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伊拉克形势的主要特征

2008-08-23黄民兴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年4期
关键词:教派什叶派黎巴嫩

摘要:2003年美国入侵以来,伊拉克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四化,即越南化:美国陷入在第三世界长期战争的泥沼;黎巴嫩化:统一主权国家走向解体;波黑化:大规模的种族清洗;阿富汗化:成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四化反映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连续性以及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

关 键 词:伊拉克;越南化;黎巴嫩化;波黑化;阿富汗化

作者简介:黄民兴,博士,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陕西西安710069)。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4-0010-07 中图分类号:D371文献标识码:A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以来,破坏了伊原有的政治、军事架构,分阶段重新建立了占领当局主导下的伊拉克新军事、政治架构。然而,伊拉克政治经济重建困难重重,步履艰难,政局日趋动荡。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借用国际政治中的“黎巴嫩化”、“芬兰化”之类措词,来审视战后伊拉克的形势和未来走势,从而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当前伊拉克形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越南化、黎巴嫩化、波黑化及阿富汗化。

一、越南化:美国陷入在第三世界长期战争的泥沼

许多人认为伊战不同于越战,理由是越南的民族凝聚力强、军事政治上具有统一性(统一的北方政权和南方抵抗力量)、得到苏中等大国的支持等,但笔者认为二者还是有共同点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在战场上的介入由少到多,战争日趋长期化,消耗了美的大量资源。1961年,肯尼迪政府开始在越南实施“特种战争”,派遣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出钱出顾问帮助南越打内战。1964年初,特种战争宣告失败。8月的东京湾事件后,美国国会授权约翰逊总统采取任何方式应付局势的权力,从而为美扩大参战创造了条件,美军成为作战主力。到1966年8月,驻越美军已达42.9万。越战使美国付出了巨大代价,阵亡美军达4.6万,军费开支达1460亿美元。[1]735伊拉克的情况与此类似。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筹划的军事改革试图通过美军的现代化和小型化提高其战斗力和机动性,因此最初入伊的美军人数并不多,这是战后伊形势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也无法有效地打击反美武装。美军自身的伤亡则不断上升,截至2007年12月24日,在伊死亡的美军至少有3897人。[2]2006年10月,布什总统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第一次承认目前暴力增加的情况“可能”等同于当年越共的“春节攻势”,但他又认为,越南战争的教训就是美国必须完成使命才能撤军。[3]

2.美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在美国内和国际上激起了强大的反战运动,使美执政党在大选中面临困境。在越南,美军为了取胜而不惜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最著名的为橙剂),进行气候战,给越南人民带来重大伤亡,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对环境造成破坏。美军还滥杀平民(如美莱大屠杀),强奸越南妇女的事件也时有所闻,美国还支持南越独裁政权。因此,越战激起了美国人民强大的反战运动。在伊拉克,美国把推翻萨达姆暴政作为自己的一大功绩,继而提出大中东民主计划,然而,美军在伊拉克随意逮捕、监禁和枪杀平民,虐待囚犯,私闯民宅,侮辱妇女,纵容私人保安公司胡作非为,因而声名狼藉,所谓传播民主自由的说法不攻自破。同时,美国的贫铀弹也给伊拉克环境带来了永久性的灾难。美国民众逐步看清了伊战的真相,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在国际上,伊战被定性为非法战争,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支持战争的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日本政要在大选中纷纷遭遇滑铁卢。

3.美国依赖盟国提供的军队,后者在政治和军事上均对美有帮助。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均派军队参与了越战,其中韩国军队人数最多时达5万。此外,台湾也曾派遣军事顾问和特务到南越。伊拉克战争后,有38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派兵参加了驻伊多国部队,或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如英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洪都拉斯、萨尔瓦多、菲律宾、泰国等。其中,英军有1.2万,其他国家的军队共1万。

4.美国的实力严重受损,不得不对其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越战使美国在二战后积累起来的政治军事实力受到沉重打击,不得不求助于昔日的对手中国帮助结束战争。同时,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在亚洲进行收缩,国际格局因此发生重大变化。1990年的海湾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越战阴影。随着冷战的结束,新保守派把战略敌人的目标锁定为中国,然而,从“9·11”到伊战,美国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中东,尤其是伊战使华盛顿分身乏术,新保守派终于失势。目前,美国不得不对单边主义进行修正,在处理伊拉克事务、朝鲜和伊朗核问题、反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寻求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帮助。

5.出现了“由点到面”,即从两国间战争向地区战争发展的趋势。早在1958年,美国就支持越南的邻国老挝的右翼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以苏发努冯亲王为首的老挝政府,从而导致了老挝内战。七十年代初,对越南战争日益焦虑的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了柬埔寨,因为北越通往南方的战略要道胡志明小道经过柬领土。此外,美国还策动柬埔寨右翼军人朗诺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在老挝,美国支持王宝武装集团,继续反对苏发努冯亲王的政府,把战争扩大到了印支三国。

美国在伊战后一再指责伊朗和叙利亚纵容其他国家的反美分子自由进入伊拉克,甚至直接向伊反美武装提供资金、武器和军事物资,派遣顾问,并发展核武。美国为此在海湾大量集结军力,威胁伊朗和叙利亚,据传还派特种兵到伊朗进行侦察,资助两国的反对派。美国的保守派则一再扬言要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4日,正当不可一世的星条旗坦克向巴格达隆隆推进时,因在2000年预言美国将在本土遭受恐怖袭击而著称的英国布雷德福大学教授保罗·罗杰斯却在一家报纸的国际专栏中大胆预言说,如果美国延续布什的政策,那么在伊拉克的战争将会持续30年![4]19根据美军驻伊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将军2007年9月的表态,要平息伊拉克内乱还需约10年[5];同年12月伊政府发言人也宣称,伊需要外国军队的保护达10年。[6]就在2007年5月,英国《卫报》报道说,驻伊美军的“巴格达智囊团”在对伊拉克政策进行评估时表示,在未来6个月里,如果美军不能获得伊战的最终胜利,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公众的支持上,都将面临“越战式”的溃败,被迫灰溜溜地撤军。[7]当然,目前伊拉克还不能完全等同于越南,尤其是目前的增兵似乎已经收到一定成效,因而驻伊美军首脑宣称,“过快”撤军将前功尽弃。

二、黎巴嫩化:统一主权国家走向解体

伊拉克和黎巴嫩都是多元化的阿拉伯国家,黎存在宗教和教派问题,伊拉克则存在教派和民族问题,二者有以下共同点:

1.实行教派分权的政治体制。在1943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黎巴嫩基督教和穆斯林民族主义力量联合起来,通过了《国民宪章》。宪章规定: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相互妥协,共同维护统一的黎巴嫩国家。[8]47双方还达成下列教派分权协议:总统属马龙派,总理属伊斯兰教逊尼派,议长属什叶派;议员及部长席位分配也按教派进行。此外,黎巴嫩的政党也按教派组织,拥有自己的准军事力量。教派分权的政治体制暂时维持了黎巴嫩的统一,但却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与黎巴嫩类似,伊拉克的政党同样按教派组织,并拥有自己的武装,包括一些原本非武装的政党(如从国外回来的伊拉克国民大会)现在也建立了武装。它们实行武装割据,抢占地盘,向政府机关和军队警察渗透,甚至建立自己的情报机关(如什叶派)和职业介绍所,干涉选举,暗杀其他教派的信徒,负责发包工程,从而在战后的伊拉克社会中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即使是占领当局和伊政府也被迫承认了它们对治安的控制,并与之合作。[9]233—242与黎巴嫩不同,伊拉克的教派政治从一开始就遇到麻烦,逊尼派对其表示强烈反对,而什叶派内部也颇有争议。逊尼派将2005年1月大选后建立的什叶派主导的政府径直称之为“萨法维政府”(注:萨法维是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之前统治伊拉克的波斯王朝。),认为伊朗是伊拉克的头号敌人。而且,2005年12月选举之前,逊尼派甚至一度认为,什叶派居伊拉克人口多数的说法是美国的谎言,或者是伊朗移民不断流入造成的。[10]199,201

2.出现了以教派战争为形式的内战,国家统一面临严重威胁。1975年,黎巴嫩国内教派矛盾激化,终于爆发持续达15年的内战。1989年,黎有关各方达成塔伊夫协议,规定一年内取消各派武装,次年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结束了内战。1992年7月通过的新选举法规定议员人数基督徒和穆斯林各半,以反映新的人口构成,从而维持了教派政治。

在伊拉克,逊尼派极端分子将什叶派视为主要敌人,认为国家体制是强加给原先享有统治者地位的逊尼派的。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领袖扎卡维在2004年2月发表的一份公开信中宣称:“我们反对美国人的战斗相对容易……十字军明后天就会消失。由什叶派组成、渗杂有逊尼派代理人的警察则是我们面临的真正危险……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野心日益膨胀,即建立一个从伊朗经过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最终到达海湾的那个纸板王国(注:所指应为沙特阿拉伯。)的什叶派国家……把他们作为宗教、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目标加以攻击,就会促使他们在逊尼派面前暴露出自己的狂犬病。”[10]206 在信中,扎卡维还多次引用了中古法学家罕百里的相关言论。在什叶派组织中,只有反美的萨德尔派不是基地组织攻击的目标。许多逊尼派乌里玛也认可袭击,颇有威望的穆斯林乌里玛协会领导人之一阿亚什·库拜西公开宣称,游击战是合法的圣战。[10]207伊拉克的教派争端既有民族主义的因素,也有对丧失历史上逊尼派传统的政治垄断权的深刻担忧。(注:伊拉克在中古后期曾经是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与什叶派的波斯长期争夺的地区,这应当是基地组织进入伊拉克并积极从事教派杀戮的重要原因之一。)极端分子认为,对什叶派进行武力恫吓是阻止后者谋求政权的唯一途径,历史上的阿拔斯人和过去的萨达姆都是这样干的。无情的杀戮可以证明,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政府都无法保护什叶派民众,唯一的出路是向逊尼派屈服。2006年2月,位于萨迈拉的什叶派圣地金顶清真寺被炸,爆炸对清真寺造成重大破坏,它标志着伊拉克进入了以教派屠杀为特点的准内战时期。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逊尼派与什叶派展开了相互仇杀,死亡人数达千人。4月,伊拉克内政部副部长侯赛因·卡迈勒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在过去的12个月中,伊拉克事实上已发生了未经宣布的内战。”6月以后,新政府的全国和解计划施行6周后即告失败。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6年平民死亡人数较上年增长77%。2007 年3月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一份关于伊拉克安全与稳定的季度评估报告,也首次使用“内战”一词描述伊拉克境内的暴力活动。报告指出,2006年第四季度是伊战爆发以来驻伊联军、伊安全部队和平民伤亡最为惨重的一个季度,认为“伊拉克局势的某些因素完全可以称为内战,如教派隔阂加深、暴力活动性质转变以及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3.内战有复杂的地区背景,并产生重大的地区影响,当事国甚至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黎巴嫩在内战期间,各派武装都有国际背景。长枪党得到以色列的支持,后来叙利亚取代了以色列的地位,什叶派的阿迈勒运动和真主党得到叙利亚和伊朗的支持;巴解本身就是一支外来力量,与穆斯林党派结盟。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直接打击巴解,此后长期驻军南黎,并扶持南黎巴嫩军。黎巴嫩战争结束后,美、法等国组织多国部队进驻,1984年多国部队撤出后,1986年叙利亚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成为影响黎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黎政局的变化成为影响巴以冲突的一个方面;巴解把黎作为打击以色列的重要基地,叙利亚和伊朗也将其作为对抗以色列的重要阵地。伊拉克的准内战同样有复杂的地区背景。其什叶派组织往往与伊朗联系密切,萨德尔就曾在伊朗呆过,而美国认为德黑兰向伊拉克什叶派武装提供资金、武器、顾问和人员培训,因而视其为破坏伊拉克稳定的重要力量。伊拉克的逊尼派则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后者对什叶派在西亚的崛起感到担忧。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则与土耳其和伊朗的库尔德人存在天然联系,土耳其的库族武装更以伊北方作为其根据地。2007年12月,土耳其在土伊边境部署重兵,对在伊北方的库族武装进行了打击。另外,伊拉克还存在一支类似于巴解的外国军事组织,即伊朗的人民圣战者组织。目前,伊拉克的政局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

4.均与一个邻国建立了特殊关系。在奥斯曼时代,黎巴嫩是叙利亚的组成部分,而近代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者主张统一包括黎巴嫩在内的大叙利亚。在黎巴嫩战争结束后,1991年5月,两国签署友好、合作及协调条约,正式确立了叙黎特殊关系。条约规定设立5个联合理事会,其中高级理事会由两国总统、正副总理和议长组成。9月,两国又签署安全协定,规定在两国遭到外来威胁时可相互寻求军事援助。因此,叙利亚对黎国内政治及外交有着重大影响,在2005年之前一直驻有军队。伊拉克则与伊朗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关系。在波斯帝国、塞琉古帝国、帕提亚和萨珊帝国时期,以及伊斯兰化以后的阿拔斯王朝、白益王朝、塞尔柱王朝、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时期,两伊一直处于一个国家的版图之内,其政治中心多半是波斯。同时,两国同为什叶派居人口多数的国家,双方的民众和宗教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伊拉克宗教界上层中有不少人为伊朗后裔。[11]伊拉克战争后,什叶派成为主导伊拉克政权的力量,而伊朗则大大加强了对伊拉克政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特殊关系,以至有观察家宣称在中东出现了从伊朗经伊拉克到巴林、黎巴嫩的“什叶派新月”。显然,这种特殊关系对伊拉克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波黑化:大规模的种族清洗

波黑是冷战结束后从南斯拉夫联邦中分离出现的一个多元化国家,其国内存在三个主体民族: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波黑在独立后发生塞族、克族军队对穆族军队的内战,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种族清洗,包括对妇女有计划的强奸,其结果是民族的强制迁徙,各民族从混居地区分别逃往本民族主要的居住区,形成国家分裂,这对波黑民族国家的构建产生了严重影响。

同样,伊拉克在教派仇杀中出现了类似的情景。2006年金顶清真寺事件后,教派关系严重恶化,仇杀事件不断发生,教派混居地区人人自危,大批居民逃往邻国和本教派居住区。据估计,目前在邻国的伊拉克难民超过200万,在国内的难民有200万,而2005年其总人口不过是2880万,因此难民人数约达总人口的14%。2007年美国增兵后,伊官方宣称当年的暴力事件较上年下降77%,认为巴格达的教派争斗“已经结束”。但有人提出异议,确信目前的情况证明许多一度杂居的社区已经完成了“种族清洗”[12]。在巴格达,除阿扎米亚外,鲁萨法区已完全为逊尼派居民区;在底格里斯河对岸的卡尔赫区,除舒拉、胡里亚两地及阿米勒的小块地方外,则是纯粹的什叶派居民区。而且,在巴格达每天早上仍然能发现多具伤痕累累的无辜平民的尸体。[13]

四、阿富汗化:成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

作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两大战场,阿富汗和伊拉克存在以下共同点:

1.均在外国干涉下发生重大的政权更迭。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的产生均有国内原因,但外部因素对两国的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抗苏战争开始,阿从此陷入了长年战争和动乱。2001年,美国再次攻打阿富汗,造成塔利班政权的崩溃和卡尔扎伊政权的建立。同样,伊拉克战争也是布什政府的“杰作”,否则伊拉克复兴党政权势必维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2.成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1996年,基地组织被迫撤出苏丹,迁入阿富汗,后者从此成为基地组织反美的大本营。美国指称基地组织对1997年美国俄克拉荷马爆炸事件,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负责,并因此于同年发动了对该组织驻阿富汗营地的导弹攻击;“9·11”事件后,美国正式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同时,自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来自伊斯兰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志愿者源源不断地涌入阿富汗参加圣战,圣战者也得到了巴基斯坦、沙特、伊朗等伊斯兰国家的财政和装备支持,各国的圣战者从宗教的角度来定义阿富汗的抗苏战争。因此,抗苏战争从其目标、成员、后勤支持和国际影响方面都带上了浓厚的国际伊斯兰色彩。此外,塔利班政权建立后,也积极参与中亚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活动,并与巴基斯坦的激进伊斯兰力量保持密切联系。可见,此时的阿富汗已从1979年以前亚洲大陆一个对周边国家政治影响不大的中立国一跃变为对亚洲大陆伊斯兰世界影响巨大的国家。

2003年后伊拉克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伊战结束后,处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伊拉克迅速成为基地组织反美活动的中心,取代了此前阿富汗的地位,吸收了阿位伯世界伊斯兰激进力量的人员、金钱、武器,而美国在伊拉克曝光的种种丑闻和恶行,进一步赋予这一活动以新的动力。而且,美国宣称伊拉克的反美活动也得到伊朗的支持。据说,逊尼派反美组织也得到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因此,伊拉克的反美性质从战前的国家层面发展到了更为复杂的民间层面。

3.保守思想和极端主义的流行。在伊拉克,相对于逊尼派而言,什叶派较为保守,后者在战后伊拉克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反美武装的发展造成保守意识的强化。例如,什叶派希望国家具有明显的伊斯兰色彩,要求宪法将伊斯兰教列为唯一的立法渊源。最终,作为临时宪法的2005年过渡期行政法草案宣称伊斯兰教将是立法的来源,并且不得颁布任何“与伊斯兰教的固定原则相抵触的法律”[14]。由于反美武装的活动,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之为“伊拉克目前逐渐蔓延的塔利班化”[15]。在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掌权的巴士拉,当局积极实施教法,关闭电影院,惩罚妓女,颁布严格的着装规定。[10]195

4.成为美国布局亚洲的战略据点。目前,美国在阿富汗拥有多处军事基地和驻军,对周边的伊朗、中亚和中国构成威慑。同样,美国在伊拉克也拥有多处基地,它们即使在美国撤军之后也可能长期存在,这是美国在冷战后军事行动的共同特点(再如科索沃)。这些据点与美国在土耳其、海湾和阿富汗的基地相呼应,成为华盛顿主导中东战略格局的重要依托。

5.同为美国军事失败的战例。在阿富汗,美国以完全不对称的先进装备和军队一举击溃塔利班政权。但今天,胜利的美国最终陷入了当年苏联面临的困境:美国和北约军队不能确保卡尔扎伊政权的安全,塔利班势力卷土重来,并得到巴基斯坦大批民众和宗教界的有力支持。至于伊拉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早在美军全面占领巴格达的2天后,即2003年4月11日,英国学者保罗·罗杰斯(他曾出版一部关于阿富汗的著作)[16]即在专栏文章中用阿富汗的例子警告美国:“在阿富汗,战争远没有结束,多达1万美军仍在努力维持对国家的控制。在伊拉克,更大的问题正在出现……一个表面上的速胜已经在展现非常不同的外貌,这甚至可能促使布什政府中更加鹰派的人们收敛胜利的言辞。”[4]29他的话不幸而言中。

五、结语

以上所说的四化反映了当前伊拉克政局的主要特征,国外也有类似的表述。[17]首先,越南化、阿富汗化均与美国有关,这证明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具有某种连续性。美国对一国的政策符合其地区战略的要求,此即“以点带面”。具体而言,即选择关键国家作为突破口,以图实现地区目标,此后无论成功与否,都可能变为“从点到面”(越南是失败后扩展,伊拉克存在成功后扩展的可能,阿富汗缺乏扩展的可能或必要),从而最终奠定在该地区的影响;其次,美国对第三世界不了解,高估自身的实力,其政策具有功利性,缺乏长远眼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往往注重军事打击的功效,而忽略国家建设,最后被迫将重点转向后者,但错失了机遇,而且措施不到位,最终陷入困境。然而,美国始终没有接受教训,在越战结束近30年后在伊拉克再陷泥沼。

四化牵涉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国家构建问题,这涉及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主权人民化、寻求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确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和发展社会经济等。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这方面遇到重重困难,甚至爆发内战,西方谓之“失败国家”[18]。黎巴嫩、阿富汗、波黑和伊拉克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且,上述四国中,除黎巴嫩外其动乱均受到外来大国干涉的诱发。(注:如苏联入侵阿富汗、欧盟推动南斯拉夫解体、美国进攻伊拉克等。)人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随意干涉造成了何等严重的后果。

[ 参考文献 ]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M] .董书慧,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联社统计:伊战以来至少3897名美军死于伊拉克[EB/OL]. [2007-12-25]. http://www.chinanews.com.cn/gj/ywdd/news/2007/12-25/1113942.shtml .

[3] 美媒:布什越描越黑 拿越战为伊战辩护遭抨击[EB/OL]. [2007-08-24].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8/24/content_6596143.htm.

[4] Paul Rogers. A War Too Far: Iraq, Iran and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M].London: Pluto Press, 2006.

[5] 美军驻伊最高指挥官称稳定伊拉克局势还需10年[EB/OL].[2007-07-11].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7/11/content_6357262.htm.

[6] 伊称需外国军队保护10年 但不接受美军建永久基地[EB/OL].[2007-12-18].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12/18/content_6327531.htm.

[7] 美军“越战式”溃败会否在伊拉克再现[EB/OL]. [2007-05-11].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1/content_6083574.htm.

[8] B. J. Odeh. Lebanon: Dynamics of Conflict: A Modern Political History [M]. London: Zed Press, 1985.

[9] 汪波.美国中东战略下的伊拉克战争与重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10] Vali Nasr. 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 [M].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2006.

[11] 李福泉.伊拉克什叶派伊斯兰运动研究[C].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2] 美媒体认为伊拉克形势“好转”[EB/OL].[2007-11-16].http://www.chinahtm.cn/news/72948.html.

[13] Ali al-Fadhily. In Iraq,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EB/OL]. [2007-11-14].

http://www.atimes.com/atimes/Middle_East/IK14Ak03.html.

[14] Nathan J. Brown. Post-Election Iraq: Facing the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EB/OL].[2005-02-20].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PO10.brown.final.pdf.

[15] 安维华.中东巴尔干化/伊拉克化/黎巴嫩化/塔利班化[EB/OL]. [2006-07-17].

http://inter.21dnn.com/4319/2006/07/17/183@3308679.htm.

[16] Paul Rogers. A War on Terror: Afghanistan and After[M]. London: Pluto Press, 2004.

[17] David Hirst. The "Lebanonization" of Iraq: Down a Dangerous Road[N].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06-04-14.

[18] 黄民兴.试论20世纪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问题[J].西亚非洲,2006(9).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Iraq

HUANG Minxing

Abstract Since the American invasion, the situation of Iraq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following four processes: a). “Viet Namization”, i.e., the U.S. lands herself in a long war in a Third World country; b). “Lebanonization”, i.e., the tendency towards collapse of a united and sovereign state; c). “Bosnianization”, i.e., a large-scale racial purge; d). “Afghanistanization, i.e., the formation of an anti-American base for radical Muslims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processes has showed the continuity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the Third World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nation state building in the Third World.

Key Words Iraq; Viet Namization; Lebanonization; Bosnianization; Afghanistanization

(责任编辑:杨阳)

猜你喜欢

教派什叶派黎巴嫩
“0元”
黎巴嫩为大爆炸哀悼三天
浅析藏巴汗政权覆灭的原因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多重线索
教派与国家利益双重视角下卡塔尔断交事件分析
略谈藏传佛教后弘期各大教派的形成和发展
希拉里突访黎巴嫩
爆炸“侵袭”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