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变脸”记

2008-08-15缪红艳

中学科技 2008年8期
关键词:孢粉变脸黄土地

缪红艳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首《黄土高坡》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大风狂舞、黄沙滚滚的黄土高原。由于风沙和干旱,在现代人眼中,黄土高原是物产匮乏、土地贫瘠的荒草区。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是不是一直就是这么荒凉贫瘠?它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后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最近,科学家利用植物“孢粉文字”技术,终于破译出了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还原出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

原先面色并不“黄”

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是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光秃的黄土地?1929年,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

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李春海副研究员通过植物孢粉研究发现,古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大量散布在黄土高原的黄土中。由于植物的孢粉外壁坚固,能够在地层中长时间埋藏而不腐烂,它飘落到哪里,就保存在哪里。也就是说,孢粉的土壤保存年代可以很长,甚至达到上亿年。而从孢粉种类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判定,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黄土地”,而是有着大量绿色植被。

“变脸”历程

为进一步了解历史上黄土高原的植被情况,科学家们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这显示出,4万多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了多次“变脸”——从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荒漠化草原,一直到荒漠。

为何这样黄

既然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绿树成荫,那后来为什么变成了贫瘠的黄土地呢?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是这一地区盛行的偏北风把新疆、宁夏北部、内蒙古乃至远在中亚沙漠中的大量粉沙刮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下来,因为黄土高原与黄土底部的基岩成分不一样。黄土下部地貌形态多样,起伏比较大,但上部沉积黄土厚度大体相似,并有从东到西逐渐变薄的趋势,同黄土来源于西部的方向是一致的,这说明黄土是从别处搬过来的。但有不少科学家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于是他们认为,黄土的原籍在黄河的上游,是河流把黄土冲刷下来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风化形成的,是土生土长的。也有一种综合性观点认为,黄土既来自西北、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绵绵流动的河流携带而来,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风化的,黄土高原是在这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院士刘东生认为,黄土高原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再变脸,青春重生

2005年8月,一群记者来到陕北,他们是听说黄土高原又恢复了绿色容颜后专门赶过来的,但面对眼前出现的绿意盎然的秀美山川,还是发出了齐声的惊叹:变化太大了,黄土高原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了。记者穿行于洛川、旬邑、富县、黄陵等果区农村,所到之处,“家家胭脂霞,户户果飘香”。 昔日植被稀少、黄土飞扬的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已变成了“春天一园花、秋天一园果”式的“国人果园”。

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后,在黄土高原掀起的一场“绿色革命”。人们积极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使昔日沟壑纵横、尘土飞扬、草木难生的黄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如今的黄土高原上,人们唱着“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羊羔羔养在圈圈中。绿生生的蔬菜红通通的果,咱庄户人有了好营生”的豪迈赞歌,一起见证着黄土高原一步步地迈向重生。

猜你喜欢

孢粉变脸黄土地
《黄土地》画报
不忘黄土地
孢粉在流域生态环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
从黄土地走来
西藏仲巴县隆格尔地区渐新统日贡拉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亲不够的黄土地
上海师范大学揭示花粉壁孢粉素合成的调控机制
杜特尔特回国后“变脸”了吗?(社评)
土耳其的“变脸”幅度才是关键
希拉里缘何“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