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怎样结尾
2008-07-24曾宪春
曾宪春
【摘要】好的结尾不仅能深化课堂主题,获余音绕梁之效,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和学习效果。本文从教学中归纳了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结尾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结尾形式
一堂语文课,就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好的结尾,会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受。课堂教学的结尾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创造灵光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同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归纳出常见的结尾形式有:
归纳总结式结尾。演绎和归纳是最常见的两种思维方法,语文教学则较多采用归纳式,因为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般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因而,归纳总结便成了最常见的结尾方式。归纳总结式结尾,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而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其显豁突出,让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
画龙点睛式结尾。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渲染,弥补学生的疏忽,把他们从漫不经心中呼唤出来,对某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老师于结尾处稍加点化,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他们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将知识化为营养加以吸收。
比较拓展式结尾。“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哪怕是课堂结尾的几分钟,其作用也不可低估。因为这样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储存,从而形成主动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拓展思维空间,通过比较,由此及彼,加强事物间的横向联系,使思维呈发散之状,增强了弹性和张力。
畅想激疑式结尾。在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已达到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发问、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激发起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暂不作结论,让学生依据课文的中心(或主题)、基调加以思考,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见仁见智,大胆想象,积极创造,自找结论,形成某种悬念,深化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巧妙迁移式结尾。语文教育具有社会性,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习惯等向课外延伸,达到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的目的,利用课尾的巧妙迁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朗读抒情式。课堂结尾时,教师设计一段朗读,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片段,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朗读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个别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还可以是教师有感而发的一段朗读式的抒情。结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情感,这对强化整体认识、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结尾的方式灵活性很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从教学效果出发,视教材特点、教学实际、学生状况而定,有时还要随机而变。同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结尾要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枝不蔓。力求做到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
2.结尾要与开头呼应,脉络贯通。一堂课只有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3.结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不要拖堂。结尾必须有时间观念,否则再好的结尾也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