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2008-07-16王光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探究语文

王光龙

学习方式是教学论和学习论共同研究的对象之一,也是今天各个学科教学理论十分关注的研究内容。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它为中小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多样选择的空间。学习方式的选择,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而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将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两个方面作具体论述,以期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指导有所助益。

一、语文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特定任务或学习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体系,通常表现为一系列步骤或一系列行为。所谓学习倾向,则是指学习者在概念获得、命题学习、思维、判断、有意义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较高级的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构成了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一)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

人类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为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这里采用对比互照的方法,介绍5组10种常用的学习方式,以深刻把握学习方式的本质及差别。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它不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发现学习,则是指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自己独立去发现或者在他人指导下去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思考,有所发现,便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对于学习者既各有利弊,又可以相互补充。

2.间接学习和体验学习。传统的课堂学习大多是间接学习,重在继承和接受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其学习过程具有非亲身经历性和非操作实践性特征。体验学习则是学习者亲身经历某种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从而使身心受到影响的学习活动和方式。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全部的“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通过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不断增长,同时也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不断生成。

3.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自主学习建立在“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能积极地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主学习是指学生过多地依靠外界的力量,需要别人不断督促,否则就容易放任自由。他主学习则是建立在“人是被动地、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4.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它往往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状况。独立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计划,独自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5.真实学习和虚拟学习(网络学习)。以往的学习总是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一定的时间里,到一种真实的物理环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基地等,围绕限定的资源进行学习。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互联网在学校的普遍应用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网络学习出现后,整个学习场景都是虚拟的环境。虽然教师、学生都隐匿起来了,但学生却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掌握最优化的学习资源。网络学习是学习方式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它将彻底改变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型社会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

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既给人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需要依据以下几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六项,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以外,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该力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一总目标。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新选择。

3.语文学习的特定情境。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依据特定的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本身并不分优劣,只是看其是否适合某一特定的教学或学习情境,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可能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成为最有效的方式,情境性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如何创设有助于新的学习方式形成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4.语文学习的个性习惯。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依据学习者的个性习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爱的学习方式,它是由学习者的生理结构、家庭与学习环境、生活经历、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并通过个体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特征。学习者一旦形成一定的学习方式,就会长期稳定持续下去,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课堂结构及氛围,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学习方式。

二、语文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在学习方式上确立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新课程的标志性学习方式。同时,体验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也正快步走进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如何有效运用这些学习方式,需要从语文学习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

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新的提法,它一直为历代中外教育家和学者所提倡。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的学习成功者都是自主学习的结果,只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它被人为地削弱了。在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自主学习被列为首要的学习方式予以积极倡导。

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决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性总是相对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这种“自主学习”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性不断成长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程、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基本程序是:学习前,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中,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其中要伴随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学习后,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能只关注自主学习方式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应以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目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育,一是要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要做到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知识或活动有了兴趣,其学习的内在动机便得到诱发,他们便会主动地去求知。

二是要创设宽松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自觉自由地进行选择。自我发展、自觉自由地选择是每一个学生所固有的个性属性,也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应使学生始终伴有自由选择感,目的在于把必需的学习任务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要求。鼓励学生自觉自由地选择,实际上是要解决被动学习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也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在学习活动指导中,帮助学生分析主客观条件,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以及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准则是些什么,然后把这些主客观条件综合起来,从而形成合理的选择。

三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分析和思考是自决性、选择性的前提,没有对事物的独立分析和判断,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最终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应当减少学生对教师及外界的依赖,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和时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分析的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决定的权力,着意培养学生独立决策的能力。语文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的活动、决定以及成果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必须具有自己认定的标准。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合适的自我评价标准,既不要用外在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也不要对他们的标准放任自流。应教育学生把社会的要求同自我内心的需要统一起来。这是形成学生合理、正确的评价标准的机制。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

合作学习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这里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互助性语文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合作学习的价值,一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业成绩,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全班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交流互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在组际交往中,学生们很容易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组(团体),荣辱与共,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体意识不知不觉地产生和发展。三是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分享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使学生们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共同面对并进一步探讨所遇到的问题,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为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把重点放在小组学习上。首先,要建立课堂学习小组,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其次,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即变传统的“秧田型”为“马蹄组合型”或“圆桌会议型”。再次,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即在以往的语文教师讲授时间、师生交往时间、学生个人学习时间三大板块中加入10—15分钟的小组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步骤如下:

1.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不包括作业的独立思考,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狭义的独立思考,思考的结果无须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包括作业的独立思考,思考结果必须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采取何种形式视教学的具体需要而定。

2.小组讨论。讨论形式有两种:①辩论式小组讨论。当讨论的内容没有标准答案也无需有标准答案,或者语文教师希望完全由学生自己获得标准答案时,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讨论。其步骤遵循交流—区分—争论—比较—统合的程序。②诊断式小组讨论。当讨论的内容存在标准答案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这种形式的讨论。其步骤遵循检查—分析—订正—扩展—

合议的程序。在小组讨论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视导,包括观察、检查、指导等。

3.组际交流。组际交流的形式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汇报式组际交流,即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情况;二是互查式组际交流,即每两个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对方的讨论情况,一般以互查对方的书面作业(练习、记录等)为宜。在组际交流中,语文教师主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尽量为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创造代表小组的机会;二是尽量使各组的交流机会平等。

4.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形式有两种:一是强评价,即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评定成绩(分数、等第)并记入课堂学习档案,以促使各小组之间互相比较,开展竞争。二是弱评价,即只进行口头评价,一般性地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后进的。在此阶段,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成绩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既要标出差异,又要促进发展。

(三)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学习不仅作为学习方式,而且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全面进入中小学课程领域。可以肯定,探究学习必将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探究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问题并获得相应知识、经验以及相关能力的学习。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学生通过模仿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而获得有关科学的知识、素养、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理应成为全体学生天然享有的、内在的天性活动和权力。因此,我们应当准确定位探究学习,深刻认识探究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探究学习多半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因为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探究学习所要追求的。

探究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程序相似,一般是:从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境或语文学习中形成问题——观察、调查或讨论问题,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作出假设并考虑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搜(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分析整理——验证假设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学习的操作程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调查、观察、访谈等都可以成为探究学习的有效活动方式和搜集资料的方法,我们应灵活加以运用。探究学习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课程形态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其展开过程体现出的又是“学习方式”,其内容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往往带有综合性特征,这种类型的探究学习主题的确立往往是结合当地的资源生成的;另一种是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而开展的探究学习,属于典型的“学习方式”,其主题多半是语文学科的拓展或延伸。

(四)体验学习方式的运用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身经历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从而产生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心理状态的过程。体验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这种人有敏锐的体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充分的领悟能力、自如的对话交流能力,有童心,有灵性,有超越精神。因此,体验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体验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主体对客体的态度(亲近或排斥)、情感(爱憎好恶)、感受和领悟。因此,体验学习具有主体性、情感性和生发意义等特征。

体验学习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情或某一情境(真实或模拟)的阶段;2.个体对亲身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体验所形成的观念阶段;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最终目标。运用体验学习方式,在活动开展之前,要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活动结束后,应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

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虽然强调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知识或认知的意义,知识的生成与丰富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不与知识交往.不能不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知识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知识与能力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学生整体地认识世界和建立整体观念的基础。离开认知的体验绝不是教育的追求。

(五)网络学习方式的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目标中规定,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也规定,要使学生“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网络学习方式,是指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学习又称“在线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习者通过电脑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教学环境。今天,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上,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同时,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素材和学习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形成多重交流对话的互教互学方式。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与大家共享。教与学已完全融为一体,分不出两者的明确界限。与传统学习相比,网络学习具有自主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鲜明特征。可以说,网络学习给传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面对由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大信息量和时空结构的变化,必须在新的理论视野下培育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同时,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要指导学生在网络语文学习中增强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检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版。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研究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