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碟新闻”说开去

2008-08-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29期
关键词:隐私权单身报警

邵 建

尽管这一双男女道德上犯规,但更重要的,这是别人的私事,更是别人的隐私

某日江南某报,有这样一个标题:“男子带黄碟回家,妻子看完黄片次日就出轨”。它在一些门户网站上获得了很高的点击。记者玄虚,是用故事的笔墨书写报道文体,甚至还有当事的人物心理。我不知道这是新闻,还是八卦;但其中一种现象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很真实的。当这位女子和她原来的同学有染时,报道这样下笔:“邻居听到单身的李某家里传来女人一阵阵的尖叫声,立刻引起了警觉,赶紧向警方报警。事后,陈某接到警方的传讯,与妻子见面后,方知此事的祸首原来是自己带回来的那张黄色影碟,顿时悔恨不已。”

这事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除了当事者蒙羞外,对阅读的第三者来说无不忍俊不禁。可是读完报道,又不免心生寒凉。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或者,我们还停留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样的事邻居居然报警,警方居然出击。对于报警的邻居,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人,还是不止一个,对于他或她,好像只能予以谴责。

“官人我要”,干卿何事。这是什么心理,还要拨打110。尽管这一双男女道德上犯规,但更重要的,这是别人的私事,更是别人的隐私。现代文明社会,隐私权在人权谱系中是优先排列的。而且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看这个社会中的人对隐私权的尊重与否。且不说,邻居知道这位“同学”男子是单身,单身就有单身的权利;而且这样的事不是发生在公共场合,也不是在风月场所,而是在这位男子的家中。邻居事前应该并不知道这位女子是有夫之妇,当你发现他们的自然行为,按其常情,这位男子也是在做一件很自然的事。怎么就惹动你去召唤警方呢?

当然,也许是那声音惊动了你。报道不是说“立刻引起了警觉”。如果属实,那无法不佩服你的高度的警惕性。不过,老兄,你在警惕什么呢,你那一根神经难道片刻都没有放松过?听到这声音,如果你高兴,那是音乐、是天籁;如果你不爽,也不妨“两耳塞豆,不闻雷鸣”。如果你确实认为这声音骚扰了你,让你六根不静、坐卧不宁,你也可以冲到门口,踢它几脚板门,以示警告和示威,包括泄愤。你几乎什么都可以做,唯独不可以,或者说,不应该也不必要做的,就是报警。

你报的是个什么警呢?火警、盗警、风化警?然而,警察是维护地方治安的,出警也应与治安有关,或关乎命案。可是,这是一个有关私人风化的事儿,在今天,时移事易,警方不必为此出警。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所以说出,是因为110的汽油费也有我一份,我不愿意我的钱花在这样无聊的油耗。

我们曾经有过文革那样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神经末梢就是居委会。居委会的一些大妈们,其实就是邻里。但,她们的警惕性实在是高,长着一双眼睛,天然就是监控器。似乎到处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事无事,眼睛老是盯着人家的门口或窗口。哪家出了什么事,来了个什么人,穿的什么衣服,吃了什么菜,晚上什么时候关的灯,都能把握得一清二楚。这并非夸张。

前段时间,旅英作家马建有过一篇《东直门南小街53号》的文字,就描写到那个年代的这种情形。这个53号的小院经常人来人往,又放音乐又唱歌,便受到了老太太们“小脚侦缉队”的关注。有一天,作者和几位朋友喝多了酒,在院子里摔起了跤,没过五分钟,公安局的警车就呼啸着停在门口。警察把他们全部堵在屋子里,一个个地查对证件。不巧的是,当时作者的一个朋友“和他的女朋友正在布帘后面拥抱,警察拉开布帘时,他正进入水深火热之中,腾出手又拉上,警察不急不慢地又拉开。直到他睁开眼看到帽子上的国徽为止。”作者慨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他们在自己的院子里胡闹时,早有觉悟的群众把电话打进了公安局,说是“男男女女鬼混在一起”。

这就是那个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警察,人人都有监视别人哪怕是私生活的高度警惕。可是今天,我们走出那个时代有多远。尽管随着开放的持续,一边可以是放纵的性,另一边却依然是那么多有业余爱好的道德警察。这是一幅多么怪诞的时代拼图。

猜你喜欢

隐私权单身报警
1亿单身撑起一个IPO
小心,墙纸在报警
鞋子摆放透露的信息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单身
单身的你
国内外隐私权的发展与保护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
基于Wonderware平台的分布式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隐私权若干法律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