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一轮电信重组
2008-06-25杜舟吴晓宇
杜 舟 吴晓宇
编者按
从漫游费听证到TD试商用,电信界奥运年的种种动作似乎都没能换来好感,四面八方的指责挥之不去。似乎是惯性,这次的电信重组方案一经公布,铺天盖地的炮轰又一次随之而来。这一回,我们也许更应该冷静地听听点缀在其间的那些理性的、肯定的声音。
我国电信业竞争格局严重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电信改革迫在眉睫。新出台的“六合三”重组方案的确不能说没有瑕疵,可又有谁能交出一份没有缺陷并让所有批评者闭嘴的完美答卷呢?毕竟。现在讨论“六合三”方案成败还为时尚早,而至少从文字上看,该方案的目标与人们的期待是一致的,那就是:完善竞争架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电信行业发展改革的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信业如今也算是久旱逢甘霖了。但更要清醒对待的问题是:中国电信业弊病已经成为顽疾,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开出“重组”药方的同时,如何找到更深层的治本之策。才应该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经过3年时间的漫长酝酿,新一轮电信重组方案终于出炉。5月24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形成新中国电信、新中国联通及新中国移动“三分天下”的格局。《通告》强调,改革重组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发放3G牌照。
如果不出意外,中国未来将发放三张3G牌照。中国移动走TD-SCDMA路线,中国电信将拥有CDMA2000,新联通拥抱WCDMA。
此“六合三”与之前流传的“五合三”并无本质区别,决策展的意图是,通过重组在国内形成三家全业务运营商。改变电信市场竞争严重失衡的现状。从通告中。可以看到决策层改革电信业的美好愿望,但这一方案一出台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重组后会不会形成新的垄断?会不会引发又一轮重复建设?即使方案合理。是否有可操作性?更有人尖锐地指出,如果不触及体制层面,只是停留在量与量的重组上。将会是一次算不上成功的改革。
第一章一场及时雨
我国的电信业经历了一个从完全垄断到逐步加深竞争的过程。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电信业开始引入竞争;1998年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重组,中国移动正式成立;2001年,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成立,自此,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格局正式形成。本轮重组,是我国电信史上第三次大重组。
相比前两次,这一次重组面临的形势更严峻。矛盾也更突出:全球范围内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发展引发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电信业弊病也日益显现——移动业务快速增长、固话业务用户增长慢、经济效益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竞争架构严重失衡并持续恶化。
绝对的垄断地位。让TD的企业运营主体一再拖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市场上看,TD进展都极为缓慢,中国电信业也因此错过了发展3G的最好时机。因此,这一轮的电信改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远超过前两次改革。
《通告》出台,意在3G
三部委联合发布《通告》,是新一轮电信重组正式拉开序幕的标志。《通告》的内容,自然是讨论这一轮重组的基础。
这份《通告》由四个部分组成: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实施要求。
目前,对于电信重组的讨论多数是围绕“六合三”这一具体措施展开。其实,《通告》里还蕴含着有关电信体制改革的更深层内容。《通告》明确指出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放三张3G牌照,支持形成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电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竞争架构得到完善;自主创新成果规模应用,后续技术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信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电信行业发展改革的成果。可见,不能简单地把“平衡中移动一家独大”看成是重组的最终目标。
《通告》指出,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电信重组扭转竞争失衡的格局只是第一步,更具核心意义的关键词是:3G。今天的电信重组是为迎接3G而做的铺垫——期望在3G时代到来之前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竞争架构,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相应地,看待方案的合理性。也该以更长远的眼光进行:按照方案,重组后的运营商,将各自经营不同的3G网络,这样一来,可以迫使有关运营商在竞争压力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容忽视的是,《通告》在配套政策措施第一条中再三强调: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紧接着连续列出五条支持自主创新的措施。这里的自主创新显然是有所指,从中受益的非TD-SCDMA莫属。
还有一条配套措施是强调加强电信行业监管,“将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必要的非对称管制措施,促使行业格局向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制。”今天中国移动独大局面的形成,与非对称管制措施的缺位不无关系,因此,仅从这条措施也可看出。今后。更加完善的监管体制将会让某家运营商独大的几率有所降低。
《通告》在组织实施要求部分还透露,“改革重组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发放3C,牌照。”从这里又一次可以看出,发展3G是此次电信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直接影响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表示,此次电信重组的目的是,增强运营商的竞争力,改变目前竞争失衡的格局,给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创造机会。重组后,新的三大运营商命运如何?目前,这个问题最为业界关注。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此次电信重组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这也是很多人对重组方案坚决持否定态度的原因之一。
中国移动2007年营业收入达3570亿元,净利润为871亿元,增长31.9%。净利润接近中国电信(266亿元)、中国网通(120.95亿元)、中国联通(93亿元)3家总和的2倍。目前,仍有越来越多的固话用户正在向移动用户群流动。截至今年3月31日,中国移动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37.2%,达241亿元;用户数达3.92亿,一季度平均每月净增用户760万。
相比中国移动的高歌猛进,中国电信则难以望其项背,由于无法开展移动业务,第一季度盈利较去年同期增长仅5%,利润为
62亿元。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中国电信一季度的固话用户同比减少了320万户,而中国网通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中国联通2007年的收入增长率仅4.4%,由于子公司的所得税退税才取得了净利润的增长。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收入增长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电信更由于物业设备价值重估减值的原因,净利润大幅下降13%。
在一次关于电信重组的网络调查中,当问及“如果你是手机用户,会选择哪家新的运营商服务”时,64%的网友选择新中国移动。
但这一切不足以得出重组方案失败的结论。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似乎找不出比“六合三”方案更好的了——从总体上看,这一方案已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各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均衡。电信人士项立刚告诉《IT时代周刊》,“任何方案都有利有弊,不过认真分析一下电信业的格局和大势,其实没有太多的方案可供选择。而这次重组虽然不敢说是完美的方案,但对减少重复建设、减少恶性竞争、解决市场失衡还是有积极的一面。”
“不容否认,联通合并网通,实力将有较大的增强,虽然从盈利能力来看,它目前对中国移动尚构不成威胁。”另有分析人士认为,“但重组完成后,联通将获得WCDMA牌照,而WCDMA是目前全球最成熟的3G技术,从长远角度来看,比中国移动的TD网络更有吸引力,必将缩小与中国移动之间的差距。”
多方分析显示,联通是此次重组中受益最大的。平安证券在分析文章中指出,重组后,中国联通以及整个中国电信业都将步入良性发展通道,联通有望凭借全球普及率最广、成熟度最高的WCDMA标准三分中国的3G天下。5~10年内,公司增值前景广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盛也曾在报告中称,电信业重组引发监管调整后,中国联通业绩存在提升的潜力。嘉诚亚洲分析师余淑雯甚至认为,中国联通是电信重组的最大受益方,其CDMA业务和GSM业务在资产价值重组后可得到释放。在前述网络调查中,当问及“你是否会因为重组而买入或加入“中国联通”时,55%的人表示“会”。
相比之下,中移动在资本市场的成绩就显得不那么漂亮。最近,其股价在香港股市遭受重挫,市值因此蒸发了266亿美元(约2028.52亿港元)。5月26日,在香港联交所,中移动股价报收于114.90港元,跌幅达到8.2%,创下该公司6年多来单日跌幅之最。受重组消息影响,高盛集团将中移动的股票投资评级降低至“出售”。
中国电信此次则是如愿获得移动牌照(CDMA),虽然当前CDMA网络运营状况并不好,但它总算圆了移动业务梦,并且它只需花较少的成本,就可将CDMA网络升级为CDMA2000。
有用户告诉《IT时代周刊》,“六合三”让电信业少了一些“搅局者”,在国外电信运营商还无法进入我国市场的情况下,运营商更易偏安一隅,坐吃垄断暴利。这样的担心似无必要。正如项立刚所说,“此前,国内虽然有6家运营商,主导运营的也有4家,但由于实行牌照限制,市场上是错位竞争,如移动通信领域。主要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在竞争,在固定电话领域,同样如此。竞争实力不均衡,竞争也就难以充分。”重组后,TD主运营商会更加明确,竞争的压力会迫使其更强有力地进行网络建设,改变过去相互“踢皮球”的态度,从而早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成果的规模应用。
在电信专家杨培芳看来,此次重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利于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有利于3G以及TD新应用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章操作难度有多大
方案既定,接下来的事自然就是实际操作了。在新一轮的电信改革中,原有的平衡能否被打破,有效的竞争机制能否形成,还得取决于方案最后的执行情况。
整合之难
“六合三”方案有两个最大的问题无法回避,一是重组面临复杂的人事、机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整合,二是不可避免地引发大规模重复建设,这将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带来新的包袱。
“听到移动合并铁通的消息,我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作为最底层的员工,除了羡慕中移动较好的待遇福利外,我们同样渴望移动先进、公平的管理制度。”铁通一老员工这样向本刊记者表示,“但我也感到有些失落,在铁通几年,由于公司自身的问题(人浮于事等),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我担心一旦被中移动接手,原来的铁通员工如何去适应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局面。”
铁通除传统固话外,最值钱就是宽带接入,这或许对移动有帮助。但中国移动如果不发力,原有的铁通有可能成为一副烂摊子。如将自己的文化植入对方,面对的是一个新群体,不一定能执行和领悟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合并后,铁通无疑会受到母公司的严格绩效考核。这对铁通员工来说,是一次大挑战。
中国电信将希望寄托在移动业务上,但占绝对多数的固网运营员工对移动的业务技术是“门外汉”,其整合困难与改革成本可想而知,双方部门与员工之间的融合,没有几年时间很难理顺。
而整合难度最大还要算中国联通,在合并中国网通后,要进行网络交割,人员安置,战略部署等。“新联通的成立是一个复杂程序,要理顺新联通的战略思路,成立新的部门,完成人员的整合,尤其是完成老联通和老网通的融合,让这两个公司融成一个共同‘体,需要很长时间。”项立刚认为,由于这次重组牵涉的面太广,基本的重组完成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而所有细节得以完成,估计在3年以后。
中国网通广东公司一内部员工对此表示担忧,他觉得重组对中国网通的影响最大,他说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忧虑:对所有网通员工来说,未来在新联通究竟会怎样确实很难说。
一位业内人士在博客中说,“分能出现很多新的岗位,而合则意味着要取消一些岗位,这对于那些在运营商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员工来说,应该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
或将引发重复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指出,“联通的C网和G网除了无线设备外,无论在网络、机房、设备、人员等方面,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无法分割。它们就像一个连体婴儿。”而电信收购C网,只能得到网络设备,基础设施必须重建,没有几百亿元解决不了问题。他认为,几年前网通集团整合小网通,员工数量是100:1,还整合了5年才尘埃落定,其结果是小网通全体“出局”。这次涉及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交叉,人员牵涉更多,其整合困难与改革成本可想而知,恐怕10年都理不顺。
因此,用行政手段强行拆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原本两张网可以共用的设施,重组后基础设施又得重起炉灶,人力成本开销也将大大增加。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新的网络建设的埋单者,必定是广大消费者。
据统计,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因重复建
设造成的浪费超过2000亿元。而2001年电信和网通的南北分治,恰恰就造成了一次大规模重复建设,电信、网通在这次建设中浪费了数百亿元。导致双方2007年不得不签订“互不进犯”协议,停止在对方区域进行项目投资和发展新用户。
对重复建设问题,项立刚持有不同意见,他表示,只要是发展业务,只要存在竞争,就不可避免会有重复建设。而在这个问题上积极一面是:“六合三”方案减少了一张3G网。之前,我国电信市场的4大运营商都是国资委下的央企,都是自己的“儿子”,要发3G牌照,哪个都不能落下。多发一张牌照,就可能要多花几千亿元的建设资金。
不仅是整合难度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遭到质疑,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甚至认为,重组有些得不偿失。以中国网通为例,它在组织形式上尝试变革,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电信业制度创新的开拓者。重组后,网通品牌安在?
C网之惑
有分析认为,中国电信如愿拿到联通C网后,在既有的2.26亿固网用户基础上,加上4200万左右的CDMA用户,实力会大大增强,成为对抗中国移动的强劲对手。
但如果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网,光是收购费就是一个天大的数字,而且收购后电信还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引进移动设备拓展新市场等,这一系列工作,也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更令中国电信无法乐观的是,CDMA并不受宠。
中国联通红筹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联通G网全网累计用户达1.23亿,C网用户为4250.8万。而2007年,联通CDMA业务收入为275.9亿元,但税前利润仅为12亿元。这一盈利还主要得益于它对C网压缩投资和减少终端补贴实现的。
虽然2007年联通C网业绩有所提升,CD-MA终端销售1008万部,比上年增长38%,但无法掩盖的是C网已是强弩之末,之前它就是压在中国联通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自2001年部署C网以来,它在这一网络的投入不下120亿元巨资,但贡献的利润仅为300亿元左右,而这些利润基本上花在终端补贴上。
从全球形势来看,CDMA市场正走向没落,国外很多运营商已经选择退出这一市场。今年3月,泰国CAT电信就欲放弃CDMA技术,转而采用应用更广泛的GSM技术。理由很简单,该公司向在包括曼谷在内的25个中心省份提供CDMA服务,但该服务仅吸引了移动市场5400万用户中的70万户。
同样,今年4月28日,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继和记澳洲电讯关闭CDMA网络后。也做出了相同的举措,将原CDMA用户迁移至其名为WCDMA/HSDPA网络。至此澳大利亚正式关闭国内的CDMA网络。Telstra首席运营官Greg Winn说,“公司在CDMA上每用户的投资是GSM网络的4倍,而CDMA每分钟通话的成本是GSM的3倍,我们必须有所改变。”目前,GSM用户占全球80%以上。甚至在CDMA发展得最好的韩国,转投WCDMA的迹象也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2005年,SKT积极加大了在WCDMA/HSDPA领域的投资。KTF对WCDMA的态度更为热切,其2005年报称,“WCDMA将改变市场竞争格局”WCDMA网络的演进给KTF提供了克服作为处于市场从属地位运营商的缺点和限制的手段。WCDMA还给公司提供了在国内市场从第2向第1飞跃的最佳机会,同时加速公司在全球的拓展。
现在,中国联通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其实,从联通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可以看出,C网的ARPU值降至53.3元,同比下降9%。出售CDMA并全心全意做好GSM以及未来的WCDMA。自然是联通发展过程中的上策。
对中国电信而言,将CDMA收入囊中好歹是完成了涉足移动通信领域的夙愿,但留给它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确实不太好说。
第三章治标,还是治本
2001年到2007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从3719亿元增至728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1%。各类用户数从3.26亿户增至9.13亿户,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
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服务和技术水平并未显著提高。更未出现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电信运营商。对电信业进行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势在必行。
三足鼎立能否实现
能否打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是此次电信重组中被讨论得最多的话题,而从新浪的调查来看,超过50%的人认为,“六合三”方案无法打破现行格局——中国移动在本次重组中调整幅度较小,划给它的铁通不过是一枚无足轻重的棋子。
正如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所说,中国移动用户数即将达到4亿户,无论是资金储备、战略规划还是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短期内地位稳定,在新技术、新业务、融合式发展和战略等方面,中国移动明显领先其他运营商。
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移动肩负着发展TD-SCDMA的民族使命,它在未来能否赶上另外两大标准,在技术、市场上有卓越的表现,现在还难下定论。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在8城市开展了TD社会化服务测试和试商用,由于网络覆盖差,电话接通率很低,尝鲜的用户抱怨颇大。根据这一情况。不少人士猜测,获得相对成熟的WCDMA、CDMA2000牌照的运营商。将借此超越中国移动。但这还需要时间——3G在中国有一个成熟期,未来5年内,国内市场还是2G的天下。不管怎样,方案确定只给重组后的三家运营商三张3c牌照,意味着新中国移动将只领到一张3G牌照——TD-SCDMA牌照。在竞争的压力下,它应该不会再拖沓而会更高速地推进TD进程。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移动在执行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在其他几家运营商之上,目前中国还得靠中国移动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再看新联通,当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财务能力都不算强,产业链实力也无法与中国移动相比,但这个当前最为资本市场看好的新联通,拥有1.2亿的GSM用户、北方省份接近垄断的固网、9000万的固网用户、2600万的小灵通用户,更有WCDMA这样一个好机会,如果发展得好,在未来的3G市场上占到三分天下的份额并非神话。
对于中国电信而言,运用好现有的用户资源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拥有南方省份接近垄断的固网、1.6亿的固网用户、5800万的小灵通用户和4200万的CDMA用户,尽管CDMA在一些国家走向没落,但至少在目前,它在中国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当然是中国电信必须紧紧抓住的机会。
治本之道
电信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发展现代
信息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电信产业的发展与13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重组过程中,公众应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但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组计划制订中,普通用户却鲜有话语权。更令人遗憾的是,多数电信专家和学者也被排除于决策过程之中。有评论人士形容这次电信重组,“就像鬼子进村,静悄悄的。”而项立刚告诉《IT时代周刊》,“这次重组暴露了一个大的问题——缺乏公开透明。”
中国电信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垄断性质的,甚至是政府垄断经营。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的电信业变革,并不是市场的选择,而是处处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意志,这从以往多次发生的副部长摇身一变成为几大运营商CEO的走马换将中可窥一斑。这也是我国电信运营商只能偏安一隅,无法走上国际市场同对手竞争的重要原因。过去,我国移动运营商在竞争中为了争夺用户,不惜降低资费,但国资委就会立即予以制止,认为降低电话资费,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行政干预成了导致电信业垄断无法破除的挡箭牌。
而综观全球电信业,每年都会发生多起收购案例,像沃达丰、法国电信、德国电信、AT&T;等电信巨头,都在数十个国家开展业务。它们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与它们市场化的合理收购有很大关系。从未见其在政府意志下的并购,政府只参与审核,只要不牵涉国家战略和安全,收购就能顺利通过。
以美国电信市场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有数十家运营商,经过市场竞争后,一些小运营商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最后留下一些主流的电信运营商。特别是2007年1月,AT&T;斥资860亿美元收购南方贝尔后,美国电信市场形成AT&T;、Verizon无线,Sprint Nextel三分天下的格局,竞争进一步加剧。但在美国,绝不是仅有上述3家运营商,还有很多规模很小的地区性的运营商分布在全国各地。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只要电信业的“政府主导”思维不破,真正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实现。要解决垄断性经营的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的电信管理模式,从机制上确保电信行业能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格局。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如此认为。
此次重组后,让实力雄厚的中国移动运营TD-SCDMA,同成熟的CDMA2000和应用广泛的WCDMA去竞争,这多少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劫富济贫的感觉。不能不设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运营强势WCDMA的联通若干年后成长为新的电信老大,是否又要再演绎一次新版的劫富济贫呢?如果永远对国外电信运营商关闭国门,只是国资委自己三个“儿子”在竞争,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迟早要面临世界范围的竞争。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指出,“中国电信业的弊病在于体制,只要改革不触及这一层面,终究不会发生实际意义上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