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

2008-06-12蒋胜男

百家讲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冯氏拓跋皇帝

蒋胜男

电影《阿甘正传》里说:“人生就像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吃到的是什么味道。”对于北魏文明太后冯氏(441~490)来说,她的人生也犹如急速飞旋的过山车一样,不知道下一个转弯会转向哪里。

“汉室灭,天下乱,三国分两晋,南北朝、十六国。”此间,各路诸侯纷拥而立,拉个旗杆称大王,一时间皇帝无数。

冯氏出身在十六国的皇族中,如果不是国破家亡,她原本应该是一位公主。她的祖父是北燕昭成帝冯弘,因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冯弘死后,诸子星散,大部分投降了北魏,其中一子冯朗被加封为西城郡公,领秦、雍二州刺史。冯朗对此还算满意,遂安心在此住了下来,6年后生下一个女儿,即北魏文明太后冯氏。

虽说北魏皇帝拓跋焘对冯朗比较客气,但这客气也只是表面的,毕竟对方是异国皇子,猜忌是难免的。几年后,冯朗因为受一桩阴谋案件牵连被杀死,冯氏就此被没入宫中为奴。

之前享受荣华富贵、父母宠爱的官家小姐,如今成了个父母双亡的女奴,人生的命运瞬间跌入谷底。冯氏哭哭啼啼地人了宫,但她没有意识到,命运的下一个转弯又开始了。

冯氏入宫为奴没多久,就被带进拓跋焘的宠妃冯昭仪的宫中。北燕灭亡时,冯弘宫中的妃子、公主们全被没入北魏宫中为奴,冯昭仪便是其中一个。她后来得到拓跋焘的宠爱,被封为左昭仪。按照血缘关系,冯昭仪是冯氏的姑母,因为都是虎口逃生的人,亦因为血浓于水,冯昭仪收养了冯氏,并对她细心调教。

又过了几年,北魏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中常侍宗爱谋叛,太武帝拓跋焘以及继立的拓跋余相继被杀。后来,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被拥立为皇帝,即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后大展拳脚,将朝政安定下来。

身为先帝妃嫔的冯昭仪在经历了帝位变换、血溅宫廷之后,深感地位和生命如落叶在秋风中飘摇。为了继续在后宫生存,她把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十分美丽可爱的侄女冯氏送给了文成帝拓跋溶。虽然“伴君如伴虎”,但对于父母双亡、浮生挣扎的冯氏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出路,况且拓跋濬年轻英俊、文武兼备;他曾亲自率兵直至阴山,车驾深入大漠,令蠕蠕(柔然)绝迹远逃,使不少部落求降,他还重用汉臣,兴利除弊,颇有口碑。

冯昭仪美丽多艺,又深谙在残酷宫廷的生存之道,经她一手培养出来的冯氏很快就得到了拓跋漕的宠爱,被封为贵人。仅过了3年,冯氏就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在北魏宫中做皇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北魏宫中有一则旧规矩,即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官,必须先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

历年来,有许多热门候选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炼不成金人,后冠擦着头顶呼啸而过,看得见够不着。但冯氏很幸运,她是5个候选人之中,唯一一位手铸金人成功的人。

越是接近原生态的民族,母系氏族遗留的影响就越大,所谓“胡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因此母系势力很容易干涉政治。北魏开国之主——道武帝拓跋珪称帝之前的绝大部分战争不是发生在对外敌,而是发生在拓跋族内和妻族独孤刘氏诸部、母族贺兰贺氏诸部、祖母族慕容诸部之间。当历经艰难扫除强大的母族势力,一统部族坐上皇帝宝座时,拓跋珪立下规矩:凡是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的后妃皆被赐死。

于是,在此后的岁月里,北魏王朝的皇太后基本上分为三种:一种是皇帝的生母,活着被杀,死后受封;另一种是从没家世、没背景中挑选出来的手铸金人成功者,但不许她们抚养皇子,她们既不属于皇储的生母,没有感情基础,又没有家族背景,所以新皇帝一上台就被打入冷宫,还有一种是皇帝一生下来生母被处死,只能由保姆抚养长大,做了皇帝之后,就把保姆奉为太后,称之为“保太后”。保太后既然不是真太后,能够享受尊荣已经是不错了,更不可能左右政局。

当时,拓跋濬所奉的皇太后就是他的保姆常氏,正宫皇后则是毫无家世、宫奴出身的冯氏。

皇后之位,虽然是期盼已久,但真正坐上了,冯氏心中还是感觉到了害怕。因为作为皇后,一旦有了皇子,就必须依规矩处死。

经历过家破人亡,又目睹过宫廷动乱的冯氏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小姑娘了。为了逃过被处死的命运,她绞尽脑汁,思谋良策。

当时,幸好拓跋濬已经有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得宠的李夫人也生了两个儿子。据说李氏长得非常美,初进宫时,拓跋濬从楼上远远望见她,不禁心旌摇荡,对左右言道:“真乃佳妇!”遂马上下楼,来不及入殿就拥之临幸。李氏就此一举得男,深受宠爱。

趁此良机,冯氏立刻怂恿保太后出面,游说拓跋濬早立太子。就在冯氏被封为皇后不到一个月,李夫人所生的长子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李夫人被赐死。冯氏成了这场对弈中的胜利者,既除掉了情敌,又避免了杀身之祸,其铁血手段初露峥嵘。

在此后数年的皇后生涯中,冯后的表现可谓完美,她对保太后尽心侍奉,和皇帝丈夫拓跋溶更是鹣鲽情深。虽然没办法亲自抚养太子拓跋弘,但是她亲自挑选保姆,关注其成长。

从受宠成为皇后,到除去情敌,逃过死亡威胁,最后家族复兴,兄妹团聚,冯氏的人生从谷底渐渐升上巅峰,一切都如此称心如意。但谁也没有料到,年仅26岁的文成帝拓跋溶竟生了一场大病,不治而亡,崩于平城皇宫中的太华殿。

这对年仅24岁的冯后来说,犹如天塌地陷、晴天霹雳。十几年来,他们二人夫妻情深,拓跋潜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已是至尊至高,无人能够取代。伴随而来的还有深深的恐惧。冯氏毕竟是一个宫闱之内的妇人,太子非她所出,又兼年幼,外有强敌内有权臣。南北朝时代又是生存最艰难的时代,王朝朝起暮灭,许多戎马一生的帝王将相尚不免死于权臣外敌的刀下,更何况他们孤儿寡母。以前有拓跋濬在,她从未作此猜想,但是,如今庇护她十几年的大树已经倒下,此后她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呢?

拓跋濬死后第三日,按照北魏的旧俗,应焚烧皇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熊熊的火光燃起,看着一件件熟悉的物件被投入火中化为灰烬,恍惚之下,冯后身不由己地悲号着冲入了大火之中。万幸的是,她被侍从、宫女们及时救了下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那一刹那的冲动,于冯后此生来说只有这一次。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猜测:她的行为是真的对亡夫的感情深厚到宁与同死的地步,还是一场“政治秀”?或者,那一刻她是真的绝望。命运一直在捉弄她,每一次,她拿在手里、含在口中的糖果,刚刚尝到甜头,就被无情地夺走。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却家破人亡;好不容易被姑姑收养,却适逢宫廷动乱,生存艰难,历尽周折做上皇后,却面临“立子杀母”的祖制威胁-终于,等

她什么都有了,那个可以给予她一切、庇护她的人却又死了。

面对前路茫茫,冯后悲从中来,不知道命运还要捉弄她几次,那对着大火的一跳是对前途的恐惧,也是以死来表达自己对命运再三捉弄的反抗。

如果拓跋濬没有这么早死去,那么这个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文明冯太后就不会出现了,也许她会一直在皇帝的庇佑下做一个贤后安然到老。但是,偏偏命运将她推上了这个位置,以孤儿寡母掌国,不得不走上权力争夺的最前线。

既然那火中的一跳没有死成,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事情能挡得住她呢?

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依照祖制,冯太后没有任何插手朝政的机会,但北魏朝廷君臣内外的勾心斗角给了冯太后一个难得的良机。

拓跋弘即位后,朝政掌握在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的手中。乙浑专权后,先是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人于禁中,又把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然后他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如此一来,乙浑在朝中上下结怨无数,人人侧目而行。

朝中上下都嫌恶乙浑,唯独缺少一个出头的人来揽事做主。冯太后火中那一跳,让大家感觉她是一个有胆识又对皇室忠心的人,而她的身份又正好合适当个出头者,于是就有人跑到冯太后面前试探。

冯太后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借此机会,她结交宗室和大臣诸将,秘密布置,将乙浑捕获。最后,冯太后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了乙浑叛乱,并果断下旨斩杀乙浑及其同党,夷灭其三族。

乙浑死后,冯太后没有如众大臣所料想的那样走完过场就回内官去,她依旧坐在宝座上巍然不动,并当场宣布,为了杜绝再次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之事,她将临朝称制,代掌国政。

众人一下子都傻了眼。开国皇帝拓跋硅千防万防,自以为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性都排除掉了,却没想到滚滚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北魏王朝还是出现了母后专权的局面。

先天的野心家很少,但是一个强悍性格的人,在时机和环境都适合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野心家。在执政前期,冯太后对自己的心理交待理直气壮,她是为了防止乙浑叛乱这样行为再度发生,为了守着她亡夫的江山社稷,为了帮助尚未成年、羽翼未丰的新立之帝。

冯太后第一次听政的时间仅维持了两年左右,在拓跋弘14岁那年,她认为皇帝可以独立承担政治事务后,就归政回到了内宫。

但是,权力犹如罂粟,一旦品尝就会上瘾,再也不想放手,除非死去或者是被迫下台。

一个强势的太后,同一个仅有皇权名分支撑的儿子,天生就有无法调和的矛盾,更没有几个人能够和平相处。冯太后和拓跋弘非但不是亲母子,连养育关系都没有,情况就更糟糕了。偏偏此时还有人翻出当年献文帝生母李夫人死时的情况,暗示献文帝冯太后于此事有莫大的牵连。太后与皇帝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但是谁也没有当面翻脸,率先倒霉的是他们身边的人。

史载,冯太后好色,拓跋溶死后,她拥有许多男宠。拓跋弘本来就觉得母后专权碍了自己的手脚,更觉得冯太后对他的态度越来越挑剔是受了男宠的挑拨。恰巧此时李弈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受纳贿赂,为人所告,拓跋弘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弈、李敷兄弟两家。

李弈是冯太后的第一个情人,感情很深。李弈被杀后,冯太后内心的怒火不可抑制,立刻展开报复。一时间,拓跋弘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他心烦意乱,开始寻求对策。为了摆脱冯太后的专政,拓跋弘宣布自己要将帝位禅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

冯太后不动声色地接受了拓跋弘的“辞职”,并以只有“父传子”的规矩,把候选人改成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就这样,年仅18岁的拓跋弘成了太上皇,而年仅5岁的拓跋宏成了新皇帝,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而冯太后也升格为太皇太后。

冯太后汲取拓跋弘不听话的教训,亲自抚养教育拓跋宏,而拓跋宏也不负其所望,既听话又能干,出落得让她极为称心满意。

太上皇拓跋弘没想到,原本以退位作为对冯太后的反击,反而更加帮助了冯太后,自然是很不甘心。于是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和冯太后展开对小皇帝和朝政的控制权之争,不仅朝廷上重要的国务处理都要向他奏闻,他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亲自率兵北征南讨,举行大阅兵等。

平心而论,拓跋弘才能处事都不错,如果没有冯太后,也许他会像拓跋溶一样成就一番丰功伟绩。只可惜,他遇上的是比他更强的冯太后,而他的皇帝名声,又被比他更出色的儿子拓跋宏所掩盖了。

母子俩的矛盾非但没有随着拓跋弘的退位减少,反而愈演愈烈。冯太后终于不能再忍,便派人给拓跋弘送去一壶鸩酒,将他毒死于平城永安殿,彻底断绝后患。拓跋弘死时年仅23岁,这一年冯太后35岁,正是政治上成熟的年纪。

从此之后,冯太后诸事顺遂,再也无人敢逆她之意。她掌握着很有孝心的孙子拓跋宏,倚仗男宠王彀、李冲的辅佐以及其他文武大臣的襄助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太和改制”,即我们今天所称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执行,或者是冯太后政策的延续。

冯太后的一系列改革,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冯太后颁布的“均田令”,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数百年,不仅使北魏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为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为了使鲜卑人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举措,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冯太后的执政,彻底改变了鲜卑族的蛮风,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山大王”式的打砸抢杀,成为一个符合中原标准传递的王朝。她所实行的政策,经历北周、隋、唐,影响了其后整个中国数百年。

冯太后的命运车轮,以快速旋转的过山车开始,又历经赴汤蹈火、惊险万状、血溅三尺后驶入平稳,最终以一种万众鼓舞的姿态驰入终点站,披红挂彩地走进历史的博物馆,被摆放在展厅的重要位置。

猜你喜欢

冯氏拓跋皇帝
“屎壳郎”大王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化蝶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领导是咱老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