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阿富汗:反恐带来的烦恼
2008-08-23俞天颖
俞天颖
巴基斯坦缺乏“决心”,阿富汗无疑缺乏“力量”——
7月7日,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印度驻阿大使馆围墙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辆载有炸弹的汽车爆炸,让现场顿时血流成河,数百名正在使馆外排队等候签证的老百姓,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残缺不全的尸体,被气浪抛得到处都是。载有炸弹的汽车非但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甚至让勘察现场的阿富汗安全官员很长时间找不到里面遇难者的遗体。后来,安全官员在附近一所民宅的屋顶上,找到了遗骸——爆炸的威力,可想而知。
爆炸案的矛头直指印度,大概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然而,正如爆炸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印度人和阿富汗人一样(爆炸至少造成41人丧生,140余人受伤),它所掀起的冲击波,还波及到了邻国——巴基斯坦。爆炸发生以后,阿富汗内政部长话里有话地表示,这起事件“显然和这个地区的某个情报组织密切相关”,熟悉当地形势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巴基斯坦情报机构。
确实,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协助恐怖分子完成这样的任务。从2001年开始,印度和阿富汗之间,一直相交甚欢。进入2008年,印阿关系更是热得烫手:阿富汗不但恢复了在坎大哈和贾拉拉巴德的印度领事馆,还在赫拉特与马扎里沙里夫新增两处。作为回报,印度不但在资金上给阿富汗重建输血(提供5亿欧元的重建款),还要派遣数千人的劳动大军——尽管塔利班近期不断绑架、暗杀在阿富汗的印度工程人员。这一切,和印度积怨半个多世纪的巴基斯坦,自然全都看在眼里。
有了这样的想法,难怪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不断谴责巴基斯坦对恐怖分子姑息纵容,以致祸水西流,殃及邻国。卡尔扎伊甚至公开表示:“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阿富汗有权利越过边境,摧毁设在国境另一侧的恐怖分子基地。”此言一出,巴基斯坦内政部长立即回应:“正如我们从来不会介入他国内部事务一样,我们也绝不允许他国随意介入本国内政。”为表示抗议,巴基斯坦召回驻阿大使,两国相互指责的口水仗,一直打到联合国——原来,共同站在反恐战壕里的,不一定真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巴基斯坦:走钢丝?
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省会,六大宗教政党组成的“联合行动同盟”的“政治首都”,一个不折不扣的独立王国。从白沙瓦向西,50公里就是开伯尔山口,再过去就是一马平川的阿富汗;从白沙瓦向东,不到200公里就是首都伊斯兰堡,开车差不多只要四个多小时。一个外人难以想象的事实是,自从2002年“联合行动同盟”在全国大选赢得胜利(成为国民议会中第三、参议院中第二大政治力量)以来,它一直在西北边境省单独执政。长期以来,穆沙拉夫对这个省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西北边境省和中央政府之间,保持着表面上平静。今年2月,巴基斯坦议会选举的时候,该省甚至被排除在选区之外。
走在白沙瓦的街头,同情乃至支持本•拉登的人,随处可见。假如哪个外乡人冒冒失失地询问:“有谁知道本•拉登的下落?”这个不合时宜的问题,会立刻给自己招来愤怒的眼神,甚至杀身之祸。
“感谢真主,乌萨马长老的身体一向康健!”在白沙瓦,几乎不会有人怀疑本•拉登领导的事业距离成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联合行动同盟”的控制下,西北边境省被划分成72个“教区”,毛拉们起劲地鼓动老百姓把女孩子关在家中而不是送到学校去读书。去年,一名怀揣炸弹的年轻人被警方逮捕,他承认说,毛拉非常热心地教导自己:拉响怀中炸弹的时候,要把头稍稍偏过一些,“要是把脑袋炸掉的话,就得带着这副倒霉相去见真主了。”
在白沙瓦向西的开伯尔山口,越是深入山区,越能感到浓浓的敌意。聚集在这里的山地部落,被认为是塔利班残余势力的庇护所,本•拉登最有可能的藏身之地。在这一带,女孩子从来就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意思;在这一带,人们用石块砸死品行不端的“狗男女们”;在这一带,原教旨主义者作为“这世上最优秀的穆斯林”,坚信塔利班迟早会重夺政权,然后“杀尽所有亲近西方的人”。开伯尔山口连接着两个站在反恐最前沿的国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每年每月,不知有多少军火、鸦片通过这里流进巴基斯坦的山地部落。林林总总的走私物品中,甚至包括被拆散的小汽车,它们被装在大小不一的包裹中,由吃苦耐劳的骆驼一路跋涉,送到部落长老的手上。
6月底7月初,距离白沙瓦十多公里的山口,响起久违的枪炮声。吉拉尼政府在“军事打击”与“和平谈判”之间,终于做出了选择。就任伊始,吉拉尼的第一选择曾是谈判。到了4月份,西北边境省的部落武装组织首领马苏德宣布单方面停火,谈判似乎朝着吉拉尼预期的方向发展。然而,和部落武装组织的谈判,必然被美国视为妥协。6月底,美国助理国务卿理查德•鲍彻来到巴基斯坦,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吉拉尼政府打响了进攻的第一枪。除去白沙瓦郊区,战火在西北边境省多点开花,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吉拉尼政府的新选择,一度让巴基斯坦的反恐盟友阿富汗看到了新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来自阿富汗的指责。然而,军事打击让吉拉尼政府的和平努力前功尽弃。6月28日,马苏德中止停火协议,他的部下开始袭击政府部队。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多个城市发生爆炸事件,老百姓开始对吉拉尼的轻率之举表示强烈的不满。7月9日,吉拉尼政府又一次和地方武装回到谈判桌上,虎头蛇尾的军事打击,仅仅持续了12天。一位巴基斯坦前外交官自我解嘲地说:“在普什图语里,有这么一句谚语:就算我们打了100年,最后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
就任五个月,吉拉尼政府在“戰”与“和”之间的徘徊犹豫,彻底重复了穆沙拉夫的旧路:既不能把军事打击进行到底,又不能完全弃战言和,首鼠两端的巴基斯坦政府,在来自部落武装和美国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走着钢丝,以致于被一些政治观察家批评为“玩弄双重游戏”的“两面派”。
阿富汗:口水仗只为遮羞?
卡贾基奥尔亚,是阿富汗赫尔曼德河畔一个小小的村寨。古格拉姆•梅丁就住在这个村子里,在他的农田里,全部种着罂粟。
贫穷,是梅丁种鸦片的惟一解释。但是在他的村寨,种植鸦片其实不是摆脱贫穷的惟一办法。沿着赫尔曼德河逆流而上,不到五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英国兵营,指挥官舍文思顿少校正缺少人手。
舍文思顿少校和他的部队镇守此地的目的,是保护赫尔曼德河上游的水电大坝。60多年前,美国工程师在这里选定地址,着手建设卡贾基湖水电站。1975年,美国人完成了电站一期工程,两部发电机组可以给阿富汗南部地区提供16.5兆瓦(1兆瓦=100万瓦特)电能。按照计划,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卡贾基湖水电站可以满足阿富汗20%的电力需求,装机容量达到150兆瓦。
然而,卡贾基湖的工程因为苏联入侵被迫中止。当2002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回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昔日繁忙的工地早就变成了废墟。已经建成的电站机房,需要加固重修,至少240公里的电缆要重新铺设。一位开发署官员说:“在阿富汗重建计划中,卡贾基湖电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恢复,可以为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经济振兴提供充足的电力。”
然而,宏伟的计划,似乎只能永远停留在纸面。直到今天,卡贾基湖电站旧机房的修复工作,还没有动过一锹土。舍文思顿少校至少需要200名劳工,梅丁和他的邻居本来是最好的招工对象,但是他们宁肯在家守着贫瘠的土地种鸦片,也不敢到英军兵营堂堂正正地挣工资。
盘踞在这一带的塔利班武装,是梅丁的噩梦。他甚至不敢让巡逻的英军士兵从他居住的村寨中穿过。“上一次,”他小心翼翼地说,“英国人给我们带来好吃的。但是他们走了以后,塔利班马上占领了村子,他们拿走了这些吃喝,喝斥我们小心自己的脑袋。我担心下一次他们再来,拿走的就是我这条小命”。毫无疑问,在硬碰硬的军事较量中,舍文思顿少校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他们走了以后,周围照旧是塔利班的天下。“我们需要用不断的胜利赢得当地人的信任,但是我们实在没有足够的部队去完成这个任务。”舍文思顿少校无奈地表示。
因为有塔利班的威胁,舍文思顿少校无法招募足够的劳工。因为塔利班控制着通向卡贾基电站的惟一一条公路,大批工程物资至今滞留在喀布尔的仓库里等待运输。一位工程人员焦急地告诉记者:“假如公路可以打通,我们只需要几天就能把它们全部送到大坝上。可是现在,靠着直升机那点运力,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更何况,阿富汗至今还没有足够大的直升机,去对付仓库里四台重达30吨的大型变压器。
舍文思顿少校清楚地看到:“除非我们把大坝建起来,当地人是不会倒向我们坚定地反对塔利班的。”然而,没有稳定而安全的局势,重建大坝,恢复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可是话又说回来——”舍文思顿耸了耸肩:“没有当地人的支持,我们就没办法重建安全!”
如果说,在这场反恐战争中,巴基斯坦缺乏的是“决心”,那么阿富汗卡尔扎伊政府缺乏的无疑就是“力量”。在赫尔曼德省,目前只部署8500名英军士兵,而根据美军反恐学教程的推测,这里至少需要2.5万名官兵。理论永远只是理论,2.5万人这个数字可是目前北约联军部署在阿富汗全部军队的一半!眼下,北约联军在阿富汗推行“经济的军事打击”方针,就是说,尽量用最少的部队,去赢得战略上的优势。这个方针具体应用的结果,比如说在赫尔曼德省,就出现了少量部队牢牢控制核心城市,而把广大腹地甩给塔利班武装的怪现象。在卡贾基湖电站,舍文思顿少校早就看出来,以目前英军在这个地区的实力,守住大坝,控制方圆四公里以内的区域,绝对不成问题,“但是更多的任务,就别指望了”。
和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不同的是,阿富汗的老百姓并不认为塔利班会东山再起,甚至取代卡尔扎伊政府重新执政。但是,就连梅丁都明白,塔利班其实“并不需要胜利,他们只要和外国军队这么耗下去,迟早会耗尽他们的耐心”。
不知不觉中,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坏。今年3月5日,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法伦在国会作证时还能乐观地预计,阿富汗局势虽然还称不上理想,但已经有所改善,塔利班不会发动春季攻势。一转眼到了6月,法伦再也不敢轻易讲话。7月13日,塔利班武装对坎大哈省一所主要监狱发动突袭,近千名囚犯“胜利大逃亡”。一部分乍脱樊笼的囚犯兴奋过度,转身投入到解救他们的队伍中,几天以后鲁莽地向坎大哈城外一处军事要地发动进攻,在丢下100多具尸体后(联军阵亡两人),塔利班仓惶撤出了战斗。一名联军军官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我们争夺军事要地,在面对面的对抗中,我们占据绝对的优势。”
既然没办法和全副武装的正规军较量,塔利班明智地选择了袭击。在偷偷摸摸的骚扰中,不断杀伤北约联军和阿富汗安全部队。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化整为零的战术更加奏效。今年5月和6月,北约驻阿联军的单月伤亡人数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超过伊拉克。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北约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发言人把原因归咎于临国巴基斯坦:“只要塔利班武装可以在(巴阿)边境两侧自由往来,在阿富汗恢复秩序就是一句空话。”他的这番表白,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指责桴鼓相应,都把脏水泼到同在反恐战线的盟友身上。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简单?来自美国五角大楼6月底的一份报告称,塔利班在阿富汗的主要据点,按照传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但是从今年开始,他们开始在阿富汗西部和北部活跃。假如塔利班经常在巴阿国境“越界进攻”,那么来自西部和北部的打击,又是来自哪里?根据北约联军的估计,目前大约有2.5万名塔利班武装在阿富汗兴风作浪(联军数量为5.27万人,其中美军3.55万人)。难道说,如此庞大的塔利班部队,可以反复不断地从巴基斯坦一侧进进出出?
得知自己将被派遣到阿富汗执行任务以后,舍文思顿少校曾经下过一番苦功。他找来资料,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甚至还学了几句简单的普什图语。他想和当地人建立友谊,赢得他们的好感。然而,终日蜷缩在军事据点里的他,早就不再对这些抱有幻想。在他的眼里,塔利班武装不像一支有明确军事目标的部队,倒是和占山为王的黑帮有几分相似:他们在集市设置据点,收取保护费;鸦片成熟的时候,逼迫梅丁们向他们“缴税”……来自大山另一侧的威胁,其实真的不在舍文思顿少校的考虑之中。
7月15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对外阐述了自己的五点外交战略,把结束伊拉克战争、转战阿富汗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武装,设定为自己当选总统后的首要目标。奥巴马不但质疑现任政府搞错了打击重点(“我们现在部署在伊拉克的兵力,竟然是阿富汗的五倍多……而制造9.11事件的元凶,现在依然逍遥法外”),还承诺尽快从伊拉克撤军,增兵阿富汗(至少增派7000名部队,让阿富汗成为美国的反恐中心)。显然,他已经注意到发生在阿富汗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