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资30年

2008-05-30崔少明

南风窗 2008年26期
关键词:港人改革开放香港

崔少明

香港最近气氛低迷。看到电视台有关内地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有纾解的感觉。虽然只是重温经济如何摆脱桎梏的经过,见惯见熟,但总好过被本地层出不穷的争议轰炸。

与深圳只是一河之隔,香港在经济上与内地从来就不可分。前特首董建华说,“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但在此前长达百年的国难时期,反过来说更接近实情。香港在米字旗的庇护下,无论是内地抗日和内战,还是美国因为朝鲜战争而裹胁各国对华禁运的时期,香港都是转运物资支援内地主要的窗口,就如欧洲两次大战期间,美国对欧洲的支援。

供应物资接济内地,把内地产品带到国际上,几乎是港人的“本性”。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人在中国边上这块1000平方公里的地方,没有天然资源,不能靠英国人过活,慢慢地找到了在华洋之间当买办和贸易商的生存之道,进而使行业的性格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因此,在事业上善于观市场、找空隙、填空档、抢时机、做“媒人”;在生活上灵活敏捷、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有钱就赚、效率至上、绕开政治……白人黑人,能让我们赚钱的就是好人,其余分属次要。

但一个人的成功之道,往往也是弱点。我们追求短线,缺少耐性;跟从大势,较少独创;偏重物质,轻视精神,因而弱于学术、科技、文艺、精神、政治、体育……多的是国际级富豪,少的是国际级学者、艺术家、设计师、本地成长的运动员、网站和科技公司……我们与纽约、伦敦合称“纽伦港”,但除了同属金融中心、楼价都在10万元人民币1平方米上下,我们在创意上差一大截:唯一可引以为傲的产品只是“八达通”。

但也正因为港人敏锐敢搏、有空就钻,手握资金、管理经验和客路,加上与粤闽江浙的乡土渊源,我们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动力。内地刚开放时,一穷二白加上“文革”的阴影,发达世界没有几个人看得起。但粤籍的港商敢于回乡设厂用廉价的劳动力去满足国际需求,赚钱的同时创造了就业、推动了工业,将国家带给世界,、

十几年后,“Made in China”已成为全球中下价商品最常见的“品牌”。有关国记者写书记载她拒买中国产品那年的经过,发觉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售价贵还是其次,真正不便的是选择少。

粗略计,港资巅峰期在珠三角雇用1000万人。內地人的刻苦与香港人的敏锐成为最佳拍档。这并非说内地人不敏锐,而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的才能有不同的需求。随着內地的发展,现在不少人较香港人更敏锐、更敢搏、钱更多。

这里无意夸大港人的贡献,但如果不是因为港人俯首甘为开荒牛,改革开放只靠台资和外资,进度肯定没有这样快:而如果没有港资带入境外的经营文化,后来的外资落地生根也不会这样顺利。

俱往矣,近年由于港人上述的不足,港资厂技术停滞,而随着内地工资举升,相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人为缩减。为了应付竞争,广东省将低层次的港资厂北移。当局的原意无可厚非,但港资厂技术不前是港人性格的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港资升段需要广东省的互动,物质诱因、技术支持缺一不可。港商讲到市场滔滔不绝,提到科技就愁眉深鎖。但今后要明白,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不会等自己;广东省则应放下身段,恩威并施地协助港资重生,避免予人打完斋不要和尚之感。

内地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面临痛苦的抉择。港资亦然,只有打破港人只会钻洞、不会打洞的宿命,才能在下阶段的改革开放中保住香港的美名。

猜你喜欢

港人改革开放香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港人北上吸毒活动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香港
闽港人多语现象之初探