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慈善丛书出版号外暨序言集锦

2008-08-21

慈善 2008年5期
关键词:慈济灾民慈善事业

慈善的胸襟和气派

范宝俊

李玉林是个作家,近年来他的文学创作都与慈善事业有关,他的写作动力是对慈善事业的热爱,是对那些勤劳善良的生命的尊重与敬意,是为慈善家们美好的传说所倾倒,他为慈善领域所涉及到的人和事魂牵梦绕,走遍各地,仔细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注重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种深厚的积累在《慈善大手笔》这部新作中得到了比较完美的体现。

《慈善大手笔》由“灿烂的星光”、“今天的航程”、“历史的跨越”、“慈济的世界”四个部分,共75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连缀成篇,能依稀辨析出中国当代慈善史的大致轮廓,也能构成整整一个阶段的回顾和总结。全书从古老的传统美德启程,穿越时间的隧道,进入现代慈善的大门。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事件和故事的发生发展,有十几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世界风云的描述,有逐鹿于斯的史料,真实感人地记录了断臂求生、脱胎换骨的艰辛,充分展示了慈善工作者和慈善家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构筑新一轮中国慈善的决心和信心,回眸描述了昨日沧桑,讴歌展望了明日灿烂,显示了较深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化哲理思考。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微观探讨,宏观把握,视域宽广是这部书的一个特点。其间,从吉林、上海、浙江等慈善老根据地的历史跨越到云南、新疆等边远地区的风雨历程:从“微笑列车”、“格列卫”等跨国项目的具体实施到“中国慈善飞跃印度洋”的华彩篇章,从社会知名人士高山厚土一般的执著刚毅到普通百姓山间流泉一般的自然淳朴;从“崔乃夫与中国福利彩票”鲜为人知的跌宕转折到台湾“慈济的世界”美丽素洁的赤子之心,在宏大叙事之间,细节的描写也立体地直观地呈现出来,巨细相应,点面互照,集腋成裘,有吸引力,也有历史价值。我很欣慰这部书最后的大功告成。

把慈善与生活结合起来,构成李玉林作品独有的亮色;将慈善精神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展现,是作家一个可喜的突破。《慈善大手笔》是一部慈善成长史,在历史的长廊中勾勒出一个个慈善传奇,立体多元的人文风光也随着出现。慈善关乎每个人的内心,能承载更多的痛苦和欢乐;人在慈善中行走,感受到的是一种富饶和安宁;慈善是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有着永不衰竭的活力,慈善的仁慈和活力是可以用来滋润文学的。

一本书所记述的慈善活动与整个慈善事业相比,是一砖一瓦比之于高楼大厦;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应该是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地域性的特点似乎把一个庄重的文学使命赋予了作家们,我期盼有反映慈善的各种佳作问世,使中国慈善之光能凭借语言的翅膀传遍四方。而那些热爱慈善事业的人们,或许已经为此期盼了很久。

最美的一道彩虹

阎明复

在中国文坛都曾有过一些好作品问世的作家航鹰、李玉林合著的《俗眼观佛门·慈济的世界》出版了。这本书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真实感人的故事介绍了我国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和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为我们的慈善事业,我们的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

台湾的慈济、慈济人、慈济人的大爱精神是特别值得介绍宣传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1996年,作家航鹰应邀到台湾的几所大学讲学。此前她专程来京找我,我曾向她介绍了台湾慈济的一些情况,介绍并联络了她特别想见到的证严法师。到台湾后,航鹰拜见了证严法师,比较详细深入地采访了台湾的慈济,回来后在《慈善》杂志连载了《俗眼观佛门》。这篇文章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发展历程,了解为人类的慈善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证严法师,了解1991年华东大水灾发生后,台湾同胞怎样在证严法师的号召下,怀着兄弟般的情谊积极向遭灾的华东百姓捐款。

在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杂志担任执行主编的李玉林,十几年来在全国和世界一些地方执行工作任务时,总是注意追踪“慈济”的足迹。我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的五年多的时间里,李玉林曾和我一起到河南、贵州、湖北等许多地方参加慈济在那里的慈善活动。这些年,他相继写了几十篇有关慈济的文章,汇集成《慈济的世界》。大家从他的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慈济的世界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充满了爱,充满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和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结缘始于1991年华东水灾之后。那时候,证严法师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慈济人惊悉华东地区发生大水灾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看到大水灾给那里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心里十分难受。证严法师日夜惦记着华东灾民,向社会大众发出呼吁,慈济功德会决心发动赈灾募捐。

不久,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的副总执行长王端正先生专程抵达北京,代表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访问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表示了慈济会员对华东水灾灾民的关切和准备捐赠4亿元台币救灾款物的意愿。

接待王先生的是救灾救济司的一位负责人,这位同志为救助华东水灾没日没夜地忙碌已十分疲惫,他也确实接待过一些说了大话而不能兑现的来访者,现在他所面对的又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还是台湾的,这在当时也许会使他在潜意识里多少有些顾虑,所以他和王先生的谈话不够投机,对慈济人对大陆灾民的诚意一时没能很好地理解。

王端正先生有些无奈。他离开了民政部,可心却还在灾民身上。如果这件事不能做好,怎么回复“上人”(证严法师)的嘱托,怎么能面对许许多多慈济人对祖国同胞的一片爱心呢?

王端正先生没有离开北京,他不能就这样离开北京!他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做成做好。

当天下午,陪同王端正先生到民政部的《名人传记》工作室的顾国平同志,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介绍这一情况。我对这个当时我并不认识的顾国平说:“这样吧,你请这些台湾朋友还到民政部来,找我,由我来接待他们。”

见到王端正先生后,我代表接待过他的那位负责人表示了歉意,说:“我们的那位同志这些天来一直夜以继日地工作,十分疲惫,对你所表达的意愿和诚意没有很好理解,还请你多多谅解。”

王端正连连说:“这没有关系,这没有关系。”

我与王端正先生交谈,谈华东水灾,谈台湾的慈济功德会,谈台湾同胞对华东水灾灾民的关切。我代表民政部和灾民向慈济人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王端正先生向我表示,慈济人来大陆只赈灾不传教。说证严法师多次教诲弟子们:“海峡彼岸的制度要配合。”“我们去大陆只赈灾不传教。”

我们很高兴证严法师如此圆融睿智知情达理,双方有了一个“只赈灾不传教”的君子协定。

王端正先生说:“我们来大陆赈灾有个原则,就是重点和直接。重点就是我们因为财力有限,只能重点救助最困难的地方和最困难的人;直接就是慈济人对要救助的地方直接考察,善款直接发放。因为我们还有一个

原则是帮助穷人,教育富人。直接的原则,有助于使富人得到教育。同时,直接的原则也能使捐助者心明眼亮o”

我说:“这很好,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所追求的。”

当即,我通过救灾救济司了解到了那次水灾最严重、灾民最困难的地方,介绍给王端正,以便他们尽快考察并实施赈灾计划。

慈济人对华东水灾灾民的救助十分迅速及时深入周到。他们不仅把灾民急需的粮食、衣被、药品直接送到了灾民手上,而且为灾民建造了成片成片漂亮、坚固的新房,为孩子们建了许多设备齐全的学校,为孤寡老人和孤儿建了许多舒适的敬老院、儿童福利院。

1991年华东水灾救助工作以后,慈济人在大陆的慈善救助并没有中断。从那时候起,祖国大陆哪里有灾难,哪里有特别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慈济人亲切忙碌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天气多么恶劣。慈济人不仅在大陆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形的东西,更留下了他们非常好的作风,留下了一颗颗大爱的种子。十七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如今这些种子已经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久远的慈善传统,新中国的慈善事业起步比较晚,可喜的是发展迅速,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同时中华慈善总会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慈善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有着紧密而成功的合作。

慈善是没有疆界的,慈善使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温暖的传递

范宝俊

我非常在乎这本《在乎》的出版时间,因为这本书关注当下人们对慈善事业的需要,全面展现作者对“慈善人”与“受助人”关系的理解,打破慈善事业与外界的藩篱,以清新健康的气息告诉读者一个真实可靠的慈善世界。

按照书的目录分类可以清晰看出,第一部分“情暖万家”柔情似水,水滴石穿:第二部分“大地阳光”雨水丰沛,溪流纵横;第三部分“瀚海慈航”芳草绿洲,旋律明亮,在人物与事件的更替中保持着一致的情感流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慈善事业须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一部分平衡的责任,努力弥合和修复各种裂痕。

我们慈善工作者的牵挂和感情维系于贫困群体,他们的甜酸苦辣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他们艰难的人生故事长久地印在我们心里,失学孩子们清澈无邪的眼睛总是提醒我们,命运存在着多种可能,经济上的资助责无旁贷,心灵的抚慰与安宁必不可少。

《在乎》有一股黎明的泥土气息,蜿蜒而来的松林小路传达着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淳朴率真的笑容在书里绽放。慈善人和受助人,双方互为温暖,互为激励。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慈善项目正在逐一实施,希望大家的归宿都能圆满幸福。

杰出的贡献·慷慨的援助·成功的合作

范宝俊

以魏思乐博士(Dr.Danil Vasella)为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诺华公司,发现、研制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肿瘤有特殊疗效的突破性药物格列卫,为全球人民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诺华公司的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为成千上万因贫困而无力购买格列卫的患者提供格列卫援助,成为医药界最慷慨的慈善援助项目。中华慈善总会和诺华公司合作,于2003年9月在中国开展了“中华慈善总会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使中国贫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的前途。

经过4年多的努力,中华慈善总会与诺华公司合作的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已发展成为中国慈善组织的一个重要援助项目。自2003年9月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慈善总会通力协助,在全国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共同开展这项工作,建立了133个项目医疗中心,聘请了229名注册医生为申请项目援助的患者服务。4年的时间里,格列卫病人援助项目向4800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提供了总价值1,992,519,000元人民币的免费药品援助。最大的慈善莫过于无偿地传播知识,拯救生命。正是由于我们的努力,诺华公司这一慷慨捐助得到了最好的落实。越来越多身患绝症的贫困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双方的诚挚合作,中国的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一定会健康、稳步、持续地发展,以造福中国人民。

交流与合作景观

范宝俊

以国际化慈善为经纬,《兴桥》在“慈善纪实”方面又开辟出一块新天地,编织出一幅“风景这边独好”的交流与合作景观;分析、研究、探索世界慈善组织的精神历史和生存状态,恰逢其时地回应了中国当代慈善的诸多问题。

翻开《兴桥》,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我们看到纵横交错的国际化经验,精彩纷呈的风格流派,多种因素的有效组合,跨国度跨区域的大范围高效流动,社会资源和动力强度超过了想象范围。支撑慈善事业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这种潮流最有力的推动者。

一种事业,只有获得巨大发展后,我们才有精力回首走过的道路。《兴桥》以大量事实说明了慈善事业从来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互通声气,一波接一波的。中国慈善正在以一种现代身份汇入世界慈善洪流中去,并成为光荣的一部分。

慈善文化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复合性文化,在积淀深厚的传统美德基础上,也掺杂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子,继而转化成一套融入了国际标准的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的价值标准。中国具有慈善事业的超大空间,应该是世界慈善的重要区域。

每个有特色的慈善组织都会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无论是有着具体背景的慈善理念,还是充满智慧和创意的品牌项目,都是审慎明确、深思熟虑、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的。对于正在思考怎样创造新的契机或有志于实施各种规划的慈善组织,《兴桥》一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慈善大舞台春风拂锦绣

范宝俊

在《慈善大舞台》即将出版之际,我很高兴写这个序,因为我很高兴地看到,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在硕果累累的文学与摄影天地中,我们的“慈善”没有缺位,我们的作家没有缺席。

慈善主题和舞台片断汇聚成《慈善大舞台》的叙事激流,在各种风格盛行的舞台上,慈善无疑是一股温情的暖流,一道明媚的午后阳光,极易渗透观众的心田,形成巨大的向心力,一个“爱”字是核心,“让世界充满爱”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用舞台来折射慈善,绘画一样的鲜艳。在舞台上演的慈善节目,似珍珠,璀璨无比。舞台受到慈善的陶冶,会变得洁净光明,瞬间成为永恒。慈善和舞台,将成为一种美妙的约会。慈善这个舞台对演员们来讲,比歌唱更为宽广。

《慈善大舞台》抓住慈善事件的时代闪光点,触发今天的读者,鼓动明天的人生,掌声雷动,欢声如潮,都是献给慈善事业的。同时释放一种深度的热爱,挫败一种焦虑和遗忘,给予“慈善的吁求”一种艺术效果,构筑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慈善成长史。

慈善创作,需要向善的激情,也需要走万里路的体力,需要展现弱势群体艰辛的韧劲儿,也需要扛着慈善大旗向前方瞩望的理性。慈善事业对慈善工作者来讲是日常生活;对作家来讲,是一片蕴藏丰富的宝藏。那么,守住这个阵地吧!

如今我们的慈善资源相当地丰富,有关“慈善”的后续作品会源源不断,关心慈善发展的人们有理由欢欣鼓舞。

猜你喜欢

慈济灾民慈善事业
在慈济的世界获得新生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慈善事业立法正在进行时
“爱与信任”凝聚成的慈济基金会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慈济经验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