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日本七夕
2008-08-05杨奕
杨 奕
尽管只是一个舶来的节日,日本人却把它形成传统,过得有声有色。和中国七夕不同,它不是翻版的2·14情人节,日本人“乞巧”,祈求织女赐予智慧和知识,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许了什么愿啊?”
“这是秘密。”
在日剧《大奥》里,为了纪念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大奥》里的女人们正在忙于把写着自己愿望的彩纸系到竹枝上。长着酒糟鼻的浦尾的愿望是“今年一定要瘦下来”,吉野则希望“可以存下俸禄盖起大房子”,而头发花白、已经徐娘半老的葛冈夫人写的竟然是“希望可以得逢良缘”。
像“圣诞树”一样的许愿树
没错,日本也有类似“圣诞树”的玩意儿,只不过这树不是杉树,而是竹枝;它不是用来过圣诞节,而是用来过七夕的;树上挂的不是琳琅满目的礼物,而是五彩缤纷的愿望。每年七夕,在日本随处可见高高的竹枝上坠满五颜六色的纸笺和各式精致的小饰品。而这一天,带给日本孩子们好运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来自中国的神仙——织女。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不知在什么时候漂洋过海,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落了脚,并被日本人民发扬光大,赋予了新的意义。最初是在奈良时代,那时的七夕是达官贵人们的节日,他们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到了江户时代,七夕节传入民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智慧,这时的七夕节,在日本有了丰富的内容,“圣诞树”的创意,就是源于这个时代。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因此我们才能在描述德川时代末期宫闱生活的《大奥》中,看到写愿望、挂竹枝那样盛大的喜庆场面,而在此之前,七夕节的种种风俗,已经完成了由上流社会传入民间,在民间发扬光大,再次传入上流社会这样的过程。因此,德川时代上流社会的七夕风俗,已与民间并无二致。
如果说牛郎织女是日本从中国借去的故事,七夕节是日本从中国借去的节日,那么“圣诞树”的创意,绝对是属于日本本土的专利,也是日本独有的风俗。直到如今,每年的这一天,大人和小孩们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纸笺上写下千奇百怪的愿望,用彩纸做出精致的饰品,一起挂满竹枝。于是在脍炙人口的动画片《蜡笔小新》里,我们看到调皮的小新居然爬到了竹子的顶端。
据说愿望挂得越高,就越有可能被实现。这大概是因为越高,便离神仙越近的缘故吧。
无关爱情的情人节
除了“圣诞树”,七夕这一天,日本的家庭也会在院子里摆些水果和精美的食品供奉神灵,希望织女保佑自家女孩书法、裁衣等技艺能有所进步。发展到商业活动丰富多彩的今天,七夕节的许愿内容也变得千奇百怪,可以祈求姻缘、事业,也可以具体到想要一本书、一个玩偶。
但无论如何,日本的七夕节都不是恋人之间的节日,没有巧克力,也没有玫瑰花,这场盛大的庆典活动是全民性质的,是日本人民将中国传说和本土文化融合起来的产物,商业色彩淡薄,极富传统风韵。
有人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不是个美满的故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有什么值得庆祝呢?
这个节日,一开始和爱情有关,但因为传说的女主角有一双无与匹敌的巧手,在之后漫长的年月里,无论是在故事的本土中国,还是在发扬了故事的日本,人们近乎忘记了那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憨厚农夫——“乞巧”,成了七夕一以贯之的主题。
女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奉上新鲜的瓜果,虔诚地祭拜,用意无非是祈求织女赐予好手艺,从而觅得佳偶良缘。总之,一切逃不脱一个“巧”字。
现代社会,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需要的不再是一双会穿针引线的手,而是一个能转动的大脑。所谓“识字三分巧”,日本人在七夕这一天,不过翻版的2·14情人节,他们“乞巧”,祈求织女赐予智慧和知识,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并非“兰月兰夜”
尽管日本的七夕过得有声有色,但细细追究起来,它其实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夕。
在我国古代,根据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每个月份都有一个“花名”,农历七月,兰花吐芳,故七月被称为“兰月”,七夕的夜晚被称为“兰夜”。
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后,大多数地方的七夕节直接挪至阳历的七月七日。这多少让人觉得遗憾。
我们的祖先在制定天文历法时,无不秉承大自然的规律。一年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候有一候的特征。“七月天汉清如练”,农历七月,在季夏与孟秋交界之际,凉风初起,大雨时至,河汉西移。“七七”之夜,当月光洒落银河,牵牛星和织女星正当头顶、大放光彩,这才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确是“胜却人间无数”。如若是阳历的七月七日,喜鹊还在路上,牛郎织女还在遥遥相望,下界就已经热闹开了,不免有些莫名其妙。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罢了,不必太较真。如果硬是要推敲,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有16光年之远,即便是牛郎打个电话,织女也要16年之后才能听到。更何况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已经无人再醉心于这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算一算,我们已经多久没有仰望星空?几十年、几百年?就算偶尔想抬头看一看,环境恶化,隔着城市的夜空,恐怕也是“月朦胧、鸟朦胧”了。
链接:中国七夕
何时回归传统?
韩国人将端午节申遗,国人愤怒了,可是除了愤怒,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端午中秋放假了,可除了当黄金周过,其他一切照旧;人人都觉得应该过我们自己的节日,可逢年过节,气氛还是那么淡薄。这些传统节日,仿佛都跟随着旧历,成为了岁月深处的古董,一些抽象而遥远的概念。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就处在这样一种无奈又无力的状态上。
这些抽象而遥远的概念,却被日本借去,过得有声有色。日本本土的节日已经花样繁多,每个节日都有极富特色的习俗,节分要撒豆子,男孩节要挂鲤鱼旗……从欧美舶来的圣诞节、情人节,被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文化元素,过得多姿多彩;从中国借去的端午、七夕、中秋,已经成为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过得隆而重之。七夕节,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节日盛装,一起做手工、演活动、做庆典、许下千奇百怪的愿望。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倾巢而出、穿针逗巧”这样盛大的喜庆场面;曾几何时,我们也有“遥望天河、窃听私语”这样传奇浪漫的画境。我们的先民喜欢饱览山川江河、仰望日月星辰、感受四季变换,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最初的智慧和美好朦胧的传说。当习惯仰望天空的民族不再仰望天空,坐在空调房里来不及感受风霜雨雪;乘着现代交通工具,来不及观赏花草枯荣;春来冬尽、夏去秋来,习惯了公历纪年的我们,没有时间去在意今天是农历的某某日,也没有时间去关心今天是立秋还是处暑还是秋分。于是我们的思想不再深邃、行为变得空洞,蓦然回首,失落的已经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