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惜字风俗
2008-06-12董强
董 强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是纸的故乡。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到现在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新闻纸、特种纸、纳米纸,纸的使用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谁也无法否认,纸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人类文明的传播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它的使用加快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速度。
可现今的人们,对纸这种廉价而不起眼的物品似乎毫不“怜香惜玉”。要么随手一扔,要么写上一两笔就弃之不顾,我们总能在垃圾堆和废弃的角落里寻找到它的身影。相对于现今人们的不屑一顾,纸似乎会更加怀念自己在古代时“养尊处优”的时光。
惜“纸”的观念
纸是用来写字的,古代习文弄墨的多是读书人,读书人又把孔子奉为圣人。那么作为孔圣人必用器物之一的纸,也就在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中被尊为神器,奉为瑰宝。
古人敬书如同敬神,在读书前不仅要洗净双手,有的甚至要更衣沐浴,每年还要在孔子的神位前,举行请神、上香、诵经等繁文缛节。即使写了字的纸也不能随意丢弃,认为纸是圣人传下的,应当要爱惜,否则便会亵渎圣灵。于是,古人在街头和寺庙门旁建有专门的“惜字炉”,用来焚烧用过的废纸。有时,还由当地的善士出面雇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收拾字纸,送到惜字炉内焚化。如今在江西的上饶和甘肃的靖远等地,依然能看见保存完整的惜字炉。
除了惜字炉,还有“惜字亭”。在今天安徽省的古徽州地区还保存着许多比较完整的“惜字亭”。如安徽省岳西县响肠镇的“惜字亭”就比较有代表性。此亭建于清代光绪年间,高十余米,三层六方形,砖石结构,外表酷似塔形。每层都飞檐斗拱,下饰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精美。底层基座为空心,亭内高三余米,五方均设假门,只有一拱形门朝外开,以便入内焚纸。其余二、三层均为实心。亭上有风口、水口,底层有黑色大理石凿刻的《重修惜字亭志》。每到圣人节时,总有当地人入惜字亭内打扫灰墟,然后送到长满翠竹的地里掩埋。
“惜字塔”也是古人惜字习俗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在湖南省隆回县岩口乡还保存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惜字塔”一座。此塔坐东朝西,高12米,三层楼阁式的转石结构,第一层为四边形,叠嶂式砖檐,四角塑麒麟。塔正面有炉口,上方刻有“惜字塔”3个大字,匾周雕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两侧还书有对联一幅,题曰:“珍重闲司籍,搜罗小拾遗”。南北塔壁嵌有石碑一块,分别记录着修塔的碑志和捐募所得款项。第二层为八角八方形,边角塑有飞禽走兽图案,四周开窗,窗台凿有佛龛。第三层为六方六角形,窗檐的佛像已荡然无存,但窗台上方的双凤红鲤仍旧依稀可辨,檐口还饰有风铃。此塔也是用于焚烧字纸用的。
惜字会
古代除了有“惜字炉”、“惜字塔”外,读书人还集聚在一起自发地组建“惜字会”。
在民间的宗教中,奎星(俗称魁星)是神话中主持文运的神。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多称魁星为主宰文运的神,并建魁星祠庙以奉祀。
登科入仕是古代读书人的祈望,早在宋代,读书人就祈求魁星庇佑,希冀自己一跃龙门。至明清之际,魁星的信仰更加普遍。清代初年就有“奎星之祠遍天下”的说法,“魁星阁”、“魁星殿”遍及各地,文人在这里聚会论诗、觥筹交错。如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有一处叫小瀛洲的小岛,此岛与南湖著名景点烟雨楼南北相望,岛上就留存有惜字会的遗迹。清光绪年间,当地的民间文人在此集会,在岛的北部建有祠堂3间,供奉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鼻祖。后人称为仓圣。文人经常聚会于此,一来拜祭先圣,二来宣讲惜字功德。
除了结社外,惜字会还经常募集善款,刊印善书、善文,免费分发给百姓,宣传惜字理念。现今传世中比较有名的惜字善书当数《文昌惜字功过律》。此善书采用故事的形式。将历朝名士劝敬惜字的功德纪录下来,传于后世。如书中就载有“曾子劝敬惜字纸”和“季路夫子论敬惜字纸之功”的故事。
当然书中也不免糅杂一些迷信的色彩,如书中的《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条》一章,就劝诫人们,如“平生以银钱买字纸至家,香汤浴焚者”,记“万功”,并“增寿一纪,得享富贵,子孙贤孝”;如“刊刻惜字书文,遍传世人者”,记“五百功”,并“永无是非,多生贵子”;再如“禁人不以字纸拭秽者”,记“五十功”,并“其人昌盛”……此中案例不胜枚举。
明清时期“惜字会”遍及全国,除了读书人,大户人家、商人也参与其中,“惜字会”已经衍生成一种带有宗教性的慈善组织。他们彼此间筹资善款,印刷小册子派发给百姓,劝戒要爱惜文字、纸张。惜字会还在庙宇前设“惜字炉”,除供人焚化字纸外,亦聘请专人到处收集有字的废纸焚化。清代的《独山州志》记载:“奎星诞节士子举行惜字会。兰中字纸,虽村氓妇孺,皆知敬惜。”可见,惜字运动在当时是十分盛行的。
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这一风俗并不局限于中国,在日本、东南亚等地也流传甚广。
“惜字”风俗的销匿
直到民国时期,“惜字”风俗仍有传承。从民国时上海保存的惜字善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如善书中“污亵字纸致遭兵燹”一则记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上海市闸北区的工厂工人以及居民,因平时不爱惜纸张,或焚火、或拭秽,纸张四处飞扬,任人践踏,狼藉不堪。忽然有一个童子在闸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灾,赤乌飞来,斯文有灵,闸北上海。说完人就不见了,果然没过数月,闸北一带在淞沪会战之际,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惨不可言。
再如善书“倡牌变人”一则,说的是上海某烟草公司的经理,首倡香烟牌,以古书如三国志、济公传、七剑十三侠、岳传等古人为标题,在牌的背面,书写蝇头小楷,叙明事迹。人们把纸烟一吸尽,烟牌多半就被抛弃,或作践污秽。后来,经理死后,就变成一条狗,腹上还镶有某公司某经理某姓名的字样,知情者叫喊他的姓名,它也摇晃尾巴应声作答。后来日本强占上海之际,他的那家烟草公司也毁于战祸,知情的人都认为是他不爱惜字纸而得到的因果报应。
虽然,这些善书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是至民国时期,“惜字”的习俗仍旧萦绕在民间,直到文革时,“惜字”风俗才随着“破四旧”的呐喊声而销匿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