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茶戏及其音乐特点

2008-08-23王珊铭

上海戏剧 2008年8期
关键词:采茶戏曲牌曲调

王珊铭

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采茶戏,是一种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流传地域主要为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由于采茶戏的戏剧特征强烈独特,剧目内容多为反映现实生活,且唱腔的民歌风味浓郁,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在多达6个省级行政区的广袤区域里,采茶戏主要是以江西为轴心,与鄂东南、粤东北、闽西、皖南、湘东诸地连成一片流行开来的。从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来说,这块区域似可概称为“采茶文化区”,由于各地风土人情、语言音乐的不同,采茶戏在不同地方的音乐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强烈的个性风格。其中,尤以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

采茶戏的表演特点

作为赣南民间口头文学、音乐、舞蹈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赣南采茶戏主要由安远、于都、赣县等地的茶歌、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歌舞与粤东采茶灯结合发展而成,并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广为流行。赣南采茶戏的话白,使用的是赣州方言,语言风趣,载歌载舞,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和灯彩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有正剧和悲剧,题材多以下层民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其特点主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上。

小丑分二,其一为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主要扮演劳动者中的青年汉子,性格朴实,勤劳爽朗,乐观风趣,机智勇敢。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轻松自如,其高矮步法的有机结合,使演出节奏明快。其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反丑多为扮演烟鬼赌棍、地痞流氓、浪荡公子等反面人物,其表演动作经常摹拟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懒猫抓痒”、“狮子滚球”等等。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台步及扇子花与“正丑”略有不同。

小旦主要扮演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其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下山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如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等,千姿百态,名目繁多。

采茶戏的唱腔特点

采茶戏的音乐曲调有三类。

第一类是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作时所唱。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较为简单。载歌载舞的“茶灯”,就是茶农将劳作的动作稍作加工,伴以茶歌边歌边舞。至于音乐曲调,南方诸省虽然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与当地流行民歌、歌舞相结合后形成各自的风格。由于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受其影响,采茶音乐中的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了。

采茶歌舞中本有简单情节的小戏,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这三类曲调,一般也被认为是采茶戏曲调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大致可分为河东、河西两大流派。河东派唱腔抒情雅致,略带说唱性,旋律幅度较小;河西派唱腔开朗激越,节奏明快,旋律幅度较大。许多老艺人具有各自鲜明的演唱风格,观众对他们的演唱能够入耳即辨。新中国成立前后,赣南采茶戏的著名演员和乐师有河东派的刘日凤、钟秀英、李圣英、张佐祥、卢保仔、黄发生等,河西派的邝功海、谢德胜、丁少年、徐荣秀、郭启生、钟定权等。在演唱艺术上,赣南采茶戏的成就十分可观。

赣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其特点主要体现为武宁茶戏。武宁采茶戏起源于茶歌(包括各种民歌)形成的“小二戏”,后吸收了说唱音乐、民间自然音调(哭丧、哭嫁以及道教音乐),并借鉴古老剧种的唱腔,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顶板”唱腔系统。武宁采茶戏在演唱上顺着歌剧的感情或喜或悲,尤其是在表现哭泣、悲哀、伤感等感情时,经常能令观众随着演员的表演进入戏剧高潮,这种半哭半说的演唱风格紧扣观众的心弦,是在经过了漫长的演出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而成的。

赣中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大都来自民歌小调,其中属抚州采茶戏最具特色。抚州采茶戏的传统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曲牌体腔调,经发展创新后出现了大量板腔体唱腔,其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或十字句乐段。赣中采茶戏的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每一唱段的行腔与地方语言的音调结合甚密,似吟似诉,颇具说唱音乐的风格,语言则以纯正的抚州话为标准。演唱时,男女腔都用本噪,特别要求吐字清晰与运腔圆润,总体唱腔可分为戏曲正调、戏曲杂调和民歌小调三类。抚州采茶戏唱做朴实、语言生动诙谐、通俗易懂、活泼风趣,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采茶戏的伴奏特点

除灯戏中有少部分为板腔体外,采茶戏大都为曲牌体联唱,民间曲牌极为丰富。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状况,这些曲牌可分为“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四大类,共计二百多首。灯腔粗犷雄浑、热烈而不失含蓄,旋律跌宕起伏,常以唢呐锣鼓伴奏,配以合唱,适宜渲染气氛,营造欢欣鼓舞的场面;茶腔曲调活泼抒缓,善于叙述,对表现生活题材的采茶戏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以“2-6”定弦、勾筒伴奏、锣鼓过门,为剧种的主要声腔;路腔是角色行路时所唱,轻松愉悦、诙谐风趣,善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内容,定弦多为“6-3”或“5-2”;杂调来源混杂,在剧中偶尔出现,新鲜而富情趣,并不作为采茶戏的主腔使用。

在戏曲中,为演员身段的伴奏方式主要为打击乐,其次是采用乐曲。正如李渔所言:“戏场锣鼓,筋节所关”,采茶戏也不例外。因此,采茶戏曲牌音乐的功能主要还是用来烘托气氛,而打击乐则直接配合演员的动作进程。

传统采茶戏的伴奏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灯戏(灯腔戏),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一般使用两支——一支大唢呐(呐叭),一支小唢呐(马蹄子)。两支唢呐时而交替使用,时而合奏轮奏,丝弦乐器则作为陪衬。打击乐器为赣南民间锣鼓,有梆子、皮鼓、大锣、工锣、饶钹等。这种伴奏形式多是从赣南民间灯彩节目(马灯、茶篮灯、大堂花鼓等)袭传下来的,历史悠久。

另一种是杂套戏,以“勾筒”(属胡琴类)为主奏乐器,通常也是使用两把——一把正弦(定弦2-6),一把反弦(1-5)。唢呐仅偶尔用之,竹笛等乐器在有条件时亦可加入。其打击乐器与灯戏相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采茶戏的伴奏音乐除以民乐为主之外,还增加了小提琴、大提琴、贝司、长笛、单簧、巴松、小号、长号、圆号等西洋乐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似单管体制的乐队;随后还增加了一些以二句、四句为主的民歌体唱腔结构。现代采茶戏以曲牌体为前提,在传统曲调形式的基础上采取节拍、速度和伴奏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多种新的板式,如导板、摇板、散板、快板、哭板、清板、数板等,从而提高了戏剧表现力,增强了舞台效果。

现代采茶戏音乐的配器打破了传统采茶戏的伴奏方式,根据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情趣适当加入了现代电声乐器和特殊电声效果,既丰富了乐队的音乐表现力,又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换句话说,现代采茶戏的伴奏音乐在保留民族化色彩的同时,正逐步走向现代化、个性化、特色化。这种变化,能够更好地表现戏剧艺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为采茶戏音乐理念的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猜你喜欢

采茶戏曲牌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