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城市比嫩
2008-07-01徐怀谦
徐怀谦
和在经济领域中不能唯GDP一样,在城市发展的思路中,大约也不能以大拆大建、以摩天高楼为建筑时尚。
可是我们懂得太晚。当我们惋惜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听从梁思成的建议,而把北京的古城墙拆除殆尽的时候,我们同时在做着一件差不多同样荒谬的事情———把北京的四合院拆得所剩无几。
拆了干嘛?建新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它的古老只活在文字中,而古建筑遗存居然比不上欧洲,甚至不如只有两百多年立国史的美国。有篇文章说,在波士顿,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仍然具有较大的规模,十七世纪的民居也能找得到,而且古建筑连成一片。但在中国,即便在北京,历史建筑已经不具备整体性和连续性,而是星星点点,支离破碎,并且被新式建筑切割、覆盖、遮掩。在反映城市历史的主体建筑上,波士顿超越了北京,“美国城市比中国的更古老”。
更不要说欧洲了。在欧洲一些城市,中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除它们多为石头结构,便于长久保存之外,它们与后来制订的保护措施密切相关。就是在闹市区铺设供电、供水、排污设施的时候,为了不破坏路面上数百年前打造的石块,工人们总要小心翼翼地将石块取出,然后将管道埋入路面以下,再往回填土,最后将石块按原样铺在路面上。
有一种为国人开脱的理由是:中国建筑是土木结构,容易腐烂,所以不易保存。可是,山西应县的木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而日本奈良有很多相当于中国唐代时期的木建筑,不都保存下来了吗?英国、西班牙也有很多砖木结构的房子,保存得相当好。
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大拆大建,大致有这样两种原因:一是某些官员的无知;二是GDP情结和巨额回扣的诱惑。当这些官员为城市的日新月异自豪的时候,他们忽略了另一种更大的利益——保护古建筑,不仅可以为城市留住记忆,而且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旅游收入。平遥、丽江就是现成的例子。想想看,如果北京只剩下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几处孤零零的古建筑,在一片片摩天高楼的压迫下苟延残喘,你还能从中理出历史的思绪吗?如果天津没有成片保存完好的租界建筑群,津门的韵味要打多少折扣?如果西安没有巍峨的古城墙,六朝古都的风采去何处寻觅?
也许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一些城市,居然比中国的古都还古老,你会觉得不怎么舒服,听得久了,你就会反驳:老子先前比你们古得多了,现在不跟你们比古,你们敢跟我们比嫩吗?这样一问,洋鬼子就该哑口无言了。
(选自《解放日报》)
编辑提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极端矛盾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极端传统甚至是复古的倾向:国学热、读经热、读史热、祭祀祖先热、传统文化热;一方面在具体行为上又表现出对于传统的轻慢乃至破坏,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上的破旧立新、千城一面,直到如本文作者所说,城市比年轻的美国还“嫩”。但是,名胜古迹是传统文化的具体承载者,失去了它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又如何传承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