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2008-07-24徐清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体意识

徐清焕

【摘要】高考考场作文是中学一线老师的“命根子”,如何指导考生写出能够吸引高考评卷老师眼球的文章,是老师们费尽苦心去研究的课题。笔者有幸参加省考试院组织的高考作文评卷,认真钻研分析了作文评分细则,认为考场作文要具备鲜明的文体特征,决不能“四不像”。因此本文突出一个中心论题:高考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五个分论点“文体与材料、文体与表达功能、文体与结构思路、文体与表达方式、文体与语言特性”力陈文体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当今作文教学中有关文体意识教学的误区表达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体意识

笔者一直非常注重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训练,面对新课标的实施,新考纲的改动,结合身边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就高考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

首先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一大变化是:今年高考将不再限制作文的文体。在写作能力“综述”中,“常见应用文”修订为“常见体裁的文章”,可选择体裁的外延扩展了,表明除了书信等应用文,对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体裁也予以认可。这对于在文学写作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无疑是个好消息,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但《考纲》在写作的“丰富”一项中,多了“论据充实”四个字,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虽然“论据充实”是写作议论文的必备素质,但今年进一步加以明确,体现了对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提醒考生在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具有此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一定要结合作文要求,设计、选择文体,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对文体的的倾向是实实在在存在,而且还旗帜鲜明。

再看广东省考试院对07年作文题评卷分析(一)总体要求: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1.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2.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3.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4.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这虽对具体文体的要求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极清晰地显示考生要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二)文体写作比例:从考生选择的文体来看,评卷场抽样调查了其中的500份试卷,写记叙文的占3%,写散文的占19%,写议论文的占47%,写议论散文的占28%,写其他文体的(包括书信、访谈、童话、发帖等)占3%,写议论文和写议论散文的归结为写议论类的文章占了75%。从该项数据来看,文体倾向性极为明显。

因此,从两项分析来看,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考生心中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选择适合作文题目且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是吸引评卷老师眼球乃至得高分的最佳手段。因此,作为高考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加强文体的教学训练。以下是笔者的观点。

任何文章,都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的,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中引用倪思的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它说的是写文章必先有文章体裁意识,然后才考虑遣词造句的优美精彩。若不符合某一文体规范,即使这篇文章的语言如何精妙绝伦都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这话看起来似乎有点极端,却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写作文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每一个写作主体在下笔前必须先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而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在各种文体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而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探究文体意识的必要性:

观点之一:鱼儿离不开水,文章创作离不开材料,材料与文体有一定的对应性。

学生所积聚的材料的性质不同,相应地,就应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所掌握的材料是生活中某些方面的种种感受或奇思妙想、意象意绪的情感性材料,则可选择用散文或诗歌的形式去表现;如果是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理性思考的材料,则可选择用议论文的形式表现。总之,材料与文体总是具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虽然有些材料可以写成多种文体,但大多数只宜写成特定的文体。

观点之二:作者的看法总要影响读者,而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及效果。

记叙文使人有所“感”,说明文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使人有所“用”,所以应根据不同文体的功能有侧重地去表现主题。比如记叙文,侧重于记人的,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侧重于叙事的,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于状物的,一般要注意提示事物本身的审美方向或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或寓意。抒情性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说明性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提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议论性的文章,一般应致力于事例的剖析,正确解释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写作目的。

观点之三:文章的结构思路必定要受文体的限制。

各种体裁的文章在结构思路上都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展开思路、安排结构骨架要合乎文体的格局,也就是说,写什么样的文章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思路,搭什么样的骨架。记叙性文章的特点是以时空为序记人写事,叙述线索要分明;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则偏重于横向分类和纵向深入,各部分的联系是内在的、逻辑化的;而应用性的文章有许多在结构格式上还有固定的要求;抒情性的文章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特点来安排结构的,不管作者情绪变化多么复杂,表现这种情绪的文章的结构也不能成为无中心的胡思乱想的拼凑;文学作品的格局最富于变化,但也有一个传统的框架,如诗的分行分节、戏剧的分场分幕、电影的蒙太奇连接、叙事文学的情节结构形态等等。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骨架都必须与一定的文体相适应,大体上合拍,不能脱节和游离。

观点之四:文章的表达方式应视文体而定,不同的文体对应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虽说表达方式可以综合运用,但总是以一种为主,其他的则是辅助性的。可惜有很多教师及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谱”。我们说,记途文以叙述、描写(也就是描述)为主,兼及议论、抒情来抒发感受、生发形象、点化题旨、深化主题,这些用于抒发感受、生发形象、点化题旨、深化主题的议论段,抒情句必须是画龙点睛式的,言简意赅或言尽意远,所用篇幅一般不宜超过全篇的四分之一,才能凸显记叙文的文体色彩。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但也可以运用记叙来概括事实、支撑论点,但这些叙事论据应惜墨如金,高度浓缩,没有具体铺叙和描绘,记叙才能鲜明地凸显论文的文体色彩。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也离不开运用描写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但这些记叙、描写的语段篇幅也要严格控制。而抒情文体的表达方式是最为综合的,但也是以抒情为主,单纯的直接抒情的文章是不多的,更多的是即事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融情于理等,其中的叙述、描写、议论等都是带上抒情色彩的。如果在文章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主次颠倒,或平分秋色,或胡乱运用,甚至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明明要求写议论文的,学生却用了记叙文体,或散文体式,教师也不当一回事,说是反正他们按话题写就行了。这样做,不但会使文章失体,更会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在高考场上失分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平常的写作实践中,不但教师自己心中对各类文体要有一根“标”,一个“谱”,而且要把这根“标”这个“谱”很鲜明地贯输给学生,让学生践行之。惟有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文体意识,学生在高考考场上,才能拥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中规中矩的好文章来。

观点之五:文章的语言特性也应与文章体裁相适应。

各类文章的写作,在语言运用上都应做到准确、简练、生动、朴实,在此前提下,不同文体在选择词语、句式、语言手段等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记叙文的语言简洁概括、形象生动,所以观点的隐蔽、叙述的宏观是记叙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议论文常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见解,其语言具有概括性强、逻辑性强、论辩色彩浓、准确严密、鲜明犀利等特点;说明文的语言则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客观性;散文的语言则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感、音乐感较强,且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所以写作者应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善于根据不同文体的表达需要来选择语言,力求语言得法合体。

不仅文章写作离不开具体文体,文章的阅读和评价也不能脱离具体文体。古人认为“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就是说只有明确了阅读对象的文体性质,才能评价这篇文章的优劣和高下,否则,就会失去标准和参照系。作为一线教师,有一种现象是经常碰到的,虽然我们已经在写作前明确要求学生必须选择某一种文体作为载体来诠释作文话题,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每一次的习作训练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会写出一些“驴不驴”“马不马”的文章来,就一篇特定的文章而言,我们根据什么来对它进行评价呢?只能是站在文体的角度,才能对其作出内容和形式上高下优劣的准确评价。所以文体对阅读和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它提供了阅读评价的标准或期望,提供了阅读评价的方向和纬度。因此,没有文体意识的阅读评价,只能是盲目随意、想当然的,是浮于文章表面的。目前在作文教学中有几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亟须纠正。

一是认为高考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就是淡化文体意识,于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注意文体知识的传授,在作文训练中不注意对各种文体系统全面的训练,在作文批改、讲评上不注意进行文体规范的指导。

须知,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是说写哪种文体不作统一要求,但一定要“定体”写作。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知识和写作要求,才能根据考场话题作文的材料和话题范围,结合当时的审题立意、日常的材料积累、表达特长等选好选准一种文体,做到“定体”写作。定体就是对文体的辨析和选定,它是以文体意识为基础的。

二是认为文体是禁锢学生的桎梏,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创造不应强调文体,而应让学生随兴所至,任意而为,获得彻底的解放,否则就是强加条条框框,束缚心灵,扼制个性。

这也是错误的。“文无定法”,但“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千差万别,不能机械套用,但每种文体大体上又有各自的写作规律,需要遵循。过去作文教学中死板地套用某种文体模式,确实束缚了学生,但不能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文体采取虚无的态度。自由表达也罢,个性化、创造性写作也罢,都要遵循一定的文体规则,决不能任意挥洒,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认为突破限制就是创新,自由表达就是不受文体约束,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了。写作应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三是认为“话题作文”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有一套自成一体的路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话题作文”写法,大谈特谈“话题作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构思布局、安排段落,如何联想想象,如何综合表达、有文采等等,根本不考虑文体如何表达的需要,使学生的作文陷入一种新形式的组装模式中。

其实,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其主导思想是扭转以前不良的作文状况,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并且在文体上不拘一格,所以这种作文命题方式仅仅是给予学生更开放更自由的写作空间,学生一旦选定文体,在具体写作上则与过去的限文体作文并没有什么区别,而绝不是有什么新写法、新样式。

当然,强调文体意识并不是让学生作文重新回到过去文体模式化的老路子上去,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千变万化,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单纯的,也有相互借鉴融合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体之间的交叉、影响和渗透还将会更加显著,一些新的文体也会应运而生,只要能表情达意,就不必过于拘泥于文体形式。“意完体具”,“文成法立”。“体”本来只是“意”的外壳,只要相称,就是好文章。强调文体意识,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打好文体基础,进而使作文最终达到一种“法而无法”的境界。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体意识
议论文阅读专练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另类文体巧谋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