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让“怕”字走开
2008-05-30小唱
小 唱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阳光柔和地照在西北山区的一个河滩上。忽然间,一阵猛烈的射击声打破了河滩的宁静。这不是模拟演习,是真刀真枪的实弹射击。狙击手是专门从武警部队挑选出来的特级狙击手。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在装甲车里,指挥着狙击手端着冲锋枪朝自己射击。6发,7发,10发,狙击手朝车身的各个部位猛烈射击。
一番射击后,从车里走下一位威严的男子,他穿着一件橄榄绿的上衣,俨然一位勇猛的将军。这个神似将军的人物叫王宝和,是陕西一家专门制造轮式装甲车的民营企业老总,他对装甲车事业有着一种执著的狂热和热爱。
装甲车辆的防弹性能测试,国内外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安全的模式。就是在测试车的内部装上气球。在实弹射击时,如果车辆的装甲,或者防弹玻璃被击穿,碎片就会刺破气球。市场对于民营企业生产的军工产品却普遍缺乏信心。王宝和为了验证自己生产的装甲车的性能,亲自当起了人肉靶子。这样惊险的场面,王宝和进行了五次,每一次试验,都引起轰动。
1982年,王宝和还在从事个体运输,第二年他筹集了10万元在宝鸡办起了汽车厂。1996年,他看到生产防弹运钞车利润丰厚,开始了运钞车的生产。在全国21个运钞车定点企业中,王宝和的企业排第五名。
经过四五年的打拼,王宝和的运钞车在西北五省占据了半壁河山,每年企业的利润达到了2000万元。但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同行企业发展到四五十家,而银行系统的采购量是有限的。面对越来越狭小的市场,越来越微薄的利润,王宝和意识到自己如果再撑下去的话,有可能把企业带进死胡同。他有了产品转型的想法。
2001年的秋天,9·11事件震惊全球,王宝和却在这一令世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中,看到了商机。他要进入“反恐经济”这个市场,越快越好。
王宝和决定立即停下所有的运钞车业务,公司全面转产研发装甲车。生产装甲车,这可不是哪个生意人随随便便就能想到的项目,也不是哪个私营老板敢轻易尝试的项目。首先,军工生产领域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神秘的领域,涉及国家安全机密,进入的门槛很高。其次装甲车和战斗机、舰艇一样,同属于国家一类武器装备,生产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再者,国内生产装甲车企业都是实力雄厚的国营军工企业,难道王宝和想用鸡蛋去碰石头?
经过仔细调研,王宝和发现国内12吨级以下的轻型装甲车制造一直是一个空白。而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这样的轻型装备最合适不过了。王宝和给自己立了军令状: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必须要研制出样车。因为三个月后,在北京将举办第一届国际军警装备展,如果错过了这个展示自己产品的机会,就意味着又要等上一年,他耗不起。
第一辆轻型轮式装甲车样车终于下线了。王宝和带着它到北京的军警装备展上,人们都以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个来自民间生产的装甲车。虽然王保和的装甲车的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定价的一半,甚至更低,但是,没有一张订单。
要让军方采购自己的装甲车,必须用技术说话,用数据说话。王宝和亲自开着他的装甲车去测试性能。甚至当起了人肉靶子。他上火焰山,上青藏高原去做实验。走南闯北历时八个月,自费做完了所有的定型测试。各项测试性能都很出色,还创下了几项纪录。但是前来购买的客户却是屈指可数。
有人说:一家民营企业,做军用装甲车,这不是在开国际玩笑吗?王宝和把前二十年的积蓄全部投入,还欠下了二千多万元的外债。讨债的纷至沓来,装甲车却少有人问津。王宝和对妻子说:我还要追加资金搞研发。我豁出去了,我做好了一无所有的准备。妻子深情地说:你放心,你就是要饭,我也会跟着去。
正当王宝和为筹资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时,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2004年,中国政府应联合国的邀请,准备向海地派出维和部队,需要订购一批轻型装甲车。王宝和带着他的装甲车车队,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汇报、测试都进行完了,一连好几天,王宝和都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也开始失去了信心。然而就在离开北京不到一百公里的路上,王宝和接到了通知自己中标的电话。
王宝和的装甲车标着“UN”标志,作为中国国际维和部队的主要装备,威风凛凛地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七尺汉子忍不住掉下眼泪。随后,他的装甲车因价格低廉、防护性能出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稳定,所以很快就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名气,来自非洲的订单雪片似的飞向王宝和的企业。
2007年北京奥组委,向王宝和订购了18辆装甲驱散车,用于保障奥运会的安全。2008年武警总部也准备向王宝和采购400多辆装甲车,配发给全国的武警部队。
从一个河南逃荒到陕西的庄稼汉子,到一个在国际“反恐市场”叱咤风云的装甲汉子,王宝和在短短的几年里书写了丰厚的人生传奇。别人想都不敢想,碰都不敢碰的事,他想了,他做了,而且做成功了。在有的人眼里,王宝和只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冒失鬼,但正是这份冒失,成就了王宝和的辉煌人生。是的,在王宝和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一个“怕”字,因为他知道,想成功,就得让“怕”字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