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008-05-30孙新强
孙新强
【背景材料】
1.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2.2007年11月5至11月8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湖北考察教育工作时强调,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继2007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后的又一利国惠民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考点链接】
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2)有利于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3)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4)有利于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如何认识我国取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举措?
(1)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体现了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指导思想。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3.我国应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全面落实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3)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4.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1)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正确选择成才目标,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命题趋势】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历年中考命题热点。该热点常与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科技、教育、创新的现状,国家应怎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有时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此外,联系自身实际归纳出自己在实施中的具体做法,也是考查点之一。题型多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探究实践题为主。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说明了()
①我国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国家重视高新科技,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③国家坚持把科技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④我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据统计,当前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已达60%—80%,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为31.65%。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 ③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④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③④
3.温家宝总理强调: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这表明()
①科技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 ②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③我国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④我国已经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针对右图漫画中反映的问题,我国应该()
A.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创新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C.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多购买先进国家的专利并吸收利用
5.2007年12月,新华网公布了2007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龙芯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渤海湾发现10亿吨整装大油田;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下线;我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我国自主研制的支线飞机下线;北斗布阵与GPS争锋……这说明()
A.我国科技水平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B.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C.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D.我国探月卫星技术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二、材料分析题
6.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崭新的跨越。
材料二:美、日、中三国科技实力比较表和符合科学素养条件人口比例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阅读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要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我国必须实施什么发展战略?为什么?
7.材料一: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典已连续四年居全球竞争力排名榜前三名。瑞典是世界上公民科学素质最高的国家之一,而重视教育无疑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功臣”。在瑞典,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免学费。1至9年级,学生还可以在校享受免费午餐。高中生每月可获得约1000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助学金,大学生每月可获得助学金和低息贷款,以减轻家庭负担,避免因经济原因辍学。瑞典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与瑞典人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在短短的10年间已经给近5000万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但是目前15周岁以上的成人文盲人数却高达1亿人。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在扫除文盲方面成绩斐然,但在剩余的文盲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而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扫盲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瑞典的全球竞争力位列前三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5000万人”和“1亿人”两个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4)两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
三、探究与实践题
8.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某校九(2)班同学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后,备受鼓舞,决定编写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专题板报。假如你也参加,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为板报设计一个主题,并根据主题写一个编者按。
(2)设计三个与板报相关的栏目。
(3)谈谈编写本期板报的感想。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B
6.(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航天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材料二说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民族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感想: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②我们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立志做祖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等。(3)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因为现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科技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教育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我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必须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7.(1)重视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2)“5000万人”反映了我国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1亿人”反映出我国教育水平依然落后,加快教育发展刻不容缓,应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8.(1)①“认清使命,立志成才”、“人才强国,振兴中华”等。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空间中,谁拥有高质量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略。(3)答案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谈: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在人才;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立志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