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变化及趋势分析

2008-06-06朱习文张鹏飞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人物传记中古史书

朱习文 张鹏飞

自2004年全国高考大范围实施地方自主命题以来,自主命题的语文试卷逐渐增多,至2007年已达18卷。这四年丰富的高考真题宝库,为我们观察地方自主命题模式对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条件,分析历年真题中展示出的新特点、新变化,将有助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与高三备考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4年之前,全国主要有三种模式的高考语文试卷,一是主流高考语文全国卷,二是1985年及2001年开始自主命题的上海卷和北京卷。

2004年之后的地方自主命题模式渊源于全国卷,其命题思路、题型设置、分值权重等多参考于全国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分析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一些变化。

一、选文方面的变化特点

在分析高考试卷选文前,先来划分一下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录的文言文类型,这可让我们发现选文变化和课文的内在联系。

按照文体和时代,普通高中教材文言文课文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诸子散文,这类作品是高中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的篇目,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学期语文教科书中,其作用是培养学生文言文基本功,通过这些古代文言文典范来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相关基础知识。

二是史书人物传记,这一直是传统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的主流体裁。其特点是篇幅长,专属名称多(如官职名称、地理名称),政治用语多。教学上侧重于阅读和理解,兼顾语法、词汇讲解。

三是唐宋至明清的中古近代散文,其特点是浅显易懂,行文流畅,思想深刻,启人心智。教学上侧重于阅读理解和陶冶情操,最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倡的“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标准。此类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占据较大比重。

其中,先秦诸子散文偏重于哲理说教,史书人物传记偏重于史学意义,而中古近代散文注重文学特性。以下选文的分析将结合这一点加以说明。

对比2004年前后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可以看出选文性质变化尤为显著。过去全国卷一律以史书人物传记作为选文。以1992年至2003年的全国卷为例(见表格1):

从上表我们可以一窥全国卷选文的几点特色。首先,选文均出自正史之中,并多选取生僻人物。其次,选文文体为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索叙述事件,并从中展现人物性格品德及作者的封建道德思想评价。选文语言专有名词较多,叙述中常常夹杂皇帝名号、官员称谓、地理名称等。

从200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公布和2004年大规模的推行地方高考命题模式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逐渐走上了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选文道路,以2007年高考选文为例(见表格2):

从上表可以看出,18份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选文有8份采用史书人物传记,8份采用中古近代散文,3份采用诸子散文。除去上海卷和北京卷,那么在2004后大规模自主命题的省份试卷中,有7份是采用中古近代散文,6份采用史书人物传记,2份采用先秦诸子散文。可以看出,中古散文成为高考选文的另一大主流。

与史书人物传记相比,中古近代散文特点明显。首先,中古近代散文选文创作时代较新,上至唐宋时期,而多以明清时期为主,多选择同期较著名文人的代表作品。其次,中古近代散文选文多出自文人文集,内容记事、记物,抒发情感,反映文人内心世界或当时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情况。作品语言或朴实自然或诙谐生动,深奥词汇和复杂句式较少。最后,同高中教材占主流的中古散文一脉相承,高考中的中古近代散文选文隽永精致,文采优美。因此史书人物传记与中古近代散文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文学性、史学性侧重相异以及与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关系疏近有别。

高考选文从史书人物传记“一枝独秀”,到中古近代散文占据“半壁江山”。这一变化意义深刻,我们认为有几点推动因素。

首先,从“教-考”关系角度考虑,高中课本内中古散文占据了大量篇章,特别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如《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等)和以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如《项脊轩志》、《登泰山记》等)两类选文更多。但是几十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全部采用高中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的史书人物传记为选文命题。传统高考选文取向不利于反映教学成果,不利于体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其次,从高考制卷角度考虑,面对数省命题的高考模式,同年需求多篇选文,若采用“正史+生僻人物”标准选取史书人物传记体裁选文,资源面较窄,避免选文相近或重复难度较大。如果转求中古近代散文来选择合适选文,仅明清时期的文人散文就数量巨大,而高考文言文阅读未曾广泛涉足,命题资源丰富,并且这同高中课文古文笔法近似,知识契合程度高,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最后,从解题角度看,中古近代散文选文冲淡了以历史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史传选文的政治性,解放了考生面对此类文章时先要理清相关人物关系,理顺主要人物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做事件的顺序,剖析人物官方记录式对话所包含的真实意思等准备性工作。中古近代散文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名号,只有叙述通俗易懂的文言文故事,大体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减轻了学生的阅读难度。

所以,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高考选文的尝试与变化,将形成多途径、多体裁、多角度的选文原则,为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开拓思路、创新发展带来突破。

二、题型设置方面的变化特点

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看,2004年大范围地方自主命题后,其考察的知识点稳中求变。词汇、阅读理解和翻译这三类传统题型中,部分高考试卷对文言词汇考察有所减少,如全国卷从2005年起,取消了文言虚词辨析题,使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总量缩小至三题(原共四题)。与此对应的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分值或题量的增加。以江西高考为例,从2003年使用全国卷的5分2题,到2004年六省卷、2005年江西卷的8分2题,前三年选文为史书人物传记,题量不变,分值增长;再到2006年江西卷9分3题,最后到2007年江西卷的10分3题,后两年选文为中古近代散文,题量和分值均有增加。

我们认为词汇、翻译两类题型在题量、分值上一降一升的变化意义非凡。

首先,文言虚词在部分高考试卷中淡出,是其内在因素制约的结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导读》(语文)中规定了18个常考文言虚词:而、乎、何、乃、其、且、以、若、则、者、所、也、为、与、之,焉、因、于。我们以此对比近十年的高考试卷,发现考点主要集中在以、因、于、乃、之、为、而、其等8个文言虚词上(参见表格3)。

因此,这种小范围(18个文言虚词)、高频率(8个常考词汇)的文言虚词题型,易于诱导高中备考走上知识总结、考前押题的道路,同高考反映学生古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部分高考试卷尝试取消文言虚词选择题来规避这一弊端。

其次,高考古文翻译题的强化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一是部分高考试卷弱化了虚词的考察,进而将其分值转移到翻译题中;二是部分高考试卷选文采用了较易阅读、便于理解的中古近代散文,使得考察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选择题难度系数降低,为平衡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卷难度,必然提升难度较大的笔答翻译题的权重。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最根本原因在于古文翻译题特有的解题过程。考生作答翻译题时,要经过阅读、理解、转译、叙述四步骤,解决被翻译句的前后文关系、字词含义、古汉语语法等知识障碍,然后转换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词意无改变、内容无省略的现代汉语句子。这一题型是对考生古汉语能力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突出反映考生古文实际应用水平,因此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考试的重点是必然趋势。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多样性和题型设置强化翻译题的变化趋势,我们对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三备考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立足于高考选文的多样性特征,广泛选择课外阅读和模拟测验文言文的种类。

参考本文第一部分对课文类型的分类及特点的说明,以及本文第二部分对高考选文比重变化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和模拟测验文言文阅读选文的类型和比重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中古近代散文。这是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并同高中课文关系密切,对于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和深化掌握课内学习的知识内容具有突出作用,建议突出这类散文在所有选文中的比重。

(二)诸子散文。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高考中屡有涉及但并非重点,对于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具有巨大作用,建议这类选文也适当涉及,可以《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古籍为主。

(三)史传人物传记。虽然不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但长期成为高考标准文言文阅读选文,对于学生熟悉高考命题思路、掌握应试技巧具有重大作用,建议课外阅读和模拟测验中也占较大比重,可以历年高考真题为主。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文本内容适合设置高考常见的词汇、翻译、阅读理解题。2.选择贴近课文所用词汇、句式等相近的古文。3.强调精品,选择文字优美、语言精练、阅读流畅的古文。4.注意文章篇幅,选择短小精悍的短文或节选长文部分内容。

其次,借助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具体文章体裁、内容特点拓展发散,一文多用,均衡提高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将古文学习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中古近代散文,学习古人创作谋篇布局的方法,积累议论文、叙述文写作的技巧;通过阅读诸子散文,记忆短小精致的寓言故事和经典名句,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史书人物传记,掌握其中的人物故事,转化为自己议论文写作的论据等等。

将古文学习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选文要规避学生逆反心理,减少选用说教空洞、内容枯燥的古文,多采用涉及社会风俗、民间趣事、风景旅行、生活潮流等不拘一格的文学精品,在学习中激发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掌握广泛的中国文史知识。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包括手头资料多寡不同、学生语文素养各异等等,但只要是立足高考,因材施教,我们认为都是正确且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师生紧张的高三备考工作有所裨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望广大学子全面复习高中所学文言文知识,这样方能自如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各种变化。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中古史书
中古之家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清洁工爷爷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论中古时期中国佛教徒的焚身供养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