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实,父母一直在我们心底

2008-07-02

大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辛酸心扉师兄

黄 进

一觉醒来,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又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起因竟然是一封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辛酸父亲”来信。

可我就是闹不明白,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一群忘恩负义之徒?一群只图自己痛快,不知体谅父母艰辛的不肖子女?《中国青年报》发起了这场讨论,呼吁来“一次敞开心扉的沟通”,今天,我就敞开一次心扉,说说我自己,说说我身边的同学。毕竟,沟通是必要的。既然“辛酸父亲来信”中的“儿子”尚且能被认为具有80年代生人的标本意义,并让许多人忧心忡忡,恨不得拿来好好解剖一番,以寻找“疗救”我们这一代人的方法,那么,我和我的同学,为什么不能成为80年代的“代言人”呢?

5年前,带着一身土腥味走进大学后的我,虽然谈不上大手大脚地花钱,但绝对不节俭。别的不说,我有很多朋友,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玩,得花钱啊。有父母会说,好好读你的书,交那么多朋友干啥,光花钱?但是,没有和同学朋友一起疯一起吃喝玩乐的大学生活,能不留下遗憾吗?

又有人会说:有本事自己挣钱花啊,为什么不打工自食其力?我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我绝对不会把过多的闲暇时间花在这上面。白驹过隙,一晃就会过去,指的就是大学生活。要做的要学的太多,4年太短,只争朝夕。打工挣钱的事,是毕业后几十年的内容,何必提前呢?划不来!

所以,只要父母还能负担我,我不会拒绝。更关键的是,我有能力让父母只苦上那么几年。在别人一下课就拼命去做家教搞推销的时候,我可能正在组织一场规模盛大的文艺晚会;可能正在为出下一期的报纸,和一位二手电脑店的老板商谈广告事宜;可能正和同学们在饭桌上挥斥方遒;也可能正在图书馆读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这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其中的收获是打工挣几个钱所能比得了的吗?

我承认,进入大学后,朋友一多,事情一多,社交活动一多,更重要的是,我还要花很多时间去谈恋爱,于是,与父母好像就疏远了,很多时候还把他们抛在了脑后。不写信(因为嫌麻烦),很少打电话(说来说去就那两句话,没劲),但是,这些能够成为“攻击”我不知感恩的理由吗?

每次打电话向家里要钱,我也难以启齿;收到汇款后,我也心情沉重。这说明我很清楚,我对父母的亲情是怎么也割舍不了的。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父母的这份愧疚和埋藏在心底的爱,使我不敢虚度光阴。

大学寝室的卧谈会我们很少谈到父母,但有一天晚上例外,不知是谁开的头,九张吵个不停的嘴一下子全关上了,出奇的静,然后所有人又像被撩拨了起来似的,对父母关闭已久的感情闸门“砰”的一声开了。我记得那次一直谈到很晚,很动情,说了父母的很多好很多苦还有自己的好多不是。

我就在想,十三四岁的少年有着青春叛逆期,当成长为20来岁的大学生后,就不会有第二次青春叛逆吗?暂时疏远父母,难道不是一直被父母“罩”着的我们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后的正常反应,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阶段?

其实,我们在内心从来没有忽视父母。因为很少写信很少打电话,很少向父母嘘寒问暖,我们就能被轻易地戴上“不知感恩”的大帽子?批评我们不负责任的人啊,你们过虑了;希望我们立马就对父母感恩的人们,你们太心急了。

后来我读研了,打给家里的电话也猛地多了,一周至少一次。爸爸有胃病,妈妈患有轻微的风湿,家里吃些什么菜,都成了我问候的内容。兰州的白兰瓜不错,我会傻傻地买上几十斤,挤上火车带回家。兰州的羊肉好吃,我会带上两条羊后腿,回家做火锅。看着父母轻轻责怪我却满脸笑容的模样,我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我的一位师兄父母离异,靠母亲苦苦支撑才读完大学,但大学4年他几乎没有和母亲主动联系过。工作后第一次回家,他给母亲买了她有生以来的第一台大彩电,工作3年来的薪水,他也大多寄回了家。

有一句话,师兄说得很好: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不习惯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其实,父母一直在我们心底!

猜你喜欢

辛酸心扉师兄
岁月感怀
时 光
自叹
生查子·未了情
他乡节庆(2)
窘死人的美女表白
对不起,我是来表白的
北大女生初次表白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