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消费的伦理误区及应对策略
2008-08-23
摘要:青年是极富活力的消费群体,其消费伦理主要表现在:时尚消费理念上的享乐主义者、赤字消费实践中的地位追求者、浪漫消费“品位文化”的跟从者与制造者。青年消费伦理既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不少误区,这正是青年成长困境的原因所在,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动因素所在。为此,需要有相应的对策对青年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地引导,健全青年人的消费道德人格,树立以质量型、生态化、均衡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价值观。
关键词:青年消费伦理;时尚消费;赤字消费;浪漫消费
中图分类号:B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130—04
收稿日期:2008—03—03
作者简介:王雷松,女,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消费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着人的现实物质利益。自从人类社会诞生后,对这种现实利益的调节便同人的道德活动相关起来,并进而成为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青年消费伦理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解决青年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青年消费行为的道德学问。青年消费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青年是极富活力的消费群体,也是最敏锐的消费群体,消费社会以物质的极度丰盈所造成的和平安宁景象消解着青年对现存秩序和体制的叛逆情绪。青年在扬弃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同时,部分地消解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节俭观念。青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误区:人只能通过消费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保持和继续存在,于是消费多多益善,便成为人们的消费价值判断标准。在西方盛行半个多世纪的“消费主义”,如今影响了青年一代,他们消费意愿强烈,具有时代感和自我意识。他们在物质主义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过程中,感觉到众多的“困惑”——更多的消费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精神满足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要摆脱这种消费中面临的困境,必须重新选择消费价值观——建构适度性消费伦理,摒弃消费主义。所以,消费已不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具有伦理意义。
青年消费的最重要的伦理意义就在于由它的非理性所导致的一味地追求物质刺激,形成消费人格,从而导致道德颓废。青年消费行为易冲动,富有情感性,消费兴趣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在消费时不是为了必要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而是把消费作为自身富有、高雅的象征,把拥有新潮的消费品看作是对自身社会地位以及各种能力的肯定与提升,因而往往不顾实际,狂热地追求炫耀性消费、挥霍性消费。这种消费观念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消费主义
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又必然诱发无休止的消费行为,这种重复性的消费行为强化了原有的价值观并进而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导致了消费主义人格的形成。
二、青年消费的伦理误区
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青年具有追求新颖与时尚、崇尚地位与品位、注重情感与直觉等消费心理特征。青年消费行为中存在不健康的现象,这不仅是不良习惯,而且折射出青年消费伦理存在的误区。这里主要探讨青年的三种消费伦理误区:时尚消费伦理误区、赤字消费伦理误区、浪漫消费伦理误区。
1.时尚消费伦理误区
时尚是把个人行为融入在行为主体群中,使个人既借助于群体力量,又能表现为群体力量。文明、健康的时尚能促使人们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陈旧的道德观念,通过扬弃传统,践履新观念,促进社会的道德更新。
时尚对青年群体不断迎合,对青年造成不间断地吸引。青年消费者,尤其是城市青年消费者喜欢追随时尚,广泛而深度地参与到时尚的消费群体中,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时尚本身对青年这一最具现代活力和新锐敏感力的群体的迎合,满足了青年展现自我、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欲望,是青年人跟随潮流,从中获得时代感的重要体现。第二,时尚通过对青年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揣摩和迎合,比如选择一个恰当的形象大使对青年进行消费引导,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推行向时尚看齐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在社会文化转型期捕捉到社会意识中那些潜在的流行因素并加以扩张”①,实现青年所期待的角色扮演心理与个人的道德主体地位提升的期望,获得情感满足,所以能够大获成功。第三,时尚能够大行其道,大众传媒功不可没,它们掌握了占绝对优势的公众话语权,随时都在给时尚追随者灌输各种消费时尚信息,对青年的价值观和情感世界不断地加以侵入,这一过程给予了时尚产业的制造者永远的活力和动力。商品拜物教的价值替代和商业追求利润增值的动力还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导致青年消费者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极为认同并乐此不疲地身体力行。
青年在进行时尚消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感官的审美满足,时尚文化的视觉效验满足了青年消费者的视觉快感。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尚消费给予青年在追求象征意义的感官满足的全部消费活动中获得了自身超越的假象,它拥有的仅仅是虚拟的价值,满足的只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幻觉,最终导致以暂时的感官快乐代替幸福内核的误读,而放弃了精神需求与满足的理性渴望,使消费失去了原有意义上的自然性与本真意义。因此,齐美尔在对现代时尚的研究中深刻地指出这种消费背后潜在的后果,即这种现代消费中的品位竞争使得社会竞争制造了美但不是真正的美,制造了品味但不是真正的品味,制造了举止但不优雅。青年的这种表演只不过是现代消费的一个较为强烈的投影而已。这一切都与青年自身的物役化脱不开干系。时尚从本质上回避了对意义的追寻,在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不作价值判断与比较的情况下,淡化了崇高理想和人生的终极追求。时尚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论肯定与否、欢迎与否,它都毫无疑问地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而存在。追求时尚,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追求时尚,不能无视文化背景和民族的差别。无视时尚自身所存在的悖论,一味地追逐时尚,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背离时尚的正向伦理维度,给社会带来负面的道德影响。
2.赤字消费伦理误区
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的消费水平逐步上扬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部分青年不顾个人的实际收入情况,一味追求高档次的入不敷出的消费,滑向了“赤字消费”的误区。整体而言,青年应该说是最为虚荣的阶层,原因是他们像螺丝钉一样可以被随意替换,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感焦虑。在这样的心态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要在他人眼中看起来过得既得体又安全,因此,他们的虚荣心和热衷于在衣食住行和话语上的炫耀就必然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只有生活方式,而没有生活。
现在,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享乐型“月光一族”,他们随意扩张消费,经常入不敷出。他们资产不多,薪水收入和消费持平,通常会感到钱不够用,没有财务责任。他们自认为年轻就是最大的财富和资本,把成为“月光一族”当成享受生活、追求时尚的标志,甚至刻意消费,花完再四处借债或用信用卡透支,成了“月初是贵族,月末是跪族”。他们是理想的消费者,坚持借贷和浪费基础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念,追求快乐。以“超前消费、透支消费”为荣是一种“消费主义”衍生出的异化行为,它直接是“为消费而消费”的,这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是与科学的“消费生产着生产”的本质理念相违背的。
超前消费的前提是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良好的预期,即在有保证的情况下才敢拿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事,信贷消费作为超前消费的一种形式,是消费者有计划地提前消费,是有把握经济收入可以还上贷款的消费,而不是盲目地消费。应该说信贷消费提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并不是每一个青年都可以这样做,必须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平才可以采用这种消费方式。有些青年对自己的未来收入过高估计,或者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这样的超前消费必然导致赤字消费,如果不尽快逃离“月光”的处境,践行理性的消费观,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消费误区中难以自拔,最终诱发一些犯罪等社会问题。青年消费具有不理智性、无节度、盲目跟风、寅吃卯粮的消费心理,必须加以引导,把他们的思想从“今天的我敢花明天的钱吗”转向“今天的我如何会花明天的钱”。青年消费群体可以尝试一下为“友爱”聚财、为“敬爱”储财、为“仁爱”蓄财、为“恩爱”守财的理智花钱的生活。
3.浪漫消费伦理误区
青年在消费过程中,对浪漫也是十分关注的。生活不能缺少浪漫,浪漫本没有错,但是不要忘记浪漫的背后需要责任的支撑。如果浪漫消费与责任相脱节,那么这种为了浪漫而浪漫的行为就是无知、幼稚,是不成熟的表现,所有的浪漫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任何意义可言。对浪漫的感性认识,致使浪漫往往成为激情的代名词;对浪漫的刻意追求,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最终酿成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吞下。
当浪漫与商业进行成功的结合后,青年已经被困在充满商业气息的无孔不入的浪漫铁幕中。恋爱消费是青年消费中一项很重要的支出,现在有为情侣增加情感而开的咖啡雅座、茶馆、鲜花店、礼品店、浪漫餐馆等;像情人节、七夕节、国庆节、圣诞节、春节等这样的日子,针对情侣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地涌上街头;双方生日、相识或相爱纪念日,浪漫礼品、饰品大行其道,于是浪漫成了一种明码标价的消费行为。青年激情澎湃,富有情感,极容易受到各种广告的影响而付诸于行动之中产生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看似浪漫、激情、欢快,但其实缺少理性。
作为消费文化的新主角,青年并不是出于传统或习惯不自觉地接受了一种生活方式,相反,他们把生活方式变成了一个生活计划。他们将特殊商品、服装、外表以及身体姿态设计成一种生活方式,用于展示个性和表达他们对生活方式的感觉。换言之,作为新消费群体的青年们,其实是将消费场所作为他们展示自我与个性的一个表演舞台。这样,在表演与虚饰之外,青年的消费又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即消费就是他们的生活,或者说是他们建构生活意义的手段。
当描述青年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爱好的追求时,已经触及到他们在品味与格调上的讲究,他们不断地制造品味与变换品味,可以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品味追随者与品味制造者。合法品味或高雅品味是布迪厄的社会差别理论的基本概念。布迪厄认为,品味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的基础,也是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人们正是依此对自己进行定位,也被别人定位。品位从大的方面而言,是个人生活方式或者生活风格的体现,但其实品味也表现在生活的细节问题上。品味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反应,更是一种审美标准上的外现。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青年的消费特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消费在带给他们无限愉悦与尊荣之时,也给资源并不十分丰裕的这一社会阶层的发展与壮大留下了潜在的风险。
三、青年消费伦理应遵循的原则
青年的不适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不利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际关
系,还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消费行为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有必要对青年的消费行为进行一番伦理反思,超越青年现代性的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是青年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1.节俭原则
节约是一个伦理概念,“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诸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种,节俭是其它德性得以养成的基础。节约不是零消费,更不是禁欲,而是与奢侈、炫耀相对而言,是对个人欲望的合理节制,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要俭而有度,又要合理消费;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节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节俭与适度消费的结合,才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消费伦理理念。适度消费观不反对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但它倡导的是健康的理性的有节制的消费。儒家主张“不偏不倚”;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的需要、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与适中,他认为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对的,“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这是德性的特点”②。
节俭意味着理性对人的本能欲望的控制和调节,把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放在重要地位,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而奢侈意味着对人的本能欲望的放纵,易于养成贪欲无度、放荡不羁的生活规则,蔑视道德及人格。当节俭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之后,整个社会就会趋于一种和谐、美好、健康、安定的景象;反之,贪婪消费、奢靡之风盛行,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就滋生,社会就会充斥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甚至贪污、诈骗、盗窃、谋杀。
2.生态关怀原则
“消费社会”这一时髦话语下掩盖着人类严重的生存危机,它激励人们拼命赚钱,追求高享受、高消费,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著名学者施里达斯·拉夫尔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③生态关怀原则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而基本的伦理原则,这一伦理原则要求每个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既要对人、事物、生命进行代内关怀,也要对人、事物、生命进行代际关怀。
当代青年人应树立一种“人类整体意识”,即我们应当将人类后代纳入人类整体范畴当中,在考虑当代人利益时,不忘后代人的利益。正如著名学者梅萨罗维克等人所指出的:“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感觉,并准备拿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如果每一代都只顾追求自己的最大享受,那么人类几乎就注定要完蛋。”④青年的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一种极度应享性消费伦理,其实质是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满足了自身的各方面需求,对人类的永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生态关怀的伦理原则,应该成为当代消费生活的必需伦理原则,即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与内容的消费,都必须考虑身边的生态环境,都必须关怀他人、社会、自然,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和谐关系,这是一种“绿色消费”。
3.以创造幸福生活为目标
青年追求更多的消费,其初衷是满足需求,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结果与动机往往是相背离的,更多并不等于更好。“消费,别留着”的口号,使青年的欲望总处于激发状态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幸福感,充斥的只有漏斗般的空虚,更严重的是它会引导青年在精神危机中越陷越深。孙英在《幸福论》中指出,人生的幸福有三:物质幸福、人际幸福和自我实现的精神幸福。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可能获得物质幸福、人际幸福或精神幸福,但只有精神幸福才是消费的终极追求和最高目标。
所以,无论青年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的消费,都应以促进其人性健康塑造和身心健康存在为基本伦理要求,在合理利己和合理利他的框架内追求和实现真、善、美的消费价值和意义;对一切有损于自身身心健康与对他人、群体、社会、自然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应该拒绝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健全自己的消费道德人格。
鉴于此,青年应树立以质量型、生态化、均衡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价值观。追求本身与自然的和谐、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均衡、代内需求和代际之间需求的公正公平,以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存的永续发展社会为最终目标。
注释
①许文郁:《论时尚的大众文化品性》,《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59—64页。②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96页。③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6页。④梅萨罗维克等:《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第143页。
责任编辑:思齐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论法官道德需要的激发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