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智慧

2008-08-23傅佩荣

大学 2008年7期
关键词:心智道家庄子

傅佩荣: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地区继南怀瑾之后最具影响的哲学普及大师。傅佩荣先生著作90多本,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其著作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谨严,迭出创见。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展现温故知新的哲学智慧,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人生的种种切切,无论悲喜顺逆,最后难免都是“船过水无痕”。这时是只能低叹三声无奈呢,还是可以放旷慧眼、穿透表象,直观“道”之本体,见出一切变化都是“道”的姿态,若有苦乐,则纯属人为造作呢?庄子由此入手,以令人惊羡的“达观”心态,把人生的烦恼与痛苦一一点化,成为连绵无尽的美好风光。

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连环之珠,晶莹剔透而闪耀慑人,能使听者驻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觉惭愧、若负平生。他擅长描写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偻丈人承蜩、大马捶钩之绝技、梓庆鬼斧神工、轮扁得心应手,等等。任何一样小技艺,只要长期专注去做,心无旁骛而乐此不疲,最后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如同通灵一般,可以自娱娱人。

庄子对于人间的竞争、斗争与战争,总是以批评嘲讽的语气,指出其中的执著、盲点与愚昧。世人所向往的富贵功名以及浮华享乐,无不让人付出自我遗忘或自我遗弃的惨重代价,实在得不偿失。相对于此,庄子认为人的生命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灵性的层次。问题是:灵性的呈现需要修行的工夫。在老子看来,功夫在于“虚”与“静”;庄子接受这一观点,再以“心斋”一词画龙点睛,亦即以心之斋戒为阶梯,以求向上悟道。“精神生于道”一语,显示人在悟道之时,才能展现灵性的光辉。这样的精神一旦出现,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不再是梦呓之语了。

道家立说的目的,在于化解“存有学”的虚无主义,因此要扣紧“道”来寻求启明。悟道者是极少数人,他们即使无缘以其“三宝”来治理百姓,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的人间际遇,做到游刃有余,进而逍遥自得。在老子之后,战国时代的庄子就是道家的最佳代表。

庄子能够悟道,当然有一套修养方法。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入而准确地了解“人的生命”是怎么回事。简而言之,庄子要由人的生命现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体,然后提出一系列修行指针,最后抵达悟道的境界。

那么,人的生命现象有何内容?人有身体与心智。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情绪与欲望,造成各种困境。庄子的观察是:“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著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它与外物互相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庄子•齐物论》)。意即:人们睡觉时心思纷扰,醒来后形体不安,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每天钩心斗角。很明显,这样的困境可以推源于心智的偏差作用。

人的心智拥有认知、判断、选择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于“区分”的层次。庄子质疑说:人所肯定之“正处、正味、正色”(真正舒服的住处、真正可口的味道、真正悦目的美色),对于其他动物而言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即使专就人的社会而言,所谓“仁义、礼乐”也都难免是偏颇的、相对的、形式化的要求,其结果则往往是扭曲了人的本性。因此,庄子的建议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意即: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

简单说来,针对人的身体与心智而言,庄子的立场是要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要让身体好像没有血气与欲望,并且让心智好像没有执著的意念。做到这一步,才可进入修行的领域。

修行共分七个阶段,依序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庄子•大宗师》)。意即:遗忘(或超越)天下(代表人间的一切,包括仁义与礼乐之类的价值观);遗忘万物;遗忘生命。这三步皆用“外”字,表示不受干扰之意。然后,是透彻通达,有如阳光照亮一切(类似“启明”状态);看见一个整体(一切合而为一,皆源于“道”)。接着,没有古今之分,时间不再具有意义;最后是不死不生,亦即与“道”合一,永恒不变。

以上虽然列出七个阶段,但是要做到第一步“外天下”已属困难之至。譬如,谁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亦即做到了“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也不会特别振奋;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责备,他也不会特别沮丧”。要有多强的内在定力,才可完全无视于“天下”的左右?庄子期许人们由习以为常的“重外轻内”,提升到“重内轻外”,而最高目标是“有内无外”。但是,这个内在自我还需要下另一番工夫,就是庄子著名的“心斋”(《庄子·人间世》)之说。

“心斋”即是要由“气”的角度化解自我对身心的执著,成为“虚而待物”的状态,然后可说:“唯道集虚”(只有在空虚状态中,“道”才会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关键依然是“道”。说得清楚些,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后,“心”并未真死,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展现出“精神”境界(又称为“真君”、“灵台”、“灵府”)。换言之,人的修养可以达到“精神展现”的层次;以此为基础,才可以进而欣赏庄子的生命情调。

我学习《庄子》,尚离此一美境甚远,但是至少已经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奥妙了。所谓不得已,并无勉强、委屈、无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断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我就顺势而行,亦即“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于是,重点转而成为:如何判断各种条件是否成熟?能够做到这一步,则是“转识成智”的开始。

希望读友们也能通过我的心得随着年龄与阅历而一再深化及升华,直到我们能如庄子一般,终于领悟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猜你喜欢

心智道家庄子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漫画道家思想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九)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