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峰的青年时代
2008-06-29麻星甫
麻星甫
杨秀峰(1897— 1983),字秀林,诞生于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书香门第。早年攻读中、高级师范学校,做过中学、师范学校教员,乃至大学教授。曾留学法国、苏联,通晓法、英、俄等语言。战争年代曾任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高等教育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八届中央委员。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杨秀峰于1910年考入滦县直隶第三师范学校,刻苦勤奋,成绩名列前茅。受民主革命的影响,他不顾家庭的反对,断然剪掉了辫子,并动员家庭成员都剪掉这个精神枷锁。其间,在学校组织同学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校方开除,袁世凯毙命后才得以复学。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故对其父尊崇旧礼教,虐待其母颇为反感。
1916年夏,杨秀峰考入北京高等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先在预科学习一年,次年升入本科史地部。此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又值我国新文化运动兴起,各种思潮涌入,马克思主义也很快传入中国,而中国被列强侵入,国家处于危亡之时,学生思想活跃,爱国活动蜂起,杨秀峰追求真理,渴望挽救祖国的命运。
他认为,只有一个好的体魄,才能挑起教育儿童的重担,所以十分注意锻炼身体,爱好体育运动,参加校足球队,练球从不缺席,被同学们推为校体育会干事。同时,企望自立,经济上不仰赖家庭的供给,于1918年夏申请休学一年,以筹划学习费用。
是年暑假,家乡杨团堡职业学校组织通俗讲演团,在本乡和附近几个乡镇的国民学校讲演,达20余天。杨秀峰最为出力,痛陈封建统治和列强侵华之害,唤起国人之觉醒,深受听众的欢迎。秋后,到迁安县师范讲习所任教,在讲化学课氯和氯化钠时,学生反映不好懂。为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氯原子的反应,他去天津找到在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工作的叔父杨十三,借了一套进行氯化试验的器皿给学生做试验,很受学生欢迎。不幸的是在一次化学试验时发生爆炸,使他耳道受伤致聋。当时有人劝他不要冒生命危险自讨苦吃。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教好课是每个教员的天职,只要学生能尽快掌握所学知识,让我付出什么代价都心甘情愿。”他书教得好,且重视品格教育,师生们交口称赞说:从未见过这样好的老师。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在滦县直隶第三师范授课的杨秀峰,发表爱国演说,声泪俱下,率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宣传救国道理,被军警打掉两个门牙。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绍萱教授是当时的学生,就是受了他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是年秋,杨秀峰回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复学,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寻觅拯救中国的道路,救国救民的思想在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翌年,杨团堡高级小学接受他的建议,组织了学生自治会,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暑假,该校在操场举办露天讲演30多天,杨秀峰为主要讲演员,每天听者众多。讲演内容广泛,有对封建统治的鞭挞;有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揭露;有辛亥革命的意义;有救国救民的道理;有爱国志士的事迹;也有科学知识,平民教育的实行;等等。
1921年夏,他从北京高师毕业,先后在各地名校执教地理、历史。无论在何所学校任教,都认真负责,教学方法运用自如,善于启发和联系实际,从不满堂灌。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他的学生曾说:“杨秀峰老师讲课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直观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连省府督学也为之叹服。”曾在河间省立三中受教于杨秀峰的刘皑风(原教育部副部长)回忆说:“他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有高度的责任感。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以渊博的知识,简洁的语言,层次分明、生动活泼地进行讲述。……更感人的是,他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关心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激励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树立国民的远大理想。他为人正直、平易近人,非常热爱学生,处处作学生的表率。”时值国共合作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与其叔杨十三,利用假期,在本村小学办起农民讲习班,内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农民运动等,以促进贫苦农民的觉醒。反抗旧社会,改造家乡,发展生产。讲习班持续了3年。他还与杨十三一起,经多方筹措,将杨团堡高级小学改办为既学文又学工的乙等工业学校。
1925年春,杨秀峰到通县省立第六女师任教。他不拘泥于课堂和教材,热心辅导课外活动。例如,他组织学生绘制历史、地理图表,举办展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将祖国的山河走向、资源矿藏、气候雨量、交通干线分布、城市的位置和特征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各朝的兴衰、农民造反的原因结果、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年表、外国的侵略事件年表,跃然于纸上,琳琅满目,挂满了两个大教室。这次展览,除本校学生参观外,还吸引了通县其他学校的学生,都是排着大队而来。这一活动使同学们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反帝爱国之情,振兴中华之心。
他善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指导学生的反帝爱国活动。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他无比愤慨地向学生们讲述惨案经过、背景和掀起反帝运动的意义,并领导召开了通县女师声援上海反帝大会,上街游行示威,指导成立“沪案后援会”,到街头讲演、查封日货,在通县燃起了反帝怒火,锻炼出一批先进学生,如杨秀怡、张雨兰、孙文淑……他们走向社会进行爱国活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不仅如此,他还两次在《晨报》发表文章,呼吁学校教职员“都来参加运动,作学生的指导者”,“才算对得起天职,才算尽了一份国民的义务”。
虽然他在女师执教仅二年,却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即将离开学校之时,学生们执意挽留,竟连续三天关闭校门,设专人把守,唯恐他悄然离去,可见师生情感之深。
追求真理留学法苏
1928年8月,杨秀峰在天津市教育局任科长,9月即转任河北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年底,经人举荐官费出国考察和留学,次年1月至8月在北平专事学习法文,9月登船赴法,在轮船上及其沿途,目睹弱小民族受压迫的痛苦,深深刺痛了他,反帝热情更加激荡。“五四”以来受所读过的新文化读物的影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把他的思想向前推进一步。10月到达巴黎,入巴黎大学社会科学院,先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法语,继之研究社会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进步报刊,参加巴黎中国留学生的各种集会和一些理论上的斗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方反帝同盟”,1930年3月成为共产党员,负责党的刊物《工人》的编印发行工作,并担任东方反帝同盟的党团副书记,后被选为法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执委。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他领导巴黎爱国华侨向日本驻法大使馆抗议示威被拘捕,由于华侨和中国使馆具保,乃被释放。11月,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到比利时。
1932年2月,由法国共产党经国际红色救济会送往苏联学习,3月就学于莫斯科列宁学校,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加入了莫斯科五一劳动节的游行行列。在王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搞宗派斗争,对不同意见实行高压政策的情况下,他坚持真理,毅然支持受王明打击的陈郁。王明一直坐镇党支部会议,强行批判陈郁,杨秀峰利用自己主持会议的机会,不顾王明的极力阻挠,让陈郁在会上做申辩发言,说明了事实真相,伸张了正义。专横的王明气急败坏,于是把杨秀峰放逐到远离莫斯科的乌拉尔地区的加里工矿当电工,不幸被机器伤了一个拇指。他在工矿不仅学习、工作非常认真,而且对矿内的华侨做了许多工作,组织他们阅读书报,讲解国内形势,他的讲话生动,不说教,人们很爱听。
次年12月被调回莫斯科,共产国际和中共代表团决定要他返回祖国。开始要派他去中央苏区,后因形势变化,发生困难,改以公开形式回国,为此,要他在国外多走几个国家,多逗留一些时间,以利找公开职业。随之,被派往柏林参加德共中国语言组,5月到柏林,和该组成员分别进行了谈话,对该组工作作了恰当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给当时的该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3年12月至次年3月,又被派往英国伦敦,对英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的工作做了详尽的了解后回莫斯科汇报,使共产国际对该组工作有了较多的了解,并通过英共对他们予以表扬。该组除领导反帝同盟外,还组织了留英学生会、旅英华侨、工商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留英东北学生抗日救国会等。留英学生会还组织了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会”,在该会的一次集会上,杨秀峰以《中国法西斯的形成》为题的讲演,引发了一场与国民党右派学生的争论,其焦点是“先安内而后攘外”问题,随后召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会,反帝同盟发言的阵容是:台上第一发言人于炳然,第二发言人王北辰,第三发言人涂长望;台下汉语发言人杨秀峰及英语、粤语发言人。辩论伊始,反帝同盟便以严密的逻辑和滔滔的雄辩占了压倒优势,对方软弱无力、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功,这场论战曾轰动一时,被称作“共产大战蓝衣社”。
红色教授救国前锋
1934年2月杨秀峰由英国乘船回国,3月下旬到达上海,等待接组织关系,未果。5月,搭船去日本,同国内朋友联系找工作。10月归国,先后在天津河北法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授。开设了社会主义史、近世产业发达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政治史、国际政治、法俄革命史、政治经济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社会主义思想史、现代政治问题研究、中国近世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数十门课程。他奔波于平津之间,所授课程均从不同角度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剖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应走的道路,指出革命者的责任,启发学生的觉悟。如:通过法俄两国革命的比较,阐明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社会科学概论则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政治经济学概论则讲《资本论》与《帝国主义论》。他论证精当,鞭辟入理,由浅入深,给人以启迪,强烈地吸引着青年学生。许多外校学生也跑来听他的课,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教室外边亦站满了听众。
1935年5月,杨秀峰在北平师大作了题为《历史动力学说之检讨》的学术讲演。他用翔实的资料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作了系统的分析批判,使人耳目一新,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杨秀峰讲课简明扼要,提供具有重要论断的篇章,以提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引导年轻学子读更多的马列主义原著。仅在讲授社会科学方法论时,给学生开列的读物就有《政治经济学批判》、《费尔巴哈论》、《家族与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等中外文书籍64种之多。
次年,天津河北法商学院印刷发行了杨秀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讲课提纲,第一部分为辩证唯物论,第二部分是将唯物史观作为辩证唯物论的社会观(即前述《历史动力学之检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中义特著文《珍贵的哲学文献》介绍此书:“作者这本书,名曰《社会科学方法论》,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讲义。虽然属于高深的哲理,却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将其精华编织于一严密的逻辑的体系之中。”他认为这本书“可称之为当时国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之总概括,代表了那个时代哲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不要忘了,这是在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之前所达到的如此高的水平,不能不使后来者肃然起敬”。
当时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日军进关,直逼平津。广大民众要求抗日的呼声日高。杨秀峰已不满足于在大学课堂授课。他首先到觉悟的青年学生中去,通过讲演会、时事座谈会、同乡会、政治学会、经济学会、历史学会等多种活动,分析时局,针砭时弊,引导学生掀起救国运动。是年秋,他读到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即与北平、天津的进步教授许德珩、张申府、徐冰、黄松龄等多次研究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并分头与各校联系。当北平学生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之下,发动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时,他在天津积极组织青年学生起来响应,领导了天津的“一二·一八”大游行,对联络各校学生的方法,游行的组织、路线、口号及注意事项等做了详尽的安排。他不顾个人安危,自始至终走在队伍的前列,对游行中发生的问题,及时指点解决的方法。制止了个别人想冲进日租界的冒险行为。游行之后举行群众大会,他提议成立天津学联和发表天津学生抗日宣言,大家鼓掌通过。他向河北法商学院学生讲话,称道他们“不愧为李大钊学兄的同学,继承革命传统,还应发扬光大”。他还与黄松龄负责组织了“华北文化劳动者协会”,于1935年12月19日发表《为北平学生运动宣言》,反对出卖华北,反对压迫民众运动,支持北平学生的救亡运动。
杨秀峰经常出席各校学生的时事座谈会,学联、民先队等学生爱国组织,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都乐于向他请教。当时,学生运动面临如何发展下去的问题,学生们议论纷纷,他讲解了建立广泛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去做。他指出:掀起救亡运动代表了民族要求,是历史潮流,但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扫除障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应赶快准备抗日战争。学生是爱国运动的先锋,广大民众是救亡运动的主力,先锋应与主力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
以宋哲元为军长的二十九军驻守在平津河北一带,宋兼任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后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一二·九”运动爆发之际,学生们喊出了“打倒汉奸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冀察当局以木棍、皮鞭、水龙镇压学生,形成了爱国学生与二十九军短兵相接的形势。1936年春,刘少奇领导北方局工作,提出了争取宋哲元抗日的策略,但不少学生运动骨干很难想通。为此,北平学联举行报告会,杨秀峰应邀前去讲演,他分析了日、蒋(介石)之间及宋哲元与日、蒋间的矛盾。指出争取宋哲元及其二十九军抗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他的分析透辟入理,大家听了心悦诚服,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更多的学生骨干所理解和掌握。于是,学生们在天津的“五二八”和北平的“六一三”游行中喊出了“拥护宋委员长领导抗日”、“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华北、保卫平津”的口号,宋哲元对此表示满意,并在1936年七月十五日(农历)盂兰节为长城抗战烈士超度亡魂时,接受了学联的挽联。以后又接纳北平学生参观二十九军演习。过去的对立情绪已经冰释,学生们到二十九军宣传抗日受到欢迎。北平学联等学生爱国组织为争取二十九军抗日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激发该军在卢沟桥奋起抗战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6年暑假,北平学联在西山举办夏令营,对广大爱国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爱国教育。军警当局异常紧张,派出警察进行监视和干涉,扬言要予以解散。杨秀峰遂建议夏令营不妨带点灰色,以迷惑和麻痹军警。于是学联代表持他写的信件,请张荫梧来讲演,警察署长和监视学生的警察、特务都惊呆了。从此,紧张的形势开始松动,夏令营活动继续办了下去,取得了成功。
杨秀峰以博雅学识和精湛的革命理论,给青年学生以思想启蒙,赢得他们的崇敬,称他为“红色”教授。
杨秀峰通过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形势,德、日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德国纳粹的绥靖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等。如他所指导的河北法商学院政治系4个学生的论文为:《九一八后中国外交之总检讨》、《15年来英国外交方针》、《16世纪至18世纪之欧洲社会主义》、《战后太平洋大事》等。
杨秀峰对马列主义有精深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实践家,一个战士,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誓言和信仰。1936年初,他和许德珩、黄松龄、张申府等人,团结北平文化教育界人士194名,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该会多次发表宣言和声明,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呼吁全国民众赶快团结起来抵抗敌人的侵略;决心“宁为自由死,不为奴隶生”。是时,杨秀峰任该会中共党团书记。在文教界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和团结了一大批文教界的学者、教授,还利用上层关系营救被捕师生,组织营救“七君子”。以后又负责领导成立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扩大统一战线,将各界民众的救国团体统一了起来,在中共北方局领导下,深入广泛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五四”纪念会上,陶希圣、吴葆三指使毒打爱国学生,制造流血事件,又诬蔑爱国运动。杨秀峰挺身而出,在《北平晨报》发表义正词严的《致陶希圣的公开信》,揭露陶希圣等以宣传社会主义为招牌,而实际破坏学生爱国运动的面目,痛斥陶制造分裂,挑拨离间。同时,指导学联组织“五四事件受伤同学后援会”,进行合法斗争。一方面在报纸公开揭露陶;另一方面向北平地方法院控告陶、吴,使许多人弄清了事实真相。
杨秀峰冒着被捕和坐牢的危险,不遗余力地宣传党的主张,从事抗日救国运动。“七七”事变爆发,他又为援助二十九军将士奔走。发动市民捐助沙袋,构筑工事,慰问二十九军将士,救护伤病员。奉党的指示,杨秀峰与张友渔、张申府找到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张克侠(中共地下党员),准备发动群众修筑工事,帮助军队守城。
北平沦陷后,杨秀峰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脱下长衫,抛下不满两周岁的幼子,和夫人孙文淑一起,率领一批平津等地的爱国学生,赤手空拳来到河北省西部山区组建冀西游击队,任司令,人称“师生游击队”,投入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
责任编辑:贾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