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

2008-06-21张国锐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6期
关键词:义项考试题词义

张国锐

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结构分析推断法

(一)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3)“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句中,借助“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为“不正”或“倾斜”的意思。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义可由 “竭”的意义推知为“竭尽,用尽”的意思。

(5)“去郑而之许”(2004年高考北京卷)“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二)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3)变姓名,诡踪迹。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在(1)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在(2)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释为“硬的”“强有力的”;在(3)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释为“诡秘”的错误,而将“诡”较为顺利地解释为“隐蔽”;在(4)句中,则可以借助“戴”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释为“腰上佩戴着”。

四、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名词、代词;谓语大多是形容词、动词;定语是形容词、代词;状语是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不能搭配。而“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就能搭配了。

“庭除甚芜,堂屋甚残”(2005年浙江卷)选项中把“除”解释为“废弃”。而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另外像常见“信”字的用法。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信义著于四海。

(1)句“信”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作状语就是副词,进而推断为“确实”之意。(2)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作谓语是动词,为“相信”之意。(3)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为主语是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五、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石钟山记》有两句话: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达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2)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又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选项中把“赡”解释为“赡养”。而原文是讲一个力大无比的汉子,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柴,而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说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才对。

六、联想推断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不以外见易”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因此“不以外见易”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另外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3)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括号内成语中加点的词义,我们平时都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七、代入检验法

即把选项所给的义项代入原文,推断词义。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

选项中给的义项是“诛:杀掉”。我们把这个义项代入原文,就会发现:后文中庆封还带着他的部下反抗,失败后逃跑到鲁国了。因此,该义项是错误的。

八、组词推断法

利用组词来推导,也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例如:“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北史·循吏传》)

文中的“阅”可组成“阅览”“检阅”,这里是“视察”之义;“产业”根据上文“买牛犊鸡猪”可推断为“家产”之义,还包括房屋、土地等;“修理”不能理解为把坏的修理好,因为从全文来说不合理,这里的 “修”组成“修正”这个双音节词,而“理”又可组成“治理”,且下文有“过恶”相对,所以,“修理”只能理解为“家产管理得好的人”;这样,“彰”也不能简单解释为“鲜明”这个本义了,而应解释为“表彰”。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义项考试题词义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少不同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