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和居民收入双约束下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选择
2008-08-23周雄飞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和学杂费为主的相对多元化筹资模式。通过与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进行对比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存在着政府资金比重较低、学杂费增长过快、其他渠道开拓不够等问题。在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出项目多和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双重约束使得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筹资模式难以维系。在财政和居民收入双约束下,要完成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历史使命,需要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关键词:财政和居民收入双约束;高等教育经费;筹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107—04
收稿日期:2008—05—05
作者简介:周雄飞,男,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
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界和经济界共同关注的话题。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与高校扩招同时发生,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凸显,高等教育筹资问题日显重要。对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筹资,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第一,关于政府资金在未来是否会继续增加的问题。有人认为未来政府资金向高教的投入很难增加,还有人认为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第二,关于学费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理论分析一般认为,我国学费已经接近“天花板”,不可能进一步增加,而现实生活中学费比重却呈现连年持续增加的趋势。本文通过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的高校经费组成进行对比,揭示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我国当前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双约束的情况,分析我国高校筹资的现实模式及对策选择。
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资模式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早期,由于政府垄断经济和社会事业,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以国家财政性投入为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其他经费来源比重有了逐步增加,但是政府拨款在很长时间内仍占据绝对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迅速,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模式难以支撑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我国高等教育经费进入了政府资金比例下降、学费上涨的快车道,高等教育筹资也从过去的以政府为主的单一渠道转向多元化筹资渠道。从表1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资金投入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是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经费来源比重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学费和杂费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1)。
根据表1显示,自1996年至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78.56%降至50%以下,到2004年已经降至44.73%;而学费和杂费由1996年的15.06%提升到2004年的30.73%。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为2657861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分别占比重为42.5%、6.8%、0.8%、31.5%和18.4%,国家财政性经费和学杂费比重最高。目前,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费为主导的相对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集模式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产业化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组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下降和学费、杂费比重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资金比重相对较低
根据表2数据显示,除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资金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比例超过50%以外,其他年份均在50%以下,到1996年已经下降到了38.04%(见表2),而相应年份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则为78.56%,虽然该比例不断下降,但是到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仍然占到42.5%。从这两方面数据的简单对比,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我国政府资金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的结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与美国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项目下包含的内容有: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中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部分。而美国教育经费统计中,学校教育和服务收入(包括学校教育活动收入、校办产业收入和医院收入)是单独统计的。如果依据我国的统计口径,将这两部分加入政府资金中,美国政府资金的比重可以达到60%—70%,甚至更高。公立学校该比例也很高,仅来自政府的资金就达到50%,如果将教育活动销售和服务、校办产业和医院收入加总都作为政府方面的资金的话,公立高校来自政府经费比例可以达到70%以上(见表3)。可见,如果按照统一的口径计算,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资金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并不算高,反而可以说比重较低。一味降低政府资金的比例绝非明智之举,进一步缩减政府资金比例将会带来高等教育运转困难。
2.学费和杂费比例增长过快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杂费持续增长,尤其是1997年之后学杂费比重上升较快,全国高等学校学杂费比重到2004年已突破30%(见表1)。反观美国学杂费比重,多年来始终保持在20%—30%左右。在与我国目前人均GDP水平大致相当的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杂费比例也仅为20%左右(见表2)。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有很大的不同,除公立学校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私立学校,公立高等学校经费以政府资金为主,学费比例相对较低,私立学校学杂费比例相对较高。而即使单纯从美国的私立学校来看,其学费比例最高年份也仅达到39.72%,其余年份均在30%左右(见表4)。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具有非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高等教育经费可以适度引进市场化的做法,收取一定的学费无可厚非。但是从我国高校经费来源组成的趋势看,提高学费似乎成为高校运用市场化解决经费问题的唯一方式。美国是公认的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其高校应该非常熟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然而美国的私立高校也仍然是非盈利性机构,其学费比例平均也不过在30%左右。对比美国情况,我们认为,即使是教育市场化的理由也无法支撑高等教育收费的持续上升,我国学杂费比重上涨的趋势必须得到改变。
3.其他筹资渠道开拓不足
在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更多地体现为较强的社会融资能力。政府资金和学费是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同时市场化运作的学校活动销售和服务所占比重也较高,尤其是校办企业和医院收入,仅二者比重就已达到20%左右(见表2);另外美国的私人办学和捐赠也对高等教育经费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等教育经费筹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是最主要的两个来源,二者之和占到近70%,然后是其他收入①,其他来源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在我国教育经费统计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四大类:一是预算内教育经费,二是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三是企业办学校中企业拨款,四是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教育活动和服务收入没有单独统计,而是合并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之中,这可以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扣除预算内经费中估算出该项经费来源的比例。从1996年到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绝对优势,其他部分之和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下,并有缩小的趋势,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这部分经费所占比重仅为2%—3%左右(见表1)。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经费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也较低。虽然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有小幅增长,然而社会捐资和集资比重却不升反降,2005年比例仅为0.8%。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开拓不够,高校没有培养起社会融资能力。要真正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筹资模式,我国高校还需要大力加强开拓其他筹资渠道的力度。
三、财政和居民收入约束当前高等教育筹资模式
1.预算内资金增长受到限制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目前政府资金比重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而且至今也没有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是期望政府大幅度增加预算内资金的投入并不现实,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资金投入教育的比重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累积下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财政支出项目多,财力十分有限。通过考察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我们发现,目前国家财政支出的项目很多,每项支出所占比重较小,这分散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去向。即使如此,我国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相比较而言在所有支出中所占比重已经最高,仅教育事业费一项2006年就占到了国家所有财政支出的11.8%。因此,虽然我国目前预算内经费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受限于目前我国有太多需要解决的转型时期的问题,进一步增长教育事业支出的要求很难实现。
2、学费提高受到约束
学费、杂费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费用已经成为家庭的重要支出,甚至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私人分担教育成本的额度已经逼近边际”②。
从1996年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学杂费的增长速度均超过20%,在1999年和2000年增长速度甚至分别达到了61.33%和57.16%,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居民收入虽然也有了较快增长,然而其增长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学费的增长速度。即使就增长速度较快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增长速度最快的2002年也不过是12.29%,这与学费增长速度最慢的1998年的20.24%也有较大的差距(见表5)。据有关测算,按2002年到2003年高等教育学费住宿费的最低标准及在校学生的最低花费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年费用支出相当于甘肃当时一个城镇居民或者五个农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③转型经济时期,居民收入差距严重,高额的高等教育支出不仅是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成为一些家庭致贫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对高校收费的关注和批评,通过收取高额学费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方式遭遇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和居民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难以提高的双重瓶颈。
四、财政和居民收入双约束下
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选择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各国竞争的根本要素,这使得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教育发达与否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同时,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支撑。面对我们大力发展教育的时代要求,面对高等教育经费受到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双重约束,我们原来以政府资金和学费为主要来源的高等教育筹资方式显然难以维系。因此,在目前财政和居民收入双重约束的条件下,要完成“穷国办大教育”的历史使命,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和高校自身的共同努力。
1.政府引导捐赠文化的形成
无论从直观感觉来讲,还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捐赠形式单一,比重较低。这与我国整体的捐赠意识和文化欠缺、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密切相关。在美国,配套资金措施、对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高额的遗产税、对捐赠资金的严格管理和捐赠形式多样化,都有力促成了捐赠文化的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现金、证券、信托、实物等形式对高校的捐赠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政府应运用调控手段,积极引导社会捐赠文化的形成,为高校筹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社会资金投资教育。
2.继续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增长较快,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了5.8%和6.8%,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短缺。虽然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应出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然而在目前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大背景下,继续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也还是利大于弊的良策。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并着力解决民办教育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3.加强高校社会融资能力建设
随着政府资金比重的下降,为弥补经费缺口,贷款成为大多高校筹集资金的通行手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估计,2004年全国高校贷款约为2000亿元。目前高等学校贷款数额巨大,这恰恰说明了我国高校社会融资能力的欠缺。随着高校贷款问题的暴露、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银行审批的逐步严格,高校贷款作为经费来源的做法受到约束和限制。要缓解教育经费紧张问题,加强高校社会融资能力建设,积极开拓、深入挖潜政府资金和学杂费以外的其他筹资渠道,尤为重要。一是要重视捐赠工作并注重培育潜在捐赠群体;二是要加强高校教育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4.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以前主要是以政府拨款为主,经费使用的这种无偿性特征造成了高校对经费使用缺乏成本意识,而且由于政府资金的特殊性,高校更缺乏投资意识。即使在政府资金比例下降、其他来源资金比重上升、以高等教育市场化为收取学费理论依据的情况下,高校也因从前无偿使用资金的惯性始终没有建立起市场化的意识。这导致了高校资金使用中存在大量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而且对于一些捐赠资金往往也是投入到基本建设,用完了也就没有了。而国外大学的基金会的情况是,取得的回报是高校经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基金会已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收益。我国高校应在严格区分资金类别、控制资金使用用途、减少资金浪费之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积极运用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手段增加捐赠基金等的资本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是高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①其他收入是指除国家财政性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以及事业收入(以学费、杂费为主)以外的其他各项收入,即附属单位交款和其他收入中扣除对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之和。有时候,也将事业收入中扣除学费、杂费的部分计入其他收入。②潘懋元、邬大光:《介入资本市场:高等学校融投资体制的一种尝试》,《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③参见丁丹平等:《一年学费=5个农民家庭年收入 学费制造贫困生?》,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9/22/content_5977845.htm。
参考文献
[1]郭海.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变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
[2]胡瑞文,陈国良.中国高教筹资多元化:成就、挑战和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1,(7).
[3]刘斤影.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筹资问题分析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6,(9).
[4]刘玮.高等教育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么[J].数据,2007,(1—2).
[5]吕东伟.不断创新高等教育融资机制——与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的对话之一[J].中国高等教育,2003,(1).
[6]宋秋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J].教育与经济,2003,(3).
[7]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J].教育研究,2007,(4).
[8]武长河,蒋莉莉.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研究的缺陷[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9]汝信等.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海玉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及地方政策选择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