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馆际互借服务环境
2008-07-24曾丽军
曾丽军
摘要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提高馆际互借服务的质量,对影响馆际互借服务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分别从软环境和硬环境角度分析了影响馆际互借服务的重要因素,为国内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馆际互借 文献传递 服务环境 资源共享 CALIS
1 引言
我国的馆际互借服务方兴未艾,用户可检索的书刊联合目录不断增多,提交申请从手工方式向自动方式转变,文献传递也开始以电子传递方式为主,用户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馆际互借服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申请的响应时间长、满足率不高、标准不统一、系统平台各异,以及电子资源版权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馆际互借服务健康、高效地发展。
本文按照影响因素的属性,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的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属于非物质因素,是馆际互借服务的保障,其中包括馆际互借规则、馆际互借标准规范、组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合作联盟;硬环境属于物质因素,是馆际互借服务的基础,反映了图书馆对服务的支持程度,其中包括技术条件、软硬件设备、馆际互借系统、文献资源检索系统。充分认识影响馆际互借服务的环境因素,对于图书馆开展优质的馆际互借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馆际互借服务软环境
2.1 馆际互借规则
最早的馆际互借规则出现在欧美国家。19世纪中叶,普鲁士10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并于1893年发表了馆际互借规则(LVO),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馆际互借是图书馆必须提供的一项常规服务,并且设立了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准则[1]。美国图书馆界也于1917年制订了馆际互借规则。
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的馆际互借规则是1994年由美国参考用户服务协会馆际互借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美国馆际互借规则》,2001年修订。该规则顺应馆际互借的最新发展,强调了数据保护,对获得申请馆授权可自办的用户减少了中间代办环节,缩短了资料获取时间。规则处处强调图书馆资源共享,并通过具体操作说明美国多层次、网络化的馆际互借系统初步形成[2]。
我国现在还没有一套国家级的馆际互借规则,各图书馆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像海南省有《海南省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则》、中国科学院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馆际互借规则》,各图书馆还有自己的馆际互借规则。因而我国的馆际互借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3],不能有力地保障国内馆际互借业务的正常开展。可喜的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共建、共享理念的推动下,制定了《高校馆际互借工作规范》,其中包括请求馆和提供馆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服务内容、工作流程、遵守版权的行为规范、收费标准等内容,为指导全国的馆际互借工作,至少是全国高校馆际互借工作,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合理的馆际互借规范能够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良好合作[4],促进馆际互借业务的发展。建立一套统一的、健全的行业规范或规则,形成权威的管理机制,是馆际互借工作向着规范化、标准化、有序化发展的基本保障。
2.2 馆际互借标准 [5][6][7]
相关的技术标准对于大多数的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的用户在开展服务和获取服务的过程中并不可见,但是实现书目记录的建立、远程目录的访问,以及馆际互借请求信息交换的依据来自于这些标准。馆际互借服务相关标准主要有:ISO ILL协议、NISO Circulation Interchange Protocol(NCIP)——Z39.83、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OAI-PMH)、OpenURL。
ISO ILL和NCIP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ISO ILL是实现馆际互借系统之间事务信息交换,NCIP是实现流通数据在不同应用间的通信,其中包括与馆际互借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在服务的定义方面,ISO ILL定义了21种与馆际互借事务相关的服务,规范了馆际互借的工作流程。NCIP的服务类型只有3种,每种又包括很多服务,是应用于流通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服务。在协议应用方面,ISO ILL协议属于不确定服务协议,请求方在服务发出后,当前连接即可结束,并不判断应答方是否真正收到,应答方也没有相应的回答做对应。而NCIP协议是一个确定性服务协议,每个服务都包含初始化信息和与之对应的应答信息,能够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判断信息是否成功处理。因而,采用ISO ILL协议的系统在设计与实现上,相对于NCIP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OAI与OpenURL是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协议,实现了对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资源的整合,通过http的get/post方法,即可从数据提供方获得所需的元数据。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OAI方式中,用户是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当前的上下文环境不敏感,可为任意用户提供元数据级的检索服务;而OpenURL方式中,对上下文敏感,服务提供者不能直接提供元数据,只能通过一个包含用户当前上下文环境的链接动态获得相应的资源。从数据维护方面,OAI不能实现实时的数据更新,维护工作较大;但由于OAI是基于一个集中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速度又优于目标链接较多的OpenURL。在实际使用中,要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来选择不同的协议框架,如集中式的检索服务,可考虑使用OAI方式;要实现基于上下文的链接导航,可考虑使用OpenURL。
2.3 组织管理体系
随着馆际互借服务在图书馆业务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馆际互借的组织机构由挂靠在某个部门的一个人到几个人组成的小组,逐渐向独立的业务部门发展。在馆际互借服务向着自动化发展的趋势下,更多的用户逐渐知道了什么是馆际互借服务,并开始使用馆际互借服务,因而未来几年馆际互借的业务量会持续增长,给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部门将带来更大的压力。馆际互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是形势所迫,同时也是推动国内图书馆发展馆际互借业务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在人员保障方面,由于馆际互借服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现在国内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发展状况已经有所改变,但其整体效果仍然未能令人满意。人员素质水平整体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长久以来图书馆奉行“自给自足”的观念,资源共享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图书馆的领导者对馆际互借业务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其人力资源的投入,在人员数量和素质培训等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由此也很难保证馆际互借业务的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观念陈旧和低层次的人员配备导致了国内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不足。
网络环境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高质量的馆际互借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面对馆际互借新技术的发展,馆际互借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能充分利用各种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检索工具,准确、快速地获取用户所需要的文献资源。而且要努力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水平和外语水平,不断适应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图书馆也要加大对馆员业务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2.4 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馆际互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电子文献传递方式以它快捷、方便、时效性强的优势深受用户的欢迎。但是,随着馆际互借业务量的不断增长,文献复制量的增加,《著作权法》中传统图书馆享有的少量“合理使用(即人们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征求版权所有者的同意,可以自由使用受版权保护的部分内容)”[8]政策在网络环境下受到了更多的冲击,合理使用中“少量复制”的尺度很难在具体操作中掌握。而且对于作品数字化、数据库中的文献是否能够直接提供等问题的争议,使得版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图书馆在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时,与国外相比,对版权问题的认识还相对较弱,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图书馆在其馆际互借主页上都设置了相应的版权声明。如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提供的联合服务系统中,明确的给出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的版权说明。对比国外馆际互借版权问题的立法和解决模式,我国对馆际互借版权问题的关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严格说来,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开展的馆际互借活动中存在较大的版权风险。虽然著作权法还不十分完善,但馆际互借业务不能停止,需要我们在开展具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建议,不断推动版权立法,使之更加完善。同时也要不断关注版权立法的动向,以保证馆际互借服务的健康发展。
2.5 合作联盟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9]。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之一,馆际互借自然离不开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合作典范当属OCLC,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全球用户通过它的馆际互借系统共享全球的信息资源。
随着国内馆际互借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以及图书馆与外界的合作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就与大英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等国外机构签有馆际互借协议,同时也和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签有馆际互借协议。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时又是“CALIS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网”的服务馆核心成员之一,与国内40多家高校图书馆,共同搭建了面向全国用户的馆际互借服务网,以这种多馆协作联盟的合作模式,构成了馆际互借得以发展的服务网络,对内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对外执行统一服务规范,为进一步扩大馆际互借服务的影响创造了条件。
3 馆际互借服务硬环境
3.1 馆际互借系统
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需要一套馆际互借系统的支持。目前,国外馆际互借系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国内利用馆际互借系统开展服务是近几年的事情,至于采用集中模式的系统还是分布模式的系统仍存在争议。
像美国国家医学网络图书馆的DOCLINE系统就是一套自动化的集中模式的馆际互借系统。该系统通过链接国家医学网络图书馆成员馆的馆藏,提交馆际互借请求,提供有效的文献传递服务。我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也提供了一套集中模式的系统,用户集中在中心站点注册,并通过中心的门户网站提交文献传递请求,收藏馆通过中心站点受理全文请求,并将文献原文通过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直接传递给最终用户。
分布式模式的系统国外的有OCLC ILLiad,它是一个资源共享管理软件,通过唯一的基于Windows的界面,管理图书馆的借出、借入和文献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内的分布式系统当数CALIS馆际互借系统,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遵循国际标准ISO10160/ISO10161协议。CALIS馆际互借系统是CALIS综合文献服务环境中获取文献的重要途径,实现文献检索系统和馆际互借系统的无缝链接,实现对文献信息的查询和资源定位,并通过ISO10160/ISO10161馆际互借协议实现用户的互借请求,完成馆际互借的事务处理。
3.2 文献检索系统
人们最开始使用的文献检索系统应该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OPAC,通过OPAC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本馆书刊馆藏信息。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从揭示本馆文献资源逐渐扩大到揭示几个馆、乃至全国范围内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从199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科院图书馆的联合项目“中关村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开始,很多图书馆或研究机构致力于信息共享的研究,并尝试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服务效果最好、影响范围最大的应该是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截止到2006年12月,联合目录数据库已经积累了近200万条书目记录,馆藏信息达1000余万条,涵盖了全国主要高校图书馆的印刷型图书和连续出版物、电子期刊和古籍等多种文献类型。
网络环境下,构建一个数据信息量大、质量高的联合目录体系,一方面是为了揭示文献信息资源,而更重要的目的则是为馆际互借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在文献传递需求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现有文献检索系统单纯的文献信息揭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缺少详尽完备的馆藏信息而影响馆际互借效率的问题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准确的馆藏信息,一方面可以为读者直接定位到所需文献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为馆际互借员查找、定位文献提供馆提供方便。
4 馆际互借服务环境影响分析
从馆际互借软硬环境包含的主要因素看,国内各高校虽然已经有了像CALIS馆际互借系统的应用平台,文献资源检索工具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搭建了面向全国用户的馆际互借服务网——“CALIS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网”,制定了相关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流程,但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从总体上看并不是很理想,业务量和受益范围尚需进一步扩大,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也需提高。原因有几个方面:
4.1 馆际互借系统尚不完善
CALIS馆际互借系统是国内第一套基于国际标准研制和开发的系统平台,馆际互借员刚接触系统时,对一些新的概念和流程不是太了解,造成对系统使用的抵触情绪。另外,系统尚处于运行初期,系统的不稳定也给系统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般一个软件系统的成熟,要经历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得到用户的理解和支持。
4.2 资源体系的类型和数量不足
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为例,在近期学科中心启动的基础上,文献资源大幅增加,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已达到7500多种[10],相对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4万种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来说,CASHL收藏的期刊占到了二分之一;但是相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众多而复杂的需求来说,尚难以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文献保障,文献传递服务的满足率还不是很高。与同样职能的科技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相比较,后者收藏外文科技期刊达1.5万种。这使得CASHL与“全国性的、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文献保障体系”的定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进一步扩充文献资源是扩大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纸本馆藏滞后于目次数据的揭示
在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CCC)和CASHL期刊信息检索系统中的篇名目次数据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如从EBSCO、Swets等数据商购买,或自行加工等。因而会出现新刊的目次信息已经进入系统,而纸本刊还未到达收藏馆的现象,读者在检索目次数据后按收藏馆地址,直接发送馆际互借申请,最终造成收藏馆无法满足的情况。这种现状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惑,严重影响了服务的满足率。
4.4 馆藏信息不准确或不完备
在实际的馆藏建设中,揭示的馆藏信息不到位,比如,期刊没有馆藏年,没有具体的卷期信息。对于某种期刊在系统中显示某馆有馆藏,但在馆藏信息中,缺少馆藏起止年,或缺少卷期信息,用户发给提供馆的申请有可能正好是没有收录的卷期。无形中增加了馆际互借员的工作量,延长了申请的处理时间,降低了服务的满足率。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各馆对期刊馆藏信息著录规则的不一致,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限制,提交详尽的期刊馆藏信息存在着很大困难。有时不得不采用人工的方式逐条校对,增加了各馆的工作负担。(2)收集上的数据格式各异,数据处理工作量极大。虽然提供了数据提交的格式要求,但要处理成能在检索系统中显示的格式,工作量及其繁重。(3)更新机制尚未确立。由于馆藏信息的动态性,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更新机制,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磊. 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
2 美国的馆际互借. [2006-4-7].http://www.nlc.gov.cn/publish/tyck/2004/29-2.htm
3 程焕文,潘燕桃主编.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3
4 同3:222
5 馆际互借国际标准ISO10160,1997,第2版
6 ANSI/NISO Z39.83 - 2002 Circulation Interchange Part 1: Protocol (NCIP). [2006-1-29].http://www.niso.org/standards/.
7 林绮屏.数字资源互操作协议OAI与OpenURL之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04(7):12-1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最新). [2006-4-22].http://www.edu.cn/20011105/3008137.shtml
9 冯京桉.刍议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新世纪图书馆,2005(5):19-21
10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07-5-26]. http://www.cashl.edu.cn/search/html/appraisement.asp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07年7月6日
Research on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Environment
Zeng Lijun
Abstract:To improve the domestic ILL service quality, the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relative issue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LL service. It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ILL service and analyses the important factors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both soft and hard environment.
Keywords: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Service Environment;Resource Sharing;C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