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救灾震惊世界
2008-08-19陆清丽
陆清丽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四川省汶川县的人们生活一如平常。灾难,突如其来——下午14时28分,山崩地裂,顷刻间房倒屋塌、废墟成片。一场以汶川为震中的8.0级大地震,摧毁了这个美丽的山城,强大的地震波迅速向东北方向近200公里,所及四川省理县、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茂县、安县、北川、平武、青川等18个市县以及甘肃、陕西、重庆部分地区,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举国哀痛,世界震惊。
灾情就是命令,整个国家紧急动员:政府积极应对,科学组织救灾;民众团结一心,共度难关,一个爱国、团结、民族认同感更强烈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面前。中国在重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气和信心,以及让世界惊讶的开放和透明,以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在他们看来,虽然中国在此次特大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却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进步。国外媒体这样评价:“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这样的13亿人!这样勇敢团结坚强的13亿人!”
积极冷静应对灾难
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灾后两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飞机离开北京,赶赴四川指导抗震救灾,给灾区群众带来安全感,使他们对政府充满信任。
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当晚,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四川灾区一线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一位女孩因房屋倒塌失去了双亲,独自活下来的她正在哭泣,温家宝总理抓着她的手安慰她,声音也有些哽咽。旁边一个孩子也跟着哭起来。温总理摸着孩子的脸安慰说:“孩子,再等一等。会给你们送来饼干,还有牛奶。”
中国的最高层领导们,冒着余震,踩着瓦砾碎石,在废墟上指挥救人、安抚群众、调集营救力量,他们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挥若定的神态,慈祥亲民的形象,坚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使整个抗震救灾进行得有力有序有效。
韩联社5月13日文章说,四川省大地震,中国领导层采取了坦诚、沉着的应对方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这次距北京奥运会开幕不足3个月发生的大地震,中国政府没有隐瞒死难者人数,而是坦诚公开了所有相关信息。此次地震后中国政府的做法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全民救灾众志成城
四川地震牵动全国,灾情发生后,全国人民自发组织为四川灾区捐款捐物。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所有的人都在尽自己的所能默默地向灾区奉献爱心,各类企业也都慷慨解囊,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来了,全球的华人也来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抗击这场巨大的自然灾难。许多友好国家和国际朋友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持中国抗震救灾。
截至6月4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款捐物436.81亿元,其中国际社会共向地震灾区提供现金援助约35.55亿元人民币,捐赠物资价值约11.54亿元人民币。
“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等地发生的大地震举世震惊,中国上下齐心全民救灾,让整个世界为之感动。我们向中国领导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缅甸外国记者协会名誉主席吴拉兑先生对中国的救灾行动给予了高度赞扬:“出色的军队,伟大的民族,一方受灾全民救助,非常值得钦佩!”
来自心灵的救援
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是摧毁家园、失去亲人,还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那就是对灾区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据介绍,人类有一个心理反应的规律性过程,先是找一个事情来替代和回避对那些灾难的体验。目前地震灾区的人都在忙着安置、复课、重建住所,还处于应急状态,这时候的人是强大的,所有问题都是隐藏着的。当一切正常后,问题就会爆发。有专家认为:“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工程,按经验来看,灾后两个月是心理问题爆发期。”
根据灾后统计,此次大地震受灾人口超过40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灾后心理问题。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心理援助即与救灾同时开展。
5月29日,综合前线专家返回来的心理救助情况,中国心理学会提出《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二十年行动纲要》,纲要指出,在目前的抗震救灾阶段,心理救助的主要任务将由短期“心理救援”逐渐转向长期“心理援助”。建议首批建立10个县一级的心理援助站,之后争取在每一个县建立一个心理援助站,覆盖所有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从而对需要心理辅导的人们提供长期的、持续的心理援助服务。
同时,中国积极接受来自多个国际社会心理援助组织的支持救援。总部设在纽约市法拉盛的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于近日成立“5·12”灾后心理援助小组,建立对四川灾区的5年心理援助工作计划,每季度都安排海外心理学家和心理卫生学家到四川省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并长期为地震灾区提供心理援助、危机干预的技术资料和相关设备。“5·12”灾后心理援助小组目前仍在招募志愿者。
坚强的灾区人民
映秀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马健,在地震当天的晚上,冒着余震的危险,在雨中一个人用手在废墟里刨了4个小时,救出了自己的同学向孝廉,因为他跟向孝廉承诺过:你等着我,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当救援队挖掘一个幼儿园时,发现了一个小朋友,他看到救援人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叔叔我不怕⋯⋯”
地震能够摧毁房屋、夺去生命,却无法改变这里的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灾区群众抚平地震的创伤,在废墟上昂起坚强的头颅。
安县花荄镇联丰村村民李成林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媳妇和孙子,只剩下他和老伴。他的眼泪几乎流干,但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在给庄稼打农药,他坚定地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
在烟台市毓璜顶医院接受救治的来自什邡的16岁女孩王欣躺在病床上仍忘不了翻书学习:“我要快点好起来,我要回去参加8月份的中考。”
在一些偏远村寨,农民们争先参加抢险救援,疏通乡道、村道,让救援物资尽快进入。在更多的地方,返乡的农民在自发收集垮塌房屋的木材、砖块等建筑材料,为重建家园做准备。他们在破碎家园上的忙碌身影,无言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民的坚忍与顽强。
在地震灾区的土地上,一顶顶帐篷搭起了,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一间间活动板房建好了,开始有炊烟袅袅、书声琅琅,开始有笑脸,开始有信心。虽然他们还有艰巨的路要走,但是,灾区的人民相信:他们能够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精神在,希望就在。灾区人民,正从废墟中站起。
第一个平民哀悼日
2008年5月19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以悼念在汶川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与此同时,奥运圣火传递也将暂停三天。
19日14时28分起,国旗半悬,汽车、火车、轮船停止前行,汽笛长鸣,人民低头默哀,热泪长流,为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祈祷。
这是中国第一次因自然灾害而确定的全国哀悼日。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平民死难者降下,警报第一次为他们响起,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此次震灾的哀痛之心和感伤之意,更高度体现了国家对逝去的数万条普通生命的无比敬重。
《日本经济新闻》5月20日发表文章称,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对四川大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显示出爱国主义高涨,中国民众的爱国心进一步增强。
首次与国际合作救灾
从5月16日凌晨起,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救援人员陆续抵达并迅即赶赴多个受灾县市救灾现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事实上,中国已多次参与了包括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地震、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和印尼大地震在内的多次国际救灾合作,与多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作为受灾国,接受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行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同时,来自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9支医疗队参与了灾区的伤员救治工作。
救灾行动迅速、震情灾情披露及时、积极寻求国际救援人员合作,中国政府在大灾大难考验下体现出的开放姿态得到了各方的称赞。舆论人士在报纸上撰文称,这样的开放姿态前所未有,正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行动体现;网民在博客中留言表示,政府开始尝试在救灾上寻求国际合作,是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指出,“相当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高级官员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当年应对唐山大地震有巨大的不同”⋯⋯“和以往历次灾害比起来,政府此次所持的开放态度一时间赢得了新闻界和其他人士的称赞。”
灾难中重塑民族精神
灾难当前,为自己的同胞因地震失去生命深感悲痛的中国人,积极行动起来,正迅速汇集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十几万抢险大军,几十万医疗队伍,几百万志愿者,13亿中国人一起走进了救灾的行列里。从普通百姓到干部官员,人们相互鼓励,踊跃捐款捐血。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传统美德,正在灾难中发扬光大。无数的普通人,成为凝聚和展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成为升华和拓展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者。
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承受力、忍耐力、组织力、应变力和自信心的全面综合考验。面临大地震灾难,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当国家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在现代层面上的公民品格和国民意识被又一次唤醒。亿万人民共赴灾难,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精神范畴,注入了现代意义的公民精神和国民意识,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公民精神的成长和现代国民意识的重塑。这种新成长起来的仁爱、包容、责任的现代公民精神和国民意识,无疑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使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在新境界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多难兴邦。这次伟大民族精神的迸发,荡涤了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存的那些消极和腐朽,对当前和今后人们价值观的一次无言的教育。这正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At 14:28 on May 12, 2008, a major earthquake measuring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jolted Wenchuan County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The seismic shock covered an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of more than 10 square kilometers, including 18 cities and coun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such as Li County, Dujiangyan, Pengzhou, Shenfang, Mianzhu, Mao County, An County, Beichuan, Pingwu and Qingchuan as well as some parts of Gansu, Shaanxi, Chongqing.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issued instructions: “Save the injure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Two hours after the disaster occurred, Premier Wen Jiabao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left Beijing by plane for Sichuan to supervise the earthquake relief work, thus bringing a sense of safety and full confidence to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By June 4, 2008, the whole country had collected donated funds and commodities worth 43.681 billion yuan from people of all walks of life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3.555 billion yuan cash and commodities worth 1.154 billion yua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early morning of May 16, international rescue teams from Japan, Russia,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arrived in Sichuan and immediately went to the disaster sites. Thus began the first earthquake relief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n which international rescuers participated.
On the ground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tents have been erected, roads have been paved, and moveable hous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With the resumption of cooking and school classes, the smiles of confidence have come back to peoples faces. Although they still have a long hard way to go, the people of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are confident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build up a better home.
One foreign media comment ran: “In no other region in the world can you find 1.3 billion of people of such a kind, such a brave, united and strong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