者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屠杀罪犯吗?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三岁的孩子曾经因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捂住她的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着哭腔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12}大人们也只能噙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13}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高亢的歌声……叫人激动、战栗的歌唱!

{14}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有些句子巧妙地暗示了写作背景,请你仔细阅读第{11}段画线的句子,对句子中母亲的行为,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的句子穿插在文章的各处,第③段、第⑦段都是景物描写,两处景物描写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⑦段加点的“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14}段画线的“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生命的一抹

郭 枫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地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蒙蒙眬眬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

④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岸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许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土地,我也能欣赏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在永远地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选文略有改动)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的含义。

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

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通读全文,谈谈文章题目“生命的一抹”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生动传神,请你结合语境作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③段文字,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④段文字,你认为“年轻的梦”、“美丽的幻想”指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两 角 钱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我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②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③我下意识地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尘土的工装,不用说,他也是工地上的民工,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寄钱。他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更让我感到奇怪。

④裤袋也翻遍了,我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才两角钱还没有哇。可我确实没有哇,我有些气,差点儿和她吵起来。

⑤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小民工,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也是他的血汗钱。我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⑥接过两角钱,服务员的脸上呈现了笑容。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⑦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⑧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们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⑨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吗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摩了一下他的头,问了句:还没走哇?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呀!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⑩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

1.小说第③段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刻画出小男孩儿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类型的描写?刻画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对小男孩儿形象的刻画贯穿全文。请你仔细阅读,看看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你的眼里,小男孩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为什么以“两角钱”为标题?请你简单赏析一下这个标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结尾说:“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难道作者不知道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你肯定也得到过他人的帮助,请把你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现 场 教 育

林 雪

黄明知道儿子的学校今天发成绩单,就早早回家看儿子的成绩。

儿子读书一向不用功,成绩很差,他自己不着急,却急坏了黄明。黄明希望儿子这回能考得好一点儿,可是回到家一看那成绩单,竟没有一科及格,最少的那科只得21分。黄明大骂说:“你读书这么差,将来能干什么?”儿子说:“我长大了去蹬三轮车。”黄明气炸了肺,甩手给了儿子一巴掌。

打儿子终究不是办法,黄明决心捣碎儿子的三轮车梦。午饭后,他就带儿子上街,坐了一回人力三轮车。蹬三轮车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问黄明去哪里。黄明说:“你看哪里有长坡就去哪里。”小伙子莫名其妙,但还是向一个长坡蹬去。这段坡特别长,小伙子上到一半就蹬不动了,只好下车拉着黄明父子走,低着头弯着腰像一头牛。黄明指着车夫如弓的弯腰对儿子说:“你看,当三轮车夫多辛苦。”

小伙子好不容易把黄明父子拉到坡顶,他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黄明却说:“掉头,下坡。”小伙子问:“怎么刚上来又下去?”黄明说:“这不关你的事,我付了钱,你只管蹬车,叫你下坡你就下坡,叫你上坡你就上坡。”小伙子不得不掉转车头下坡。刚下完坡,黄明又说:“上坡。”小伙子只好再次连蹬带拉把黄明父子拖到坡顶。

黄明就这样坐在车上,指挥小伙子上坡下坡,走了三四个来回,把小伙子折腾得几乎累趴在地上。黄明这才叫小伙子停下,教导儿子说:“你看,当三轮车夫不但辛苦,还要像牛马一样被人随意驱使。你还想当三轮车夫吗?”儿子说:“不想了。”黄明说:“不想当三轮车夫,就要用功读书,读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坐在办公室里工作,雨不淋,日不晒,人人敬重你,多好。”儿子说:“爸,我以后要用功读书了。”

现场教育收到预期效果,黄明很满意,准备和儿子回家。小伙子却叫住他问:“先生,你知道我读过多少书吗?”黄明很不屑地说:“你,初中毕业就不错了。”小伙子说:“很抱歉,我正像你要求你儿子做的那样,读过大学和研究生,还得了个硕士学位。我知道你不相信,恰好我的证件都在这里,给你看看吧。”小伙子从车头的小包里掏出几本证书递给黄明。黄明接过证书一一翻看,想不到,这个蹬三轮的小伙子,千真万确是硕士研究生毕业。黄明问:“那你怎么来蹬三轮车?”小伙子说:“我一时找不到工作,钱又用光了,就暂时借一辆三轮车来拉客。人有走运的时候,也有不走运的时候,但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的品格。一个把三轮车夫当牛马一样驱使的人,即使他坐在最高级的办公室里,也是一个下等人。”

黄明的脸上热辣辣的,不知为什么,他在这个三轮车夫的面前,竟然有一种自卑感。

1.黄明为什么让三轮车夫反复地上坡和下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题目为“现场教育”,有人认为受教育的对象是儿子,也有人认为是黄明自己。你认为是谁?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道:“黄明的脸上热辣辣的”,这是为什么呢?你如何理解他在这个三轮车夫面前的自卑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明教子有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明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物,对他的形象的塑造也贯穿全文,请你分析一下黄明这个人物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心中有个世界

①总爱一个人悄悄翻开一本诗词集,时光就极静极静地拂着面颊流过。心沉醉在长短句中,好舒适。于是就有了一个好舒适的名字——境界。

②进入了“境界”,长短句就有了一种音乐流程般的美。读来,满口噙香。顺着音乐流出的是:如七弦古琴的低低哀诉,如吴侬软语的绵绵温柔,如朔风胡马的悲壮,如大漠风沙的豪迈。深山古寺的__________,天地一沙鸥的______________,江湖夜雨的_________,银鞍白马的___________,尽融于此境界中。

心中印满了诗词,以至稍有触动,就要流出来。窗外下雨——“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点燃一盏孤灯——“落叶他乡村,孤灯独夜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皓月当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何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都在诗词的感觉中度过。心细腻到了极点,就会变得多愁善感,如那位林妹妹。花开花谢,草青草黄,雁来雁往,都能惹人洒几滴泪珠。然而就在悲伤的一刹间,又感觉到一种诗词境界的美,它的名字叫忧郁。

④在古诗词中,好像那流传千古的名句中都有一丝淡淡的忧郁。“丁香空结雨中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人比黄花瘦”,莫不如此。当读到这些诗词时,细细吟诵品味,于是心也沉浸到这种氛围中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位红楼怨女、天涯游子。

⑤爱品味这种忧郁的滋味,也喜爱那些悲凉的怨歌。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句话都是一幅画,每幅画都能引发人的许多联想。读它,就如同在清冷月光下长吟,幽深、清远又寂寥。

⑥常有人问我:“你工作之余的生活是什么?”我说:“读古诗词。”于是,一种异样的眼光就无可回避地落在我身上了。古诗词太静、太遥远,静得有些枯燥,遥远得又捉摸不定。但可爱的就是这静,就是这遥远,静中却能激起心上的惊涛骇浪,遥远却能向你心中更深处靠近。

⑦当一本本诗集词集刻在脑中,诗词的精华也融于精神中时,我忽然发现:不管是在象牙塔内还是飘然于塔外,只要我爱,时光就会静静地流过,拂过面颊。

⑧身外有个世界,杂乱纷繁的世界。心中有个世界,古诗词的世界,静静的,静静的……

1.从“漂泊、浩渺、空灵、飘逸”四个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②段的空格处。

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第①段中加点的“境界”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写道“心中印满了诗词,以至稍有触动,就要流出来”。一个“流”字一字传神,请你简要赏析,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第③段,看看这段横线

上要填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听雨B.弄月C.观灯

5.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中,“静”与“惊涛骇浪”、“遥远”与“靠近”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夏夜里的清凉

朱春如

①初夏。夜色的凉意,舒舒服服的;明月的影儿,清清净净的。偶有几声猫的叫声,将这夜间作弄得是那么寂寞。

②独自出来散步,离开那网络中的浓情文字和虚拟色彩,和香烟为伴儿,让月影牵着自己,心中慢慢地走来那过去的记忆……

③灯暗人静的小巷,这是儿时常玩儿的地方。过去相亲相悦的低矮茅居,大多已经用透支的希望翻建成小砖楼,使得巷子深而幽长,这狭窄的巷道,曲曲弯弯地扭动着。灯光在子夜的小巷,也就显得既吝啬又张狂到了极点。

④月亮进不来,倒是回味起六七十年代,那咸菜就着稀粥后的暂时快乐,也唤起了儿时披布装鬼的恶作剧呢。那一同玩大的伙伴儿们,有出息的不多,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更是艰难。那时没有学到多少文化或者技术,工作非出得起强劳力不可,前几年的公私式企业变化的冷酷之举,更苦了这些人。四十多岁的年纪,风华与智慧便在无奈中消失,斗志没有,文化没有,思想上更是安步当车,堕落得没有任何的气色,就像黑暗中的小楼,有形而无色,寂寞地造就着无奈。

⑤出了小巷,来到灯光璀璨的大街,那流光溢彩的霓虹,有万种的风情。汽车奔驰而过掀起呛人的都市气味,浓得有些化不开。橱窗里的美女对我浪笑着,展现着“画皮”一样的诱惑。月儿呢?怪不得月儿那样的失色,躲得远远的丢弃了我。

⑥古城也许是这橱窗里的美女,有姿有色的时尚出了经典。但是这古老的都市,我爱恋的都市,却在现代主观程序化的建设中,缺少了持续的古韵。浮躁压制着矜持。

⑦护城河,在这清凉夏夜里绛色的天空下,可怜地低吟着明清的曲艺、民国的荒凉。你看不到除了这砖做的墙体以外任何希望的创意,在时尚的时代,应架构起古韵和现代的结合,来持续繁衍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

这城市尚存的帝王文化和帝王思潮,在这浮躁的时尚里泛滥着——但是,仅仅是泛滥着,泛滥着一种帝王,而唯独缺少了平民的都市意识和社稷思想,正如这掌灯的大街和那安然的小巷。

⑨这是清凉的夏夜,还是夏夜的清凉。在这夏夜的清凉里,也许还有一丝丝诡秘的寒意。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1)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矜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你对第③段黑体字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快乐并不是与财富成正比的,你能从第④段中找到解释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⑧段写道,“这城市尚存的帝王文化和帝王思潮,在这浮躁的时尚里泛滥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不少地方用词巧妙,极富表现力,请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赏析。

(1)让月影牵着自己,心中慢慢地走来那过去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狭窄的巷道,曲曲弯弯地扭动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雨 的 四 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都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时,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雨,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索索的。这时,你会更喜欢这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后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呀!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人们在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到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呀!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⑤也许,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凛冽的风的刺激后,开始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和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柔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⑥啊!雨,我爱恋的雨呀,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⑦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呀!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的雨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第③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中的“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④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第⑥段说“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梦 里 雪 乡

郝蓄芬

心绪繁杂的时候,最好去雪乡走一趟。

②穿越了苍莽绵延的林海雪原,淹没在山坳中的雪乡渐隐渐现。虽然我家乡的冬天也不乏白雪,可雪乡的雪还是令我吃惊得有些恍惚。在踏及雪乡的一刹那,我竟然存些怀疑,自己是否还真的置身于尘世之中。

③走进雪乡,凡俗便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是一个冰清玉洁、空灵隽永的世界。漫天雪花彻夜不停地飞舞,这在雪乡是常有的事。雪乡雪后的清晨像一首清新的诗,又似一幅雅致的画。在诗与画之间,显现生命律动的是那担水的农家女,既朴实能干,又温柔体贴,落落大方。

微风过处,卷起的雪雾像一层白纱将整个雪乡罩住。而房檐上那不经意中挂上去的红灯笼,虽是这银白色调中的另类,却给冬日的雪乡平添了些许暖意。

⑤雪乡的冬季是不容易看到壮汉的,因为这是个伐木的季节,很多男人都上山伐木去了。远离了女人和孩子,便远离了一份温馨和亲情。低矮棚屋,粗茶淡饭,雪乡男人的脸上却隐约闪露着一份淡定和从容。那是一种在男人堆里也称得上很男人的气质与潇洒。每锯倒一根木头,他们便把对妻儿的爱藏在其中。在婉转悠扬的喊声中,雪乡男人的生命便在这林间流转,年复一年。

⑥在积雪和木栅间穿行,我眼中的雪乡粗犷与柔美兼容,苍劲与精致并存。在这里最独到的景致,莫过于雪堆成的屋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单是那份独特便夺走了人们的视线,不动声色地掳走了人们的心。

⑦大凡来过雪乡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这座山前驻足。不用泼墨点染,也不用刻意着色,山的原貌便是画中的经典。可面对这秀美奇山,画家们却不敢落笔,觉得它美得有些失真。作家们也望而兴叹,觉得穷极所有也难以描绘它的神韵。倒是有一个摄影家,咔嚓把它摄入镜头,拿着照片去参加国际影展,结果得了个银奖。从此,有人也把这座山称为获奖之山。

⑧雪乡的雪从十月开始飘落,一直到第二年的初夏。因为雪大,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因为雪大,他们无从知晓外面的世界。可问起雪乡人,他们是否因此而感到不便甚至讨厌雪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说,习惯了。之后便反问你,你不觉得我们这里很干净吗?那神情和雪乡一样的纤尘不染。

⑨在人心躁动的今天,雪乡人仍能以一颗平常心平和地看自己、看别人,也看这个世界,这无疑是一种天赐,也是一种难以附庸和雕琢的品格。随着岁月的更迭,雪乡正穿透历史的尘埃,穿过时空的交错,与外面的世界扑面相遇。越来越多厌倦了纷繁与嘈杂的都市人来到雪乡,在休闲中领略这份似真似梦的蒙眬与缥缈。

⑩又是一个银白的雪乡的落雪清晨。我找到了来时的路,回首雪乡就像我的一个梦境,有种无法触及的虚幻。雪乡——我的梦幻之乡。

(选自《第三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作品》)

1.阅读全文,请用几个词语概述你对雪乡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两句诗,请你写出这两句诗。作者笔下的雪景是典型的北国雪景,看到茫茫雪景能很自然地联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两句诗,请你写出。

(1)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第①段就一句话:“心绪繁杂的时候,最好去雪乡走一趟。”你认为这样开头好吗?请作简要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微风过处,卷起的雪雾像一层白纱将整个雪乡罩住”一句中的“罩”字,是否可以换成“包”或“漫”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第⑥段画线的句子“我眼中的雪乡粗犷与柔美兼容,苍劲与精致并存”,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③段写道:“在诗与画之间,显现生命律动的是那担水的农家女,既朴实能干,又温柔体贴,落落大方。”这是作者对雪乡农家女群像的雕塑,你能发挥想象,描绘一个农家女的特写镜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上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只有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得如大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饭,然后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醒来已是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在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儿不相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它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者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吮吸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它一片,不,哪怕是一点儿水,它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它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它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种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儿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连出了一幅美妙的景象。

(摘自《作文通讯·阅读》,有删节)

1.文章开头的两段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作者花费这么多笔墨来突出戈壁“荒漠”,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作者宕开一笔,写“我的家乡渤海湾”和“孙犁笔下的白洋淀”的苇,是不是走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荒漠中的苇虽然“瘦削、稀疏”,但作者显然非常欣赏它,从哪几句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运用得最成功的手法是什么?你能再举一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本期找)

猜你喜欢

黄明花儿文章
爱情设防,别人怎么懂你?
鞋店“店外销售”方案
“功臣”现任PK落魄前任:血色黄昏岂能拷问人性?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副局长的拆迁“致富”路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