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化虚为实 隐而不晦
2008-07-01李弗不
李弗不
林清玄17岁开始写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我曾读过他的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偶又读到他的新作《思想的天鹅》,立即就爱不释手了,把玩再三,觉得这篇小散文不仅比譬新颖生动、意蕴深厚,而且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化虚为实的手法
一般来说,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要使抽象的、深刻的道理易于理解接受,就必须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而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的最佳手法,就是比喻。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喻巧而理至”,即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发人深思。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也说过:“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比喻的奇特作用。
《思想的天鹅》,从这题目上就能看出,作者非常善于使用比喻的辞格,化虚为实,生动可感。思想绝对是个抽象的概念,要把人的思想阐述得清楚明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可作者却是个善于写作之人,他抓住思想的特点进行比譬,一下子就使虚浮、抽象的概念具体而形象化了。
文章一开头,就用整齐的排比段,一下子推出四个比喻:思想像彩色的蝴蝶、思想像深广的海洋、思想像戾天飞翔的鹞、思想像腾跃深渊的鱼。像彩色的蝴蝶时,“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这是指思想的不足,它有时显得肤浅和漂浮,不深入、不太确定;像深广的海洋时,海洋“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从不知的北方到来”,这是说思想的有时平静,有时安详,有时却又显得喧腾、翻滚,“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的莫名的力量,这正指的是人的思想中闪现出的“灵感”;像戾天飞翔的鹞,“鹞鸟的眼睛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这比喻的是思想的锐利,它有时可以明察秋毫;像腾跃深渊的鱼时,“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了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这比喻的是思想的灵动,有时又可以应对挑战,规避凶险。
思想虽然像以上四者,可作者却精益求精,突然又觉得,以上四喻仍然尚有不足,于是,作者再次进行思考、寻觅,寻找更加尖新的比喻。似乎是突然间,灵光一闪,一只无比美丽、绚烂的天鹅掠过作者的眼际,作者十分惊喜并迅速地抓住这只天鹅——思想的天鹅。
把思想比喻成一只天鹅,这的确是个妙喻。作者紧接着大写特写天鹅的长处和优点。它既善于飞翔,也善于游泳,它性情温和而仪态优雅,它善知和群,能互相守望,它颜色分明,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过分执著……这些看似在盛赞天鹅的语句,却无一不是在盛赞思想。就在作者的这种妙喻和盛赞中,让我们领略到了思想的优雅与温和、黑与白的分明、浩瀚与博大、灵动与执著等等诸多特点。
隐而不晦的内蕴
有人写文章过于隐蔽、晦涩,晦涩得像朦胧诗,让人难以捉摸,无法理解;而有人写文章又过于直白、浅露,浅显、直露得似透明玻璃,让人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毫无咀嚼、回味的余地。这两种文章,我都不太喜欢,不太欣赏。我非常喜欢非常欣赏一种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的文章。
林清玄的这篇《思想的天鹅》,正是这样一种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的散文。作者既明确地晓喻我们,思想像什么,像蝴蝶、像海洋、像鹞鸟、像鱼儿,更像只上下翻飞、自由腾挪的美丽天鹅,而又很有深意地把思想的诸多特点,寄寓在蝴蝶、海洋、鹞鸟、鱼儿的事实行为当中,更寄寓在天鹅的美妙优雅习性当中。让我们在欣赏、感受蝴蝶、海洋、鹞鸟、鱼儿、天鹅的或事实行为,或优雅习性当中,更醒悟、领略到人是思想的动物,思想是人的美丽灵魂,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思想,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
特别是在作者的最后一喻——思想的天鹅之喻中,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感受、领悟到思想的美丽、思想的美妙。人是不能失去思想的,失去了思想,犹如剪去了天鹅的双翅。只有双翅健全,才能让天鹅展翅飞翔,翱翔蓝天;只有放飞理想,人才能奋斗、追求、搏击、进取,成就人生中的一个个辉煌。人有了思想,有了理想,不管他走到哪里,走向何方,他始终都不会迷失方向,迷失道路,因为“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多多地读这样含蓄蕴藉、隐而不晦的文字,既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涤,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舟行进得迅速而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