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机构工作者敬业规范的问题
2008-08-21陆镜生
陆镜生
敬业是每一种职业对其工作者的要求。慈善服务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尤需敬业规范,马克思于1835年8月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里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慈善服务就是这样一种职业,慈善事业要求慈善服务工作者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因此制定慈善服务工作者敬业规范是科学发展我国慈善事业不可或缺的。这种敬业规范可以帮助慈善服务工作者增强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等的辨别能力,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健康的自尊和良好的自我形象。
慈善服务工作者敬业规范至少应该包括慈善理念(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慈善服务的价值、慈善服务的敬业原则和慈善服务的敬业标准,等等。我国慈善事业这个职业的首要使命是帮助人们,特别是穷人、或身心残疾的人、或生活脆弱的人、或容易受到伤害的人和群体,使他们享有人的基本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怀他们,并自觉地推行救助,减轻贫困和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正。因此我国慈善事业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社会改革和社会和谐。
慈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理念,自古以来,无论在东方、抑或西方,伟大的思想家都不断地阐释它的意义,但“道,一以贯之”,最能表达其内涵的是“仁爱”、“博爱”和“慈悲”。“慈悲”两字中,慈是与乐,悲是拔苦,而与乐和拔苦需要超越亲情的“仁爱”和“博爱”。这样的“爱”本来就是人类和人类的每一个体的摹本需要,弱势群体或其个体更需要这样的爱,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亲近和温暖,都需要爱和滋润。在人类社会中,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存在着种族歧视、文化差异引起的歧视、老年歧视、性别歧视、对残疾者歧视、有钱有权者对穷人和无权者的歧视等等的造成的不平等,这种慈善理念就需要广“泛地弘扬和传播。
慈善服务要把慈善理念加以具体化。其一,是把人类的,特别是弱势群体或其个体的福祉看作我们慈善工作的首要使命,尽力给予他们欢乐,把陷于困厄中的人们救助出来;其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平等地、没有歧视地为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或其个体服务,为增进我国的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而工作;其三,任何人的福祉都是与社会上所有人的福祉联结在一起的,这需要我们建立愈来愈广阔、愈密切的社会慈善网络,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自觉互助;其四,慈善服务工作者的个人利益寓于为大众服务之中。在为人类,特别是弱势群体或其个体服务中,使他们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分享成功者的知识和经验。慈善服务工作者也从中分享他们的快乐;其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扩大慈善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始则满足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或其个体的生活的物质需要,诸如吃、穿、住和治病的需求;继则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首要的是使他们懂得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再进一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包括他们的社会化需求,同其他社会群体建立富有意义的关系。
慈善服务的使命是基于它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决定了慈善服务工作者观察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观点。慈善服务的价值观特别重视“善”,诚然,所谓“善”,在不同历史时期,乃至不同文化中,其内涵可能有同有异的。因此,谈论“善”,必然以当今的时代为出发点。与其同时,又要遵循自古以降古人和今人都认同的“善”。
慈善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尊重个人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和有财产之后,一些人的权力欲、贪欲和情欲肆虐,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遭到扭曲,出现了尊卑之分,上等人与下等人之分,富人与穷人之分等等。这种人为的区分是不是正常的。因此自古以来的思想家,特别是近数个世纪以来的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都倡导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慈善服务所追求的正是积极地、自觉地、延伸这一思想启蒙的轨迹。慈善服务要求慈善服务工作者对他们的服务对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慈善服务工作者在尊重和敬爱的基础上,在保护慈善服务对象的利益的同时,鼓励他们培养自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等,鼓励和尊重他们自立,自强的愿望,尊重他们自己的生活决策。
慈善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二是,这种服务是一种奉献,是一种不求同报的服务。这种慈善服务的价值注定了慈善服务工作者不可以通过慈善服务这种职业谋取私利。这是慈善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倘若一位慈善服务工作者不甘愿发扬奉献精神,可以转行,从事其他职业。慈善服务是一种“天使”的职业,每位慈善服务工作者理应通过慈善服务,修炼一种品位,成就一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尊严。
慈善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三是这种服务是要致力于维护社会公正。在当今世界的各个地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老年歧视,残疾歧视,对穷人和无权者的歧视等等造成的社会不公正,并由此造成了社会不平等,慈善服务就是致力于减轻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平等,并且通过慈善服务弘扬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我国的慈善事业的价值观源自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2003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倡导和关怀下,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意在使中华美德能薪火相传。李岚清同志在其序言中说:“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大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大下的广阔胸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大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笔者期望在我国早日编写和出版一部能与《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相媲美的《中华传统慈善格言》,此外,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慈善思想文化。去年,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慈善服务的敬业原则是由慈善服务的价值观决定的。比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这一价值观决定了慈善服务的敬业原则是,慈善服务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要心怀尊敬和爱心。尊敬和爱心,对于慈善服务这一职业最为重要。这种职业不允许工作者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心态、救世主的心态,是要把别人的困难;别人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别人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别人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讲“举身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它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
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只有心态柔和,才能保持这样的笑,能让人喜欢。近来,全国人民伸出援手,共助灾区。许多人每读一篇用爱心融化冰雪的报道,都为大慈大悲的精神感动不已。
慈善服务的“奉献”价值观决定了慈善服务的敬业原则是,这种服务必须是正直和真诚的。同汉语“正直”相对应的西方语言是“integrity”。在西方文化中,“inte grity”的含义更广,它有着“完整性”“完全性”“系统性”的意思。换言之,慈善服务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上一个多元结构,至少包括人格信赖和系统信赖。前者指他的品格操守,后者指他胜任所从事领域的服务工作。慈善服务工作者以其正直的和真诚的服务受公众的信赖,并由此保证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慈善服务的旨在“维护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决定了慈善服务的敬业原则是,要敢于挑战社会不公正。慈善服务面对的首要是那些受歧视的、或容易受损害的、或受不公正对待的群体或其个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在逐步健全。我国的法律愈来愈关注人权和社会和谐。这要求慈善服务工作者知法、守法、一丝不苟地执法。在我国,除了直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同慈善事业发展有关的法律条文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合同法、老年、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救济、优抚、福利、财政、税收、海关等法律、法规中。在这些法律中,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了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挪用、侵占或贪污捐赠款物,在捐赠活动中逃汇、骗汇、偷税、走私等。笔者期望法律工作者能专门将有关慈善事业的法规、法律条文等集结成册,便于在慈善服务中严格恪守。
慈善服务的慈善理念、慈善价值观和慈善敬业原则同样也决定了慈善服务的敬业的具体标准。慈善服务的敬业标准主要是规定慈善服务工作者的责任。慈善服务工作者要做好慈善服务,需要准备好两个心理素质,除了要有爱心,就是要敢于负起责任。慈善服务的敬业标准大致包括慈善服务工作者自身应有的责任、慈善服务工作者对慈善对象的责任、对慈善事业的责任、对整个社会的责任,等等。这些责任中包含有道德责任。
慈善服务的敬业标准最好由慈善机构依据慈善理念、价值观和原则,依据有关的慈善法规,着重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制定。敬业的标准中有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慈善服务工作者的称职认定、慈善服务的信息透明、慈善服务对象的隐私的保护、慈善服务档案的妥善保存、慈善服务的监督、慈善服务的评估、违者的惩罚,等等。
从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看,优秀的慈善服务工作者为什么有口皆碑呢?他们有非同一般的爱心,他们是身心和谐的人,他们能在慈善服务中不断地深入理解慈善的真义;他们能被别人的苦难所惊醒,并且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们从许多大大小小慈善家的无私捐助中学会了感动,并以慈善家的表率激励自己;他们在对弱势群体或其个体的关怀中学会了自尊和尊他;他们在鼓励弱势群体或其个体培养自信工程中,自己也增强了自信;他们在帮助弱势群体或其个体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自己也增强了理想追求;他们在对处于困厄境遇中的弱势群体或其个体进行慈善服务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了宽容,扩大了自己容忍的雅量,他们在关爱中学会了友善;他们在保护弱势群体或其个体的利益中获得了信任;他们在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中维护社会公正中理解和学会了正义;他们在努力做好慈善服务中,在自己的敬业中不断地感受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分享弱势群体或其个体的快乐中学会了感恩,感悟到要通过慈善服务,报国家恩、父母恩、师长恩和民众恩。这样,他们在慈善服务中成为充满自信的生命的探索者、幸福的探索者。这样,慈善服务工作者的命运因慈善服务而精彩。他们的美好形象留在弱势群体或其个体的记忆深处,长久地影响人们的良性成长。
近来,人们用真诚的爱心融化了冻雨冰雪。同样,人们会再来用爱心制定慈善服务工作者的敬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