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爱守护的阳光

2008-05-30宋传太

意林原创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石青流浪阳光

宋传太

这是芬必得的一则公益慈善广告:

阳光普照大地,《茉莉花》《欢乐颂》等乐曲先后响起,悠扬的旋律中,一群衣着朴素、面带微笑的孩子在一所爱心小学简陋的操场上开心地玩耍,角落里,一位方脸、胡茬儿浓密的中年人用平静的眼神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尽量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离开他的视线……

请记住这位中年人的名字:石青华。

石青华原本供职于安徽省金寨县的一家外贸单位,妻子经营一家服装店,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1997年年底的一次意外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带来巨大打击,邻居家存放的烟花爆竹发生爆炸,严重殃及了石青华一家。妻子遍体鳞伤,孩子和石青华也被烧伤。巨额的医疗费让石青华无法承受,他一度沦为一个流浪汉,饱尝失落和无助。在那段日子里,石青华见到了太多因为父母离异或者身有残疾而流浪街头的孤儿,也许是同病相怜,石青华为这些孩子的生活和未来深深担忧。

一个偶然的机会,石青华结识了中华慈善总会原会长阎明复先生,在他的帮助下,石青华一家很快得到救助,生活重现曙光。

那份爱始终感动并激励着石青华,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帮助,也应该去帮助别人,而那些流浪孩子的身影也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不久之后,石青华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家庭,除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他在街头流浪时结识的7个孩子,他为他们免费提供食物和住宿。

很快,石青华发现,他的办法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这些流浪的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异无人管教,有的则是身有残疾被丢弃。特殊的遭遇使得他们性格自闭而孤僻,有的孩子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社会充满敌意。石青华陷入痛苦的沉思:应该怎样拯救那些无辜的孩子,他们的明天是否能像阳光一样灿烂?

2004年,石青华租下一座破烂的四合院,开始创办“光爱”爱心学校———阳光是无私的,爱也是无私的,他要让爱像阳光一样无私地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儿童。

学校自己盖,饭菜自己煮,孩子自己看,老师自己做,三百六十行,石青华干了一大半。

学校办起来了,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资金匮乏,师资不足,更有不少人怀疑他的办学动机。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加之孩子迅速增多,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经常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因为付不起房租,石青华几乎每年都要搬四五次家。无数个夜晚,在确保每个孩子洗涮上床睡觉后,天天24小时连轴转的石青华都会感到腰部隐隐作痛,深夜无眠时,他分明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可是第二天早上,再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总是腰杆笔直,脸上写满笑意。在石青华看来,爱最难做到的是坚持、不放弃,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学生的数量在一天天增加,由7个到50个,再由50个到103个,石青华肩上的担子也在不断加重,他成了103个孩子的校长、老师、伙夫和父母……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光爱”学校开始陷入困境,孩子们的饭菜由每天三顿减为每天两顿,最困难的时候,石青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每天只吃一顿饭。很长时间里,孩子们的碗里每次都是白菜煮面条,石青华也因此成了“白菜爸爸”。

更让石青华感到难过的是,有些家庭的情况比他们刚刚遭受火灾时要好得多,但很多父母太过轻易就放弃了他们对孩子的爱。

石青华动摇过,也曾放弃过,然而,当那些孩子在雨夜中敲打他的家门说很冷很饿时,他落泪了,他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不和这些孩子在一起。他相信,既然阳光可以温暖每一个人,那么,爱也同样可以,他要做的,就是守护那片爱的阳光,用他所有的力量。

2007年下半年,石青华和他的“光爱”学校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家石油公司常年为他们提供教育资金,一位英国女士坚持每天给孩子们送去食物,学校有了自己的爱心基金,已经筹集到了30多万元的慈善捐款……

芬必得的那则广告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石青华和他的孩子们,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非议。石青华本来并没有打算接拍广告,推辞三次之后,他还是答应了———他必须想办法为学校增加收入。后来,拍摄广告的所有报酬被全部用于支付“光爱”学校的各项支出。

“孩子不读书,就没有出路。”石青华坦言,正是为了看到孩子们的转变,他们才会坚持下来,也会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让石青华和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社会各界的救助下,“光爱”学校的孩子已经可以吃饱穿暖,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安心读书。四年来,很多孩子先后被感化,告别他们共同的父母石青华,重新回到各自的家中;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则继续留在学校里,在“光爱”的关怀下一天天长大;一批批重获新生的孩子走了,又有一批批新的亟待拯救的孩子陆续加入这个充满阳光和爱的大家庭。

猜你喜欢

石青流浪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流浪
走,出发!
流浪的歌
雀舌
雀舌
雀舌
流浪猫鲍勃
走在阳光路上
李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