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于,我们走到了奥运

2008-08-23

世界知识 2008年15期

王 博 吴 荻

实习记者 王博本刊记者 吴荻

内容支持 王逸舟 倪峰 丁一凡

2008年的元旦,中国是在期盼中度过的。说到新的一年,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奥运年”。头天晚上,胡锦涛发表一年一度的新年贺词,其中就谈到了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说它们将成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的盛会。

《人民日报》的元旦献词也谈到了奥运会,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的将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璀璨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的时代风貌。

新年前后,全国各地都举行了迎接2008年的活动,北京奥运会成为活动中的突出内容。毕竟中国为了这次盛会已经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人民日报》社论说:“奥运会的圣火将辉映东方,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将成为现实。”

此时人们都没有意识到,通向奥运的这最后一段路上,竟然会出现这么多的意外。

元旦刚刚过去十几天,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悄悄地,然而无情地袭击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17个省区不同程度受灾,灾民过亿。交通运输严重受阻,煤电供应出现短缺,基础设施毁损较大,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多次赴灾区视察指导救灾工作。

抗击冰雪灾害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人们暗暗希望,不要再发生这样的灾难了。但是考验似乎才刚刚开始。

3月7日上午10点35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一架航班从乌鲁木齐机场起飞飞往北京。飞行途中,一股淡淡的汽油味飘散开来,于是一桩酝酿中的惊天罪恶被制止。罪犯是一个维吾尔族少女,她企图用装在饮料罐中的汽油制造一起空难。事实很快被查明,这是东突分子策划的针对北京奥运会的阴谋。

一个星期之后,拉萨街头腾起了阵阵浓烟。又一场惊心动魄的罪恶开始实施。这一次的幕后黑手,是境外的藏独势力。青海、甘肃、四川部分藏区也相继出现类似事件。而几乎同时,18个中国驻外外交和领事机构遭到境外藏独分子的暴力冲击。

3月31日,奥运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天安门广场舉行,次日,火炬开始境外传递过程……从4月6日的伦敦开始,火炬传递开始遭到“藏独”分子的干扰,4月7日,火炬在巴黎的传递将这种阻力推向高潮。

4月28日凌晨4时48分,北京至青岛的T195次客车,在胶济线周村至王村区间时,尾部第9至第17节车厢脱轨,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致使该客车机车和五节车厢脱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青岛,又是本届奥运的协办城市之一。

5月12日,就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大地震。

紧接着,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发生水灾……

如今,这一个个困难,一次次天灾人祸都已被排除,奥运会就要如期举行了,而且必将如同预期那样成功、圆满。只是,人们在一如既往欢欣鼓舞地期待着的时候,心中多了一些滋味。回顾中国的奥运之路,我们发现,这条伴随着中国十几年来成长过程的漫漫长路上,铭刻了我们的巨大成就,也记录了我们一次次克服困难、排除阻碍的艰苦努力。

上篇:跨入新世纪

回答“奥运三问”,

我们用了整整一百年

“什么时候中国能有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我们的运动员能获得一枚奥运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整整100年前,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向国人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

1895年,中国清政府曾接到了希腊王储和近代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的邀请书。但清政府竟不知“体育”为何物,结果未作答复。

1932年,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在六人组成的代表团中,仅有短跑选手刘长春一人作为运动员参赛。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向世界宣告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奥运三问”的第一问终于有了结果。在旧中国积弱难返的国力现实下,能做到这般已是难能可贵。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那是一段有关国家主权和民族气节的故事。当时新中国的奥委会是新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取代旧中国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而建立的,理应继承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和权利。但由于一些势力对新中国的偏见和敌视,国际奥委会却违背奥林匹克章程的规定,借口中国“国内形势不明朗”,拒绝邀请我们参加1952年奥运会。经过我们的斗争,在芬兰和苏联的极力支持下,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在开幕前两天向中国发出了邀请。尽管我们只参加了游泳比赛,但新中国毕竟第一次在奥运会上留下了记录。1954年国际奥委会终于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中国奥委会。但由于国际奥委会坚持保留台湾席位,中国不得不在1958年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

中国重返奥运会,是在20多年后的1984年了。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当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时,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这项体坛盛事,而且成就辉煌。其中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勇夺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奥运三问”中的第二问,至此也有了答案。

1988年,中国参加了汉城第24届奥运会。与中国近在咫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是个重大启发和刺激。此时中国正在筹办1990年亚运会。

把这个朦胧愿望说出来的,是邓小平。1990年7月,他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和亚运村的建设工程……参观过程中,小平同志突然对陪同的北京市负责人说:“我看这些工程建设承办半个奥运会也差不多了”,“你们敢不敢去申办一次奥运会?!”

邓小平这句话可不是随口说出的。早在1979年2月他就对日本记者说过“1988年我们也许可以承担在中国举行奥运会”。1990年9月国际奥委会在东京召开全会,中国承诺会后全体委员应邀参观北京第11届亚运会(这在亚运会历史上是破天荒的),虽然尚未明确表态,但中国已经开始为举办奥运会做着准备。而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闭幕式上,观众就打出了“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横幅。

于是,中国开始回答“奥运三问”中的第三问。中国申奥的脚步,在1991年迈出。这年2月13日,国家体委、外交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请示很快被批准……1992年4月1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了竞争第27届奥运会举办权的八个候选城市,北京成为其中一员。1993年1月11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萨马兰奇主席正式呈交了送审的《申办报告》。

志在必得的第一次北京申奥工作却遭到西方国家的干涉和抵制。1993年6月10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通过口头决议,借人权之名反对在北京或中国的任何地方举办2000年奥运会。1993年9月17日,西方记者制造的所谓北京“抵制风波”又引起强烈反响。

尽管国际奥委会方面多次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干涉北京申奥的所谓人权决议不能接受,中国方面也为此据理力争,并在投票前就申办事宜做出了精彩的最后陈述,但在1993年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30分,萨马兰奇说出的名字却是“悉尼”,仅以两票之差,我们的世纪之梦未能圆满。

回顾申奥十几年来我们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让人感慨万千,从失败到成功,说明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认可。回顾,就不能不从1992年谈起,因为这一年无论是对共和国还是我们个人来讲,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

1992年 关键词:

南巡讲话 九二共识

巴塞罗那奥运会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在去向何处的问题上,中国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在这一背景下,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以88岁高龄不辞劳苦进行“南巡”,足迹遍及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这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就是意义深远的“南巡讲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用简明生动的词句激励人们。

大音稀声扫阴霾。邓小平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运用他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权威平息了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扫除了盘桓人们心头多日的疑虑,再一次校正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在经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失意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成绩超过了此前最高的1984年奥运会,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在女子游泳比赛中,中国队的“四朵金花”庄泳、钱红、林莉和杨文意各获一金。刚刚在国际跳坛崭露头角仅两年的小将伏明霞在女子跳台比赛中获胜,以14岁的年龄成为奥运会冠军。孙淑伟在男子跳台项目中为中国取得了历史上第一枚男子跳水金牌。

在体操单项决赛中,中国队的领军人物李小双以技惊四座的后空翻"团三周"夺取了男子自由操的金牌。中国的传统强项羽毛球本届首次被列为奥运会正式赛项,但中国队却意外地全军覆没,未能夺取任何单项的金牌。

1993年 关键词:

“银河号”事件 西雅图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在逆境境中前行,1993年逐渐打开了局面。

“银河号”是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所属的集装箱货轮。1993年7月7日,该船按计划在天津新港上货后启航,驶向中东。然而,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银河号”装载着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两类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的阿巴斯港,这可是联合国开列的禁运物资!美国方面蛮横地要求“银河号”返航,或由美方登船检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

“银河号”进入波斯湾后,美国军用飞机和军舰一直尾随左右,侦察机不断在“银河号”上空低空盘旋、拍照……

对于美方无端指控和霸道行径,中方提出了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负责人发表讲话严正指出,所谓该货轮载有化学武器原料纯属造谣。在僵持了10多天后,为妥善解决事件,双方协商决定由中国政府代表与沙特政府代表一起进行检查。美国派专家作为沙特方面的技术顾问参与检查。

為了向世界澄清真像,不授人以柄,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中方一直采取极其克制的态度,以至于负责处理此事的沙祖康(时任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甚至在多年后仍“耿耿于怀”,大呼窝囊。但说到事件的结尾,他又眉飞色舞,痛快淋漓。检查开始,“银河号”“恰巧”因“故障”停电,夏季海湾骄阳似火,船甲板上的气温更高达五六十度,摸哪儿哪儿烫手,人高马大的美方人员身穿迷彩服,拿着手电筒钻进货仓,既没空调、电扇,又无照明,罪可就受大了,不一会儿就汗出如浆,狼狈不堪。查了一些货柜后,美方人员实在受不了,提议就此打住。沙祖康这时强硬地表示:不行!必须一个一个查,还我清白!美方无奈只好继续查……最后连沙特人都开起美国人的玩笑。关于此事的最终报告,沙祖康早就起草好了揣在怀里带着:“经查表明没有亚硫硒氯和硫二甘醇这两项化学品。”最后一个货柜查完沙祖康直接拿出来让美方签字认可。不料,美方代表在看完报告后竟说要拿去修改。沙祖康以为美国佬又要耍什么花样,等看到修改后的稿件不由得大笑,原来报告竟被改成:“经彻底的核查”,“断然的表明”,“根本没有……”

对于本已因美国针对中国“六四事件”的无理制裁、对台军售、以及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而陷入低谷的中美关系,“银河号”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9月,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更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阻挠而未能成功。日益脆弱的中美关系给中美贸易和美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因此,在经历了最初阶段的反华后,美国不得不改弦更张。1993年上台的克林顿政府在9月正式推出称之为“全面接触”的对华政策,提出“一个强大、稳定、正在现代化和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克林顿邀请江泽民主席出席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

1993年11月19日下午,江泽民同克林顿在西雅图举行正式会晤,使198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出现转机。江泽民强调:“中美关系不仅是双边关系,还应该放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的最后几年,有远见的、对人类负责的政治家们,如果对世界人民不做点什么事,是向历史交不了账的。”江泽民主席还鼓励美国各界人士看中国时要把眼光放远些,减少误解。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席多边外交场合的中国领导人,江泽民的美国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94年 关键词:

移动通信 互联网 大片……

现在,手机已走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中国拥有手机的数量世界第一。我们充分享受着数字化生活带来的快乐与便捷,而这一切发轫于1994年。

北京有了中国第一个数字移动通信系统。1994年诺基亚向北京电信提供了中国第一个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网和手机,时任邮电部部长吴基传用诺基亚的终端在北京电信的网络上打通了我国移动通信历史上的第一个GSM电话。

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1994年4月20日,由中科院主持的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对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的互联网国家。

进口大片创下票房奇迹。11月12日,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公映,以2500万人民币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而它,正是中国的第一部进口大片。此后每年都有外国大片相携登陆,给国人的视觉带来强烈冲击。

……总之,1994年,在静悄悄中,中国社会在发生着影响深远的变化。

1995年 关键词:

“江八点” 台海危机

联合国五十周年

1995年开年的第一件大事,应该就是江泽民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1月30日春节来临之际发表的这个讲话,针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就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主张。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知的“江八点”。

“江八点”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从90年初开始,台湾当局领导人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抛弃“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纵容、扶持“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势力迅速发展、“台独”思潮蔓延泛滥。

但是大陆的善意和诚意没有得到回应。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当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此事激怒了中国人民。中国大陆做出了十分强烈的反应。1995年7月18日至1996年3月,解放军多次在台海大演习,第二炮兵部队于7月在东海公海海域进行地对地导弹发射训练;8月解放军在东海海域和海域上空进行导弹火炮实弹演习;东海舰队进行海空联合作战和海上封锁演习;11月南京军区陆海空部队在闽南沿海地区举行了大规模三军联合作战演习。1996年3月,解放军再次进行了军事演习。3月8日夜,随着一声令下,四枚导弹点火升空,并迅速越过台湾海峡,飞向锁定目标。四枚中的三枚射向高雄外海,并在距离高雄港西南30至150海里的水域落水爆炸,另一枚射到基隆外海29海里处。

大陆还在外交、两岸交流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我国外交部就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发表声明,提出强烈抗议。我国领导人还反复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严正要求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的各项原则,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在两岸交流方面:大陆海协会宣布暂停原定于7月进行的“汪辜会谈”,两会其他层次的事务性商谈也一律停止。

就在这一年,联合国迎来50周年纪念。10月24日,江泽民主席出席了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并发表题为《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被誉为“联合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演说之一。”

1996年 关键词:

亚特兰大

1996年是现代奥运的百年诞辰,7月19日至8月4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实现了奥运家庭的大团圆。最终中国队以16金22银12铜的成绩位居于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四位,可谓战绩辉煌。

唐灵生,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第一人;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首次实现包揽,将全部四块金牌悉数收入囊中;“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惊世骇俗,17岁的伏明霞获得女子跳台跳水和跳板跳水两项冠军,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近40年来惟一一位获得双料冠军的女子跳水选手;获得女子5000米冠军的“东方神鹿”的王军霞,成为中国田径史乃至体育史上的传奇式的人物……

1997年 关键词:

邓小平去世 香港回归

金融风暴 江泽民访美

1997年因和香港回归联系在一起而注定要载入史册。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时钟指向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这个时刻,人们不由得想起年初刚刚去世的邓小平同志。正是他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我们才可以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为之后的澳门回归乃至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范例,“一国两制”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开始在中国却不那么引人关注,但是中国在后来却成了中流砥柱。这年,东南亚地区首先是泰国货币受到国际投机者的攻击,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的货币也一路下泻。危机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至东北亚。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账和坏账剧增。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在这样重大的危急时刻,中国的一举一动分外引人注目,人民币的贬值与否直接关系到正在金融危机中苦苦坚持的亚洲国家的形势走向。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和政策,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国家的全局意识与高度责任感,为制止当时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蔓延,并为亚洲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重新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此次危机中的作为使中国首次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和赞誉。从此,关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判断和评价越来越频繁地见诸媒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要做负责任的大国”的理念和行动体现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

就在这一年10月~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访美,这是12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美国。两国元首发表《中美联合声明》,表示两国应加强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对推动中美关的改善和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8年 关键词:

抗洪 汪辜第二次握手

1998年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一个考验的年份。6月中旬-9月上旬,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都发生了大洪水,其中很多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总共达2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朱镕基总理、江泽民总书记相继赶赴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指导抗洪抢险斗争。“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几十万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日夜奋战在长江大堤,“党员突击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全国各地的抗灾援助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抗洪第一线。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慷慨解囊。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这一年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在两岸关系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10月14日,受海协会邀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参访”。江泽民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会见辜先生一行,这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在大陆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10月15日,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四项共识。汪辜会谈所达成的四点共识,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和两会交流的气氛,加深双方的了解,化解分歧,增进互信,从而为今后两岸两会的进一步交流直至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的举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是,由于台湾当局刻意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不愿意展开政治谈判并进行预备性磋商,只是含糊表示展开议题广泛的对话,双方根本分歧如故。

1999年 关键词:

炸馆事件 两国论 法轮功

神舟一号 人体染色体基因

忆及1999年,中国人五味杂陈,这一年既有50年大庆和迎接新世纪的巨大欢乐,也有炸馆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消除人道灾难”为借口,发动“科索沃战争”,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

当地时间5月7日夜间,美国B-2轰炸机发射5枚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炸伤数十名其他人员,并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

事件发生后,国内民众群情激愤,北京、上海等地爆发示威游行。我国政府认为这是一次蓄意的袭击,强烈抗议北约军队的这种粗暴、野蛮的行为。而美方坚称这是一起“悲剧性误炸”。中方指出,“误炸”结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能接受的。中方要求美国政府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赔偿问题达成协议。根据协议,美国政府将向中国政府支付2800万美元的赔偿。

1999年7月9日,即将卸任的李登辉在接受德国广播采访时,公然声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两国论”的出台在台湾海峡再次掀起恶浪。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指出,“我们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立即悬崖勒马,放弃玩火行动,停止一切分裂活動”。江泽民主席向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表示,“两国论”是李登辉在分裂国家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并说“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8月下旬,解放军空军首次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地对空导弹实弹打靶试验;海军则在台湾岛以北的海域举行反潜演习。9月初,解放军在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的特种部队和两栖侦察队,在山东中部山区首度集结演练。同月上旬,解放军南京、广州军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兵种联合渡海登陆实兵演习。

就在台海局势不断升级的时候,台湾发生了“9.21”大地震。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大陆停止了各项军事演习,台海局势得到缓解。

就在李登辉“两国论”出台前后,承受着炸馆之痛和台海之愤的中国人忽然发现,在美国霸权主义和台湾分裂主义之外,第三股邪恶力量又冒了出来,它就是披着宗教慈善外衣的邪教组织——“法轮功”。7月22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宣布法轮大法研究会及其操纵的法轮功组织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并在全国范围内揭露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及其邪教组织给社会造成的危害。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

1999年4月,李洪志组织不明真相的教众冲击中南海后,逃到外国受到政治庇护,却在私下里一直操纵法轮功痴迷者从事反政府活动。2001年1月23日中国农历除夕,王进东等七名“法轮功”痴迷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23”天安门广场自焚惨剧,最终造成两死三重伤的严重后果。在政府严厉的打击和对人民群众进行科普教育后,法轮功组织已经不成气候。

10月1日,中国迎来了建国50周年大庆。首都军民5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署了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美之间这一长达十三年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有了“双赢”的结果。这有利于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飞行试验之后,飞船于次日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在载人航天领域走出这坚实的第一步之后,中国仿佛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在2001年1月10日,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系列承载着中国人多年的梦想,可以说,每一艘新的“神舟号”的成功发射,都是中国一次新的崛起,从世纪末的时候开始,“崛起”就开始成为了中国令人激动的新词。

1999年12月1日,由中、日、美、英等国216位科学家组成的人体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正式宣布,他们已经完整地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完成人体染色体基因完整序列的测定。

再接再厉。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中国是参与完成这项工作草图绘制工作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2001年2月12日,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个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为人类揭开自身奥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2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的回归为这一年画上圆满句号。继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1999年最后一天晚上,无数中国人通宵达旦地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旁,中国人满怀信心地坚信,中国的崛起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2000年 关键词:

千年首脑会议 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悉尼奥运会

民进党上台

严格说来,2000年应该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但为美好前景鼓舞着的中国民众,宁愿把这一年当做21世纪的第一年。

9月6日~8日,1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千年首脑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联合国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关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立场,并呼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

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从而使这项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结束了美国长达20年的一年一度审议给中国正常贸易关系的历史。

这一年是又一个奥运之年。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金牌28枚、奖牌总数59枚的优异成绩一举跃入奖牌榜世界三强的行列,这两项指标不仅都创下了中国自参加奥运会以来的单届最高纪录,而且均名列世界第三位。仅9月22日一天,中国就日进六金,创下了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上单日夺金的最高纪录,这一天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日”。

这年4月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9月20日,纽约市场的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37.8美元,创1990年海湾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原油价格狂升,在许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恐慌。为平抑油价,欧佩克曾四次提高原油日开采量。到12月中旬,国际市场原油的平均价格回落到每桶约25美元。

这年初,纳斯达克指数一路飚升,3月10日达到创纪录的5048点,随后持续下滑九个月,成为该市场历史上第二个熊市,12月20日跌至2332.8点。一些一步登天的网络股股价暴跌,一些先天不足的网络公司纷纷倒闭、裁员,网络股泡沫破裂。

这年3月18日台湾地区举行“总统”选举,民进党上台,台湾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两岸关系面临重大变数和新的挑战。7月31日,陈水扁在上任后第二次记者会上,就公开否认两岸“九二共识”。

8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在会见台湾联合报系大陆参访团时,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表述,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海内外舆论对此极为关注,认为“新三句话”蕴涵重要政策信息,表明大陆对自己更有信心,对台湾更具善意。

但陈水扁一伙一意孤行,在“台独”的路上越滑越远。

下篇:迎接新奥运

2001年 关键词:

申奥成功 入世 撞机事件

9.11 上合组织

2001年,注定是中国圆梦的一年。“申奥”和“入世”,我们为之奋斗了那么多年,都在2001年成为现实,并在随后的许多年里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1998年11月,经过多方论证,中央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从此开始了北京第二次申办的历程。

尽管跟上次一样,北京这一次的申办过程也遇到百般阻挠和攻击。但这次北京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原因是:过去八年中,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上非常安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北京是第二次申办,原先支持北京的委员,这次更加积极地支持,上次没支持的委员中有的对北京有歉意,会在这一次中做些补偿;另外,由于2004年奥运会在雅典,2006年冬奥会在都灵,按照国际奥委会不成文的传统,2008年的奥运会应该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

2001年7月13日,五个城市的申办团队在莫斯科作最后陈述。李岚清副总理的发言展示了北京的信心。何振梁的最后陈述演讲,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游说。

7月13日莫斯科时间22时11分(北京时间18时11分),这是一个中国时刻。“2008年第29届奥运會的主办权属于北京。”萨马兰奇话音刚落就引爆了中国。为了这一句,我们已经苦等了10年。那一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多少人为百年梦圆纵情欢呼、喜极而泣。

如果说申奥的成功促进了中国经济短期的发展,那么入世的成功则引领中国经济走上长期与世界同步的道路。

龙永图回忆说,当时谈判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敢承认中国搞市场经济。为了“市场经济”这四个字,我们谈判了六年。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才一锤定音。1992年10月,中国代表团团长非常自豪地对全场的代表讲,我们中国也是搞市场经济的,不过它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当时的日内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中国为复关做出极大努力,但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设置这样那样的障碍。终于中国外经贸部长吴仪发火了,在一次约见某国商务部法律总顾问时严正警告:“中国希望复关,但从不屈服外来的压力和威胁,更不害怕报复。你们提出报复清单之时,就是中国提出反报复清单之日。”

由于个别缔约国的苛刻要求,中国的“复关”还是变成了“入世”,后面的路更加艰难了。

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双边谈判最困难的时刻,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马了。当时谈判只剩下七个问题,总理对美方谈判代表说,涉及的七个问题我已经有两个作了让步了,这是我们最大的让步!美国代表对总理亲自出面参与谈判感到愕然,经过商量,他们终于同意与中方达成入世谈判协议。

与美国达成协议后,中欧谈判依然十分艰难,欧方代表先后将这场谈判比喻成爬山和烤面包,从中我们可以瞥见谈判的艰难和其对双方智慧的考验。2001年6月20日,中国与欧盟终于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全面共识。

2001年多哈当地时间11月10日晚18时39分,随着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尔手中的一声槌响,会议通过了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紫檀色小木槌后来被《北京晚报》的记者带回,如今,它正和中国原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入世签字仪式上用的笔一起静静地躺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柜里,偶尔走过的人还能听到那阔亮的历史回音。

4月1日,美国一架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北京时间上午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机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与中方一架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王伟失踪。美机受伤后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岛陵水机场。

当天中国外交部官员发表讲话表示:发生这一事件的责任完全在美方。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对美方给中方造成损失问题,中方保留进一步交涉的权利。

此后就美国向中国道歉与中方释放美方机组成员、交还飞机的问题,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涉。4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撞机事件表示了遗憾,8日,鲍威尔承认美方军用侦察机在4月1日撞击事件中“侵犯了”中国领空,并对此表示“抱歉”。9日,鲍威尔接受福克斯新闻电视网采访时,对这一事件首次使用sorry一词。

4月11日下午5时30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国政府处理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事件的全权代表、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向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递交了关于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的致歉信。唐家璇表示,鉴于美国政府已向中国人民致歉,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中国政府决定允许上述人员在履行必要手续后离境。

9月11日,“基地”组织分子在美国劫持四架民航飞机,两架先后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大楼随后起火坍塌造成数以千计的重大伤亡。一架撞击五角大楼,另一架中途坠毁。这是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本土受到的第一次攻击,整个美国为之震惊。事件发生后四个多小时,江泽民立即致电布什总统:“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问,并向死难家属表示哀悼。”13日,布什总统亲自打电话给江主席,除了感谢外,表示将出席10月下旬在上海召开的APEC首脑会议。一度僵冷的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与此同时美国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反恐成为第一要务。10月7日,美英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包庇和窝藏9.11恐怖袭击的幕后凶手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塔利班政权垮台。2003年3月20日,美国借口伊拉克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在此前后布什又先后抛出“邪恶轴心”说和“先发制人”战略。但反恐战争就像填不满的“黑洞”,吞噬着美国的财力、物力、人力。而且美国发现“匪”越剿越多,被反恐搞得精疲力竭。美国就像希腊传说中的希希弗斯国王,因得罪宙斯被罚,将一块巨石从山底推上山顶,每当快到顶时巨石就会滚落,他不得不一遍又一遍重复着……

2001年11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就反恐问题举行外长会议。唐家璇外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主张和立场,并指出,“东突”恐怖势力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应予以坚决打击。这是“东突”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媒体上。2002年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认定“东突”为恐怖主义组织。

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六国元首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其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在此之前,五国元首曾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协定。这一协定给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建立和平、信任、合作、稳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新型国际安全模式。

2002年 关键词:

三个代表 东盟 中国威胁论

2002年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在一起。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最早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这是在国内外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致力于开展同东盟的合作,90年代,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1994年7月,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1996年7月,东盟常委会一致同意将中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1997年2月,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同年12月,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首次邀请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出席。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出席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后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

此外,中国开始与东盟探索尝试建立政治领域的合作。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愿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關系。

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其与中国之间的交往,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中国领导人每年参加东盟系列峰会,已经成为中国多边外交的亮丽风景。

2002年12月3日,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世博会素有“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奥林匹克”之称,同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一起,被誉为全球三大顶级盛会。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以及长江三峡导流明渠合龙三大工程都在这一年开始全面实施。

“龙芯”问世宣告中国“无芯”时代结束。“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提出了自主研发CPU的战略思路。2001年3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被命名为“龙芯”。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新闻,宣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从此,中国信息产业“无芯”时代宣告结束。2005年2月18日,龙芯2号处理器正式面世,鉴定委员会认为,这款芯片的总体性能已经达到2000年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于中档的“奔腾三”处理器。2007年,基于龙芯2号的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这一年前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再次出现。冷战后的第一次中国威胁论泛滥在1992年至1993年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等西方国家原有最大的战略对手苏联不复存在,而在当时的一系列事件也使西方国家真正意识到了中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与其的迥异,美国国内的新保守主义开始流行,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开始流行,断言由于儒家文明将会和伊斯兰文明一样,与西方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同时中国威胁到了西方推行的“民主模式”

中国威胁论的第二次高潮在1995年至1996年,背景和诱因是当时的台海危机,当时的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内容是认为中国是台海地区,甚至是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

上个世纪末,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在一次响起,最典型的代表案例就是《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矛头指向“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一敏感问题,诬陷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广泛搜取情报”、“企图收买美国政府”,使中国威胁论在当时喧嚣一时。

而到了2002年左右,又出现了第四轮中国威胁论,此次出笼的两个报告据说是经过长达一年的听证会、实地考察、跟踪中国媒体后得出的结论,同时,内容上也跳出简单的“指控”和意识形态纠缠,触及中国军力发展的深度分析,并首次公开指出中国军力不仅对台湾,还对中国周边国家甚至美国构成威胁;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这一两国关系的“润滑剂”大加挞伐,而且还公开否定对华“接触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来,最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出现。这一次的背景也更为复杂。由于中国大幅度的经济增长和逐渐增加的军费开支,使得西方会联想到在国际政治学界中的颇有一定影响力“霸权周期论”,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会形成霸权,对现有的世界秩序与和平构成威胁与挑战。一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模式”的流行会不利于他们在现有国际机制下,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交往的主导权。一些西方国家的公众担心中国的发展会不断吞噬其他国家的就业机会与资源,压缩其他国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多年来,在海外还流传着一种“中国崩溃论”。1998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西方出现了“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2000年前后又有人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虚假的”,“中国的经济即将崩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中国金融与经济安全问题,唱衰中国论和中国崩溃论有又一定的市场。

2003年 关键词:

非典 埃维昂 六方会谈

突然爆发的“非典”疫情,让2003年一开始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2003年初春,随着第一例“非典”病例在广东省出现,北京,内蒙古,湖南等地先后报道了疫情。随后几周,北京的疫情以平均每天超过一百例的惊人速度增长。其他各地的病例也不断涌现,“非典”的蔓延正在造成社会恐慌。谁也不曾想到,2003年迎接新春的不是鞭炮声而是“非典”。

北京市和卫生部最初采取了习惯性的做法,为了不造成社会恐慌,隐瞒疫情并同时开始控制和治疗,试图最后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非典疫情的发展却最终打破了这种习惯,4月20日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被撤职。这标志着政府的官员问责制和信息开始向公开化转变。

在控制非典传播的过程中,除了卫生部门积极做好疫情的防治、监测与研究工作以外,其他各部门、机构、组织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門严堵通过交通工具传播“非典”渠道;各地、各社区、各单位等也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展开疫情的防治和监测工作。

最终,中国人民又一次经受住了灾难的考验。而这一次抗“非典”过程也对中国的政府执政理念、公民观念、媒体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非典过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3月17日晚,在广州打工的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上街,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收容遣送中转站。次日晚,孙志刚称有病被送往市卫生部门负责的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3月20日凌晨,孙志刚遭同病房的八名被收治人员轮番殴打死亡。一个27岁青年由于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而死于非命,引起社会极大震动,这一事件最终促成了一部实行了21年的国家行政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这一年,中国身影首次出现在G8会议上。2003年6月2日,胡锦涛主席赴法国埃维昂,首次应邀出席了八国峰会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中国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的出色表现,国际社会赞赏有加。而中国经济连续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离开中国讨论世界经济和其他问题已越来越不现实。

2003年8月27日~29日,在中国政府积极努力和斡旋下,最终促成了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截止2008年7月,朝核会谈已经进行到了第7轮,近来朝鲜炸毁了宁边核设施冷却塔,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一年,围绕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国网民就“反战”还是“挺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04年 关键词:

禽流感 雅典 刘翔

“非典”过去不久,“禽流感”又袭。2004年前后,全球遭到新一轮禽流感袭击,疫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地区,其中亚太地区的形势最为严峻。

从2004年2月开始,中国湖南、湖北、新疆、江西等省份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并发生人感染禽流感致死的案例。中国当时的禽流感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黄色预警阶段。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禽流感的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每当有疫情发生后,中央政府都会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防治禽流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切实地抓好预防和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严防疫情扩散。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这年,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此次派出了包括407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269名,男运动员138名)的代表团参加了除棒球和马术外的其他所有26个大项的比赛,取得了空前出色的战绩,以金牌32枚、奖牌总数63枚的优异成绩一举登上了奖牌榜的第二位(其中奖牌总数列第三位),金牌数和奖牌总数两项指标都均超过悉尼奥运会,创下了中国自参加奥运会以来新的单届最高纪录。

最值得国人骄傲的是男子110米跨栏选手刘翔在决赛中以完美的一跨,不仅平了世界纪录,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还开创了多项第一。他不但为中国夺取了第一个田径男子项目的奥运会冠军,还成为第一位获奥运会田径男子短跑项目冠军的亚洲人,和第一位获得奥运短跑项目冠军的黄种人。

2005年 关键词:

反分裂国家法 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 涉日游行

2005年,“和谐世界”的理念充分展示中国的魅力,涉日游行让人对“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凭添几多忧虑。

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相关法律问题解决之后,学术界就已经有过立法解决台湾问题的讨论。但由于台湾问题的特征、起因、历史沿革、现状等,都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因此多数人普遍认为立法时机还不成熟。

但是自2000年岛内政权更替以来,两岸关系多次出现危机。台湾当局不断试图用法律手段推动“台独”活动,搞“公投立法”、“宪政改造”等活动。试图制造法理台独。

正是在台海局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是否要立法解决台湾问题的话题又在大陆学术界兴起。终于,12月25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讨论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这是该法案草案的首次审议。这一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2005年3月初,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对该法草案进行了表决。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的当天,《反分裂国家法》正式诞生。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台海局势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从那时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并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的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的成就和魅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和谐世界”理念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推进了和平与繁荣,赢得了邻国尊重。

2005年的一个关键词是“爱国无罪”,它来自于3月到4月中国一些城市爆发的涉日大游行。几年来,历史认识问题、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东海爭议问题、“中国威胁论”等,再加上一些突发、偶发事件,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这一年又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日本表达了“入常”愿望,这使人们愈发觉得不能容忍。中国政府对安理会改革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反对对改革人为设定时限,更不赞成强行表决缺乏共识的改革方案。强调首先要实现广泛共识,尤其应该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

2006年 关键词:

破冰之旅 中非峰会

走入低谷的中日关系终于在2006年迎来转机。9月,安倍晋三被选举为接替小泉的日本首相。10月8日~9日,就任不足一月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访中国。这是安倍担任首相后的第一次出国访问,也是五年来日本首相对中国的首次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

政治僵局打破之后,中日关系各个领域立即呈现出改善和发展的势头。两国领导人会晤和高层往来不断,日本参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内阁重要阁僚纷纷访华。两国各领域主管部门也研讨了今后的中长期合作规划,两国军事交往得以重新启动。

日本共同社在安倍出访后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3.2%的日本受访者积极评价安倍的访问。安倍的“破冰之旅”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肯定。

2007年4月11日~13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这是时隔七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访日期间自己创作的日式“俳句”。这既是对他这次成功访日的总结,也为经霜历寒、春光初现的新世纪中日交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又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中日关系中的坚冰已经融化的背景下,这次访问被称为“迎春之旅”,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8年5月6日~9日,胡锦涛主席应邀对日本进行访问,被评论称之为在中日关系改善后的“暖春之旅”。暖春之旅在温总理“融冰之旅”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再创佳绩。日方积极评价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支持中国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中方则表示重视日本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愿意看到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双方表示坚持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两国间的问题。

2008年6月18日,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了原则共识。

2006年中国外交还有一次浓墨重彩之笔: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在中非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上都是首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论坛共同主席国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等48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北京峰会。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文件,标志着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07年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物权法 登月梦

刚刚过去的2007年一切记忆如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成为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的原点,在践行中指导我们前进,最终目标仍是“以人为本”回归原点。从原点出发,最终目标回归原点,刚好画了一个圆,这不正是“和谐社会”的写照吗?

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过表决,高票通过了《物权法》。也许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公有和私有财产一律平等,均受国家保护,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回想几十年来我们对私有财产的认知过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讳莫如深,到极左年代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狠斗私字一闪念”几起几伏,对一个“私”字始终躲躲闪闪,不敢言及。正因为此,《物权法》才被称为“弘扬宪法精神的一座里程碑。”

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探月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我国因此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6年的光阴不算短。当初申奥成功时许多人不也觉得那是将来的事吗(七年之后)?如果说那时我们是怀着急迫心情掰着手指头计算、期盼着奥运早一天到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已聆听到她清晰的脚步。

七年来,我们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夯实着“平安奥运”的基础;16年来我们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前行。回顾申奥16年来所走过的路,中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变化来的还不够快,那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呀。在迎接奥运激动人心的时间,我们是不是该冷静思考一下:这一切变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奥运会之后会留给中国什么?只有在激情之后把感性的冲动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一切才能持久。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大门抬头铭文:认识你自己。中国古人云:识人者智,知己者明。“知己”比“识人”更高一层。古今中外,认清自己始终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有认清自己,我们才能明白今后应该做些什么;只有认清自己,我们才能知道今后怎么去做,只有认清自己,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实习记者闫天舒协助整理部分资料)

为什么不和谐的声音这么多

王逸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希望建立和谐世界,也希望办一届和谐奥运。可是针对中国的不和谐声音却始终接连不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向本刊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王逸舟说,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国内方面越来越重视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国际政治方面也开始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承担国际义务之间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安全和周边世界的稳定、注重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等多种辩证关系的协调。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90年代后期中国在与东盟合作对话过程中提出“新安全观”为标志,中国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逐渐树立“新安全观”和共同体意识,强调“合作共赢”与“互信互利”,意识到安全和经贸一样需要相互依存,以及国家安全和周边安全、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也有能力向外部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开始有更强烈的国际目标,谋求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按照王逸舟的说法,中国外交已经步入“新的高地”。一方面,中国站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高度看待问题,同时也会看到更为多彩的“风景”。

但是,中国因此也必然面对“高处不胜寒”的境遇,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不得不更多地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作为全球大国,不单要享受更多的机遇,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提供更多的国际援助,对于全球性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行动。“中国模式”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也要承担来自各方,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质疑和忧虑、压力和挑战。一些国家和组织会利用种种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而且今后我们所面临的这种麻烦依然会不减反增。

而且,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作为保障,世界上一些国家将中国看作“怪兽”,认为中国不仅庞大,而且胃口贪婪,难以满足,将其它国家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吞噬,造成了全球的粮价、油价纷纷上涨,它们因此对中国产生忧虑和恐惧。

王逸舟说,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一方面要学会应对外部威胁,消除误解,防范以此对中国的遏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真正立足于“高地”,站得稳、看得远、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中国所需要的不仅是将自身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强。

从1993年中国首次申奥失败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王逸舟说,国际环境的有利和不利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机遇,如何去应对危机与风险。在这15年间,我们总体上较好地抓住了机遇,规避了风险。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階段。在对外关系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也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为什么“美国因素”时时浮现

倪 峰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

研究员

回顾十几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就会发现美国因素时时显现身影。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倪峰的看法,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我们奔向奥运的旅程正好与其中的后两个阶段相符合。

倪峰说,中美关系第一阶段是1972年到1989年,双方关系是“战略合作”。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到2001年9.11事件,双方关系既充满波折和动荡,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第三阶段是9.11后至今,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第一次申奥,正值中美关系处在第二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变,美国对华政策重心发生重大转移,即从“联华抗苏”,转向寻求制度上的认同,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因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在动荡中发展的阶段。

倪峰说,这个阶段难以清晰地界定中美之间的关系:既非朋友又非敌人;既非战略合作,又非战略对抗。“六四”后对中国实行制裁,“银河号”事件、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将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李登辉访美以及之后的台海危机,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南海撞机事件等,都发生在这一阶段。

但是,在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经贸领域。中美在经济上已形成了紧密的相互依赖,对于应对两国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起到了“减压阀”、“压载舱”的作用。另外,从克林顿政府第二届任期开始,中美政治关系也出现了改善的势头,1997年和1998年,两国元首实现了冷战后的首次互访。

中国第二次申奥,正值中美关系进入第三阶段。9.11事件以后,中美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两国间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政府之间的沟通日益顺畅,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尽管这一两国仍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双边关系并没有发生重大危机。

倪峰说,这首先是因为,9.11事件使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这不仅将美国相当多的精力从中国身上移开,而且为两国在众多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合作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其次,中美关系日益机制化,两国政府之间建立了比较顺畅的工作关系。两国不仅保持一些原有对话机制的畅通,还开辟了许多新的对话机制,如中美战略对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能源对话、中美反恐磋商机制、中美军事热线等等。中美关系的日益机制化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和管理两国关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三,2003年以来,两国形成有限但十分重要的共识,这就是维持台海地区局势的稳定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这样,中美之间最易引发的冲突的问题恰恰在这些年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

倪峰说,正如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访美时曾经指出的那样,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两国的合作领域不是变窄了而是拓宽了。为此,有理由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保持信心。

为什么总有人要干扰奥运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

副所长

在申奥的时候,中国就受到国际上一些势力的干扰。现在随着奥运临近,干扰因素也愈发显得突出。有中国民众甚至觉得“悔不当初”:我们当年干嘛要花这么大力气争取这届奥运!

为什么总有人想方设法干扰、阻挠、破坏北京奥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副所长认为,这其实十分自然。他说,中国举办奥运会,除了要圆办奥运的梦想,也有显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成就的想法,希望把奥运变成展示我们成就的窗口。而国际上同时也有人企图借奥运举办之机给中国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有人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感到不舒服。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总量迅速增加。在刚刚举行的G8峰会期间,有国际舆论说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国。而这种状况会使一些国家很不舒服。最早对这个问题感到敏感的是欧洲国家,以前欧洲把我们当作发展中国家,但2005年以来欧洲的对华政策就开始与以前不一样了,转而把我们当作需要防范和对付的对象。这是我们快速发展的结果,因为我们有能力和它们竞争了,我们的产品与他们竞争和抢市场,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欧盟反倾销和控制中国企业的行为也越来越多。它们感到了中国的压力。反映在媒体上,中国就不再是个温和的形象了。

西方如此对待中国,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没有关系呢?丁一凡说,1989年以后,“历史终结论”在西方很流行,有人认为历史将按照它们的模式发展,结果发现,中国并没有按照这样的预测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好,甚至比那些获得冷战胜利的西方国家发展得都好。这动摇了他们的意识形态,使他们很头疼。而且,中国取得的成功,使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要求进行的民主化尝试却并不成功,这与中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照,于是这些国家开始向东看,寻求中国的帮助、尝试中国的模式、借鉴中国的经验,这一切也对一些国家造成压力。有人还把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发展方式分别称为“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这一切都在意识形态上加剧了他们对中国的担忧,担心中国会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形成新的影响力。奥运给了他们一次借机给中国戴紧箍咒、提无理要求、施加影响和压力的机会,于是他们在西藏问题、圣火传递等问题上借机造势、歪曲事实、给中国抹黑,认为中国不得不做出让步。但这些做法却弄巧成拙,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国民众非常反感,这就让那些人的初衷打了很多折扣。于是美国和西方的舆论开始探讨这样做是否值得。现在有不同声音了。特别是四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表现使他们无话可说,于是开始说一些好话,弥补之前过分的表现。这在深层上反映出,用歪曲的方法污蔑中国是达不到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