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
2008-08-14梁良
梁 良
珍珠奶茶的组成包括了中国的茶、西方的奶精、台湾岛本土的粉圆、再加以鸡尾酒式的摇动,可说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再创造
人的思考模式跟他所居住的环境颇有关联,譬如说,住在台湾这个“小岛”上的人,一向缺乏“大思考”,但是对于生活上的小细节却颇多灵活的创意,甚至将它稍加包装便成风行世界的“台湾特产”。“珍珠奶茶”便是如此。
喝茶加奶的饮法,无论是英国的下午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或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拉茶”等都有,但是在奶茶中加入煮熟后外观乌黑晶透的粉圆,且以“珍珠”命名的饮法,则是台湾原创。20年来经不断推广演变,现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台湾大众化茶饮,甚至有人说“珍珠奶茶”是台湾茶文化中最伟大的发明。
关于珍珠奶茶的发明,目前有两种说法,而以第一说较流行。
话说在台中市旧商圈最不显眼处的四维街上,有一家“阳羡茶行”,它就是泡沫红茶和珍珠奶茶的原乡。老板刘汉介于1987年到日本游玩时,看到日本人用雪克杯将酒摇出泡沫,产生灵感,回台后仿效此法创造出“泡沫红茶”,并开始以“春水堂”之名经营泡沫红茶店。其后,他将泡沫红茶、奶精混合调泡成奶茶,并加入个人喜爱的台湾小吃粉圆,成为“私房茶”,请来店的客人试喝,不料得到顾客热烈反应,于是开始正式贩卖。
由于粉圆黑滚圆润的模样,让刘汉介联想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所以取名为“珍珠奶茶”。由于价廉物美(一杯只卖20元新台币,相当于5元人民币),它深受当地学生及民众喜爱,很快就口耳相传,广获知音人上门。终于在一次日本电视节目的访问后,吸引了同行生意人的注意,于是这种奶茶的做法开始在台湾各地广泛流行,成为全台湾最热门的饮品。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由台南市“翰林茶馆”涂宗和所发明,据称他是在鸭母寮市场见到白色粉圆而得到灵感,故早期的珍珠为白色,而后才改为黑色。
因为这两家店皆未正式向当局机关申请专利权或商标权,所以真假难辨。为了争夺发明权,春水堂和翰林茶馆曾一度闹上法院,后来却不了了之。但以现今企业发展规模而论,春水堂显然领先一筹,它在台湾全岛共有20多家分店,还将“珍珠奶茶”推广到大陆市场,开设了上海店,堪称盟主了。
珍珠奶茶使用的“珍珠”,是由地瓜粉(南方说法,即淀粉)制作而成的粉圆,而粉圆在加入奶茶之前,通常还会先浸泡糖浆,确保粉圆在偏甜的奶茶中,仍可以保持甜味。奶茶的基底通常使用红茶,但也有店家提供使用绿茶的珍珠奶茶(称为珍珠绿奶或珍珠奶绿)。也有许多店家以咖啡冻、豆花、布丁、仙草、蒟蒻等类似口感的食物添加进奶茶里,让客人自由选择以增加口感。
至于“珍珠”,一般使用较大颗粒的粉圆,烹煮后的直径约7mm以上,否则粉圆太小,用一般口径大的茶饮吸管时容易变得“满嘴珍珠”,也不方便品尝圆润香Q的咬劲。有一阵,南台湾的泡沫红茶店将使用大颗粒粉圆的珍珠奶茶称为“波霸奶茶”,而用小颗粉圆的称为“珍珠奶茶”。但在北台湾,珍奶店通常只卖“珍珠奶茶”,都使用大颗粉圆,后来变成了全岛统一的通称和规格。
在90年代初期,卖泡沫红茶的连锁店已相当流行,著名的如“小歇”等是业务员谈生意与学生课余聚会的热门场所。在他们的菜单上,珍珠奶茶是最受学生族群喜爱的产品。学校附近、补习班密集的地区以及夜市等,逐渐出现了珍珠奶茶的摊贩,经常可见学生和年轻情侣一边吸着珍奶一边逛街。
到了90年代后期,有业者引进“自动封口机”取代传统的杯盖。许多新的投资业者,如乐立杯、休闲小站、大联盟、快可立等,均采用自动封口机开始拓展连锁外带饮料店的业务。自此,外带式的珍珠奶茶店成为主流。它一方面缩小了店铺面积节省租金,也更方便连锁店签约加盟。
在商人们的推波助澜下,珍珠奶茶在近10年迅速拓展到全世界,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台湾食品之一。旧金山、纽约、温哥华、伦敦、巴黎、大阪、京都和近邻的香港街头,都可以看见珍珠奶茶店的身影。
如在华人较多的纽约中国城,一家珍珠奶茶店每天平均可卖出300杯左右,地点佳者更可达上千杯,以每杯售价约在3美元左右计算,估计泡沫红茶店每日营收可达1000美元以上,收入相当可观。
除商业收益外,珍珠奶茶亦有很多非经济性的影响。它的组成包括中国的茶、西方的奶精、台湾岛本土的粉圆、再加以鸡尾酒式的摇动,可说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再创造。
第一家抵达巴黎,设在歌剧院区林立、寿司店之间的珍珠奶茶店,就以“珍珠”作为招牌。这家店的老板们,都是留学法国的一群台湾年轻艺术家,他们当初只是想开一家“让法国人对台湾有个印象”的餐厅,不料却因店里的装潢、播放的音乐、以及独特的珍殊奶茶,而让法国人产生了“想去台湾的欲望”。这些结果,岂是20年前珍珠奶茶诞生之初所能想象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