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谏太宗十思疏》之主旨

2008-07-24王晓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主旨

王晓红

【摘要】本文从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结构以及魏徵的立法思想来探讨了《谏太宗十思疏》的主旨。

【关键词】主旨;“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魏徵的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它集中反映了魏徵的治国主张。在这,我想对该文的主旨发表一下看法。

在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这分析来看,“居安思危”是该文的主旨。附在该分析后的余国瑞的《〈谏太宗十思疏〉试析》中,也明确地说主旨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去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老师也告诉学生课文的主旨是“居安思危”。

细读《十思疏》,认真思考,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的主旨都不应该是“居安思危”,而应该是“积其德义”,查阅相关资料,更觉得它的主旨是“积其德义”,居安思危只不过是“积其德义”的原因之一。

首先,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魏徵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而是作了一些铺垫:连用了两个比喻“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都用到了“必”,当然这“固本思源”也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人们肯定这两个现象的百分之百正确的情况下,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跟前边的“固本思源”一样,作者为了强调它的正确,又从反面加以论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把治国之道和自然常理联系在一起,更加显示它的真理性。在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兴替出发,引古论今,分析为什么要“积其德义”。大业未成,广施仁义,“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这是积德。“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即不施仁义,不积德。积德,则业成民安,不积德,则民怨国危。“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强调民乃国之本,它能载舟覆舟,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为民着想。积德才能让他们“怀仁”,“貌恭”而“心服”。作者这样正反对比,就是为了说明积德的重要性。在第三段提出的“十思”,是积德的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为五个方面:戒奢侈、戒骄躁、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紧接“十思”之后,作者明确提出了“十思”的最终目的“宏兹九德”。文章起于积德,收于扬德,无处不与德相关。

其次,从句子、文章结构方面来分析。“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从这个句子来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均属“不念”的宾语,既然“居安思危”是《十思疏》的主旨,那么“戒奢以俭”也应是其主旨。既然是主旨,它就要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但是“居安思危”却不能概括《十思疏》的内容,如戒骄躁、戒赏罚不公它就无法概括。“戒奢以俭”就更不能了,只与戒奢侈相关联。而“积其德义”则能囊括所有“十思”的要点,“十思”中的每一思,都是在积德。

第三,从魏徵的立法思想来看。魏徵的立法思想是“德主刑辅”,他曾说“臣闻为国基于德礼,保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情,德礼形则远者来格,故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须废也。”魏徵出身于社会的底层,曾参加过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他亲眼目睹了隋末暴政给人民的灾难,亲眼目睹了隋因暴政而灭亡,再看看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因为不施仁政。无论是作为一个辅臣,还是作为一个百姓,都希望君王施行德政,都希望国家长治久安。魏徵曾多次与唐太宗讨论过君民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唐太宗施行德政。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理由,我觉得《十思疏》的主旨应该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猜你喜欢

主旨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的主旨讲话金句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下)——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38-1949)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主旨大意题解题技巧
办手抄报
大意理解透,阅读理解不用愁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